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校园文化,塑造文化精神论文_李钧

建设校园文化,塑造文化精神论文_李钧

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 730700

摘 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人格、独立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精神力的塑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文化 精神力 塑造

一、校园文化特色与文化精神形成

我们提倡办学特色,这个特色当然不是校门、旗台、花园、围墙的式样或者学校室舍的布局。一所学校的特色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特色,尤其是精神文化的特色。1931年12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表施政方略时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时光已越近百年,时至今日,犹震撼人心。因为大师有他独特的思想,而我认为大师独特的思想才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所在。有什么样的大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精神,就会造就怎样的人才。上个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不仅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成为真正的文化人的精神追求。没有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的人,只能是别人的奴隶、工具或附属品而已,他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有创见的一生。学校无论大小都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追求的应该是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高楼大厦。这一点70多年前延安“抗大”与“鲁艺”证明了,闻名亚洲的西南联大也证明了,只有伟大的教育精神才能孕育卓越人才。只有用精神文化去培养人、熏陶人、造就人,才能使学校形成鲜明的特色,并走向辉煌;只有用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学校文化,才能形成宝贵的校园精神,并持续发展。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有其独特的校园精神。大学如此,中学如此,小学照样不能例外。

二、校园精神文化与人才培养

在我县白塬乡,有一所六年制村学叫总堡,校园宽敞,平房整齐,师生精神振作、仪态大方、彬彬有礼。校园中央有一块醒目的标牌,上写“感恩·责任·博学·笃行”八个大字作为校训。驻足牌前,我凝眸良久。凝练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的高谈阔论、好高骛远与空洞无物,有的只是朴实、简明与博大精深。感恩、责任、博学、笃行,正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高度浓缩,它会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有所成就的人。我惊叹提出这个校训的领导或教师深厚的学养与非常的睿智。作为人的第一责任就是感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亲友关爱之恩、师长教育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高尚而有意义的人生就是感恩的人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当思江海相报。其次是责任。知道了感恩,不能只挂在嘴上,要担负起责任,包括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学生的肩上背的不只是书包,更应该是责任,是重担,是格物、致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再次是博学,才需学也。不学无以广智,无志难以成才。学什么?学有用之才,学为人之才。怎样学?向书本学,向教师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最后达到学贯东西、才高八斗。最后是笃行,即将前面的所有付诸人生实践的过程。笃行,需要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耐心、愈挫愈坚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如果说这所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能真正解读这一校训,并且将其精髓给历届学生入心入脑、付诸个人实践,那么这所学校就具有了文化立校的意识和打造特色学校的基础。

三、校园文化精神的养成方式

1.精神文化课程化。如果把文化精神养成作为育人目标,必须有精神文化的课程保证。首先要开设好礼仪课程,在指导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华传统与现代社会礼仪规范、基本要求的同时,针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身说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这是晓之以理的过程。其次是抓好礼仪实践活动,力求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让我们的教师将美丽无私、大度宽容的微笑时刻绽放给学生,让学生把内心的真诚、善良、友好、关心、尊重、敬佩等通过微笑表现给同学,进而表现给父母、亲友、社会。当学会了微笑之后,我们再教给孩子言行举止等文明礼仪,这就是导之以行的过程。孔夫子所说的“立于礼”,讲的就是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精神的养成。

2.精神文化生活化。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成为名校,必须认真设计并努力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并创建特色,而不能为教学而抓教学,脱离育人这一终极目标。为此,学校在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广泛开展各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兴趣小组与学生社团活动,更有体育节、艺术节、科技周、礼貌月等高规格、高品位的科技文体活动。

3.精神文化常态化。要保证精神文化生活的常态化,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之外,更要使文化生活校本化、特色化。要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文化主题,或奉献、探索,或自强、自尊,或独立、民主等等。只有选定了主题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形成文化积淀、文化土壤,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

[2]葛红兵 《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

[3]《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论文作者:李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建设校园文化,塑造文化精神论文_李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