巴西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_农业论文

巴西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_农业论文

巴西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西论文,启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上,巴西就是一个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今天,巴西仍然是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1979年,巴西的农产品净出口值为44.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三位,巴西生产和出口的咖啡、可可、蔗糖和大豆均列世界前茅。

在世界范围内, 巴西是少数几个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50—1987年巴西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前苏联、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等。而且在1980—1988年间,农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已超过了工业(农业为3.8%,工业为1.9%)。

一、巴西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保留了大庄园土地占有制

巴西的大庄园土地占有制度形成于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巴西独立以后,大庄园制非但没有触动,反而有所发展,时至今日,大庄园土地占有制度仍是巴西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根据巴西土改委员会公布的调查资料表明,土地集中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有所发展。

据1967年的统计,土地在100 公顷以下的农户占土地所有者总数的87.8%,而拥有的注册土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0.4%;而100 公顷以上的土地所有者仅占农户总数的12.2%,却占有注册土地总面积的79.6%;其中土地在1000公顷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土地所有者的1%, 却占注册土地总面积的45.1%。

拥有10万公顷以上的特大土地所有者在1967 年时只有27 户, 到1980年增加到53户,他们所拥有的土地面积比荷兰、瑞士、比利时三国领土面积的总和还要大。由此可见,巴西土地集中的程度是相当高的,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

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土地集中的发展使广大中小农户土地不足的境况愈加严重。除占有50~100 公顷土地的少数中等农户尚可维持生计外,其余占81.9%的广大小生产者长期处在贫困之中。自有土地的不足,迫使他们不得不去租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忍受分成制地租和高利贷的残酷剥削,影响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种状况成为巴西未来农业发展的一道障碍;另一方面,随着巴西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了广大中小农户的分化。在分化的农户中,除少数中等农户进入富裕阶层外,绝大部分小农户在地租和各种债务的重压下失去土地,他们或留在农村,成为农业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成为工业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现代化农业是一种规模经济,它要求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中,土地是起决定作用的,土地规模的大小决定其他要素配置的规模。即是说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土地上才能使用大型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否则,这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难以发挥作用,或者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巴西大土地占有制的存在就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准备了这种物质条件。

(二)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工一体化的发展。

在巴西列入“全国农业调查”统计的农村工业户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对自产的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除供自己消费外,有20%~50%的加工产品出售;第二类是农业生产合作联社创办的工业企业,利用自产的原料进行工业加工;第三类是从事农产品的“来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和小型采矿业。

巴西农村工业的经营范围广泛,其经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农工联合企业是目前巴西农村工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农工联合企业是把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制成品的商品交换三者合为一体的“企业生产组合”。巴西农工联合企业的具体经营形式有三种:1.工业资本家购置土地,直接投资从事农业生产,为自己的农业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可靠的农产品原料供应。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需求增加,要求有效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2.大土地所有者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掌握着由农产品生产到制成品销售的商品转换过程。他们经营的农业企业与自产的农产品原料紧密结合,为自产原料深加工。这类农村工业称为“资源型”,是将原料生产、工业加工和制成品销售三者合为一体的农工综合企业。3.政府机构与本国私人资本或外国跨国公司联合,建立大型农工一体化联合企业。这类农工企业拥有充足的农业资本和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集约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也较高,其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业构成一体化生产。这类农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

巴西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改变了出口商品结构。巴西发展农村工业的战略意图之一就是减少初级农产品原料出口,增加制成品出口,彻底改变以初级农产品原料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充分体现了农村工业发展的积极效应。咖啡是巴西的大宗出口农产品,1964年以前咖啡豆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50%以上,而速溶咖啡出口值却微不足道。到1985年,咖啡豆出口比重降为9.2 %, 而速溶咖啡出口值却增加了1241倍。同年,大豆制成品的出口值已是原出口值的2.4倍;1965 年以前仅为柑桔出口值1/4的桔汁出口一路上升为前者的40倍。现在巴西可称之为工业产品出口国,其中相当部分是农产品深加工制成品。其二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二战以后,巴西农业劳动人口大量向非农业部门转移,1950—1985年间,农业部门就业经济自立人口在全国经济自立人口中的比重从59.9%降为28.5%,这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扩大以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而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造成的。巴西农村工业仍是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据1975年巴西全国工业调查统计,在全国16862家农村工业企业中(职工在5人以上的企业)就业的职工有44.1万人,占工业企业职工总人数的11.9%。其三促进了农业对外的联合和发展。政府采取了多种财政优惠政策,联合本国私人资本和外资企业建立新型农工综合开发区。由于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又有政府提供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做保障,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加拿大、美国、瑞士、西班牙等国的工商企业家与巴西国营或私人资本企业联合,在巴西建立了大批农工联合企业。开辟小麦、大豆、蔬菜专业化生产区,建立猪、牛饲养基地和屠宰冷藏、肉食制品加工联合企业。在水果生产基地创办加工高档罐头制品和饮料的联合企业。利用本国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创建大型专业化生产基地,利用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档次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这种开放式的生产经营对巴西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给我们的启示

巴西根据自己本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的道路。我国和巴西的国情不同,走的道路不同,但我们从巴西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发挥规模经济的积极效应。

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工业生产一样,都是一种规模经济,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活动的实践已证明,现代生产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它的积极效应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就发挥不出来或者发挥得不充分。巴西历届政府也很重视解决小农土地不足的问题,但没有采取分割大土地的办法,而是通过把新开垦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这样就保留了巴西大土地占有制在农村中的基础地位,为巴西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这也是巴西农业获得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剥掉大土地私人占有的外在形式可以看到,在农业发展中,大土地生产要比小土地生产拥有众多的优势,在资本积累、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小农业生产与大农业生产是无法相比的。它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现代化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大土地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在人少地多、土地肥沃方面与巴西极为相似,因此,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具备了建立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大土地生产的条件。况且黑龙江省曾经是大型国营农场相对集中的省份之一,积累了进行大土地生产的丰富经验,并且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事大土地生产的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和农业工人。只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组建起大型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是完全可行的,完全符合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土地的相对集中是十分必要的。

在私有制条件下,土地的高度集中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的相对集中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土地的相对集中,就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用发展的眼光看,小农业生产只能作为农业经济中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而存在,它决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农业经济的基础。

仍以黑龙江省为例,在计划经济时期,该省曾是土地集中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因此,大土地生产经营的比例也较其他省份要高。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趋向分散化。这种分散化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正负两面效应。一方面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打破了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是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小农业生产在运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从事生产上感到力不从心;在对土地的投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抵抗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上更是难以做到,这是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将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一道障碍。

我们讲土地相对集中并不是要走老路,而是采取自愿原则下的生产联合、生产协作或合作、劳动组合等多种形式,使土地相对集中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联合企业,走农业综合发展的道路。

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联合企业,把原料生产、原料加工和制成品的销售融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巴西之所以号称“咖啡王国”,不仅仅在于它生产的咖啡豆居世界首位,更在于它加工生产的速溶咖啡的数量和质量也居世界首位。

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看,要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实力。巴西的艾卡米农工联合集团下属农工联合企业20多家,1984年纯资产总额已达10亿美元以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以跨国公司这种超大型的企业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实力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要使黑龙江省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应按照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性原理,迅速组建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农工贸一体化的“航空母舰”或“联合舰队”。有这样大型产业群体做后盾,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就会因实力雄厚而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巴西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