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_金融论文

东亚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_金融论文

东亚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世界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新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7月,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导致这一地区出现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紧接着,香港股市连跌4天, 损失总市值近万亿港元,并有由香港引发全球性股灾之势。11月,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援,经过多番讨价还价后, 达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史上最大的援助计划,整个计划金额高达570亿美元。而IMF要价之苛刻,令韩国人恨之入骨,达成协议的12月3日甚至被称为韩国的“国耻日”。

接着,日本著名的证券公司山一公司宣告倒闭,金融危机似乎将进入日本。在投机者凌厉的攻击之下,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也还可能再度遭受冲击。金融风暴过后,除了中国和经济基本面较好的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底子较好的日本之外,东亚经济成为一片废墟,原来的经济奇迹已经荡然无存,其损失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认识冷战结束后东亚经济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前途,以及此次危机带来的地区政治、外交格局的变化,是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此着重探讨东亚金融危机的起因、背景、影响及其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危机的原因

按照一般分析,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强调的各国内部宏观经济管理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各个国家危机的原因各有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问题是经济过热,外贸逆差严重,短期债务过重。

90年代以来,受到良好经济发展前景的鼓励,东南亚国家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资本项目的开放,导致越来越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将组合式证券投资投入东南亚股票市场。在世界各大金融机构有关研究报告的指引下,东南亚股票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新兴市场,西方各大投资基金趋之若鹜。1996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乏力,短期资本遂成为弥补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手段。

同时,在外资基金的吹捧声中,东南亚国家也放手利用短期外资,填补本国外贸逆差和资金缺口。这方面尤以泰国最为严重。1992年泰国外债只有约200亿美元,1997年达到了890亿美元,其他国家的外债也都在迅速上升。

但是,短期外国资本进入东南亚,只能选择投资收益快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由此造成股票和房地产的泡沫。随着泡沫经济升温,进口增加,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外贸逆差越来越大,只能再借外债,特别是短期的商业性贷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时候,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便可以急剧影响该国的汇率,终于被国际投机资本一举攻下。在被投机资本打击之后,外资的信心发生严重动摇,短期组合式外资迅速撤离东南亚,泡沫崩溃,整体经济更趋失衡。

韩国危机则是由于企业在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扩张过于剧烈,负债率太高。这两年在生产能力建成之际,海外市场开拓处于低潮,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加上本国政治纷争,银行与财团的传统关系被切断,无法再利用政府的力量扶持大企业,以致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这时候,投机者攻击韩国汇率,政府处理不当,造成危机蔓延,使该国银行和企业无法像过去那样从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在国际市场上的借贷成本上升(连韩国开发银行在美国发行的债券利率都到了垃圾债券的利率水平),使周期性的资金周转不灵转变成为结构性和体制性危机。

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是东南亚各国强调的投机资本的恶性炒作。正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过热,国际收支平衡不稳,内外投资信心容易动摇;又因为资本市场开放,给美国的投机资本有机可乘。它们利用自己可以动用的庞大资金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庞大乘数作用,针对个别最薄弱的环节如泰国进行攻击。由于外债庞大,外汇储备入不敷出,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败下阵来。在泰国得手之后,投机资本迅速转战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利用期货(包括离岸市场)与现货市场在汇市和股市之间对冲,其声势更带动了其它投资基金和本国资金的羊群心理,信心一失,崩溃之势便无法收拾。汇率失守和股市下跌之后,其内部经济的问题就更原形暴露。而在防守汇率时提高利率,又会打击企业和正常的工商业,令企业负债加重,个别企业及与之联系紧密的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流动资金问题,趋于倒闭。最终政府都不得不放弃汇率,这又造成进口成本增加,通货膨胀上升,外债问题更趋严重,不得不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援助。

实际上,上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看到了东亚地区宏观经济的问题,国际投机者才可以放手攻击。而它们攻击之后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失衡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基本经济越是良好的地区,实质经济受到的冲击越小。在东南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马来西亚可以勉强度日,新加坡则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同样,韩国经济接近崩溃,而香港、台湾则纯粹是股票市场泡沫旺盛(8月份台湾股市超过10000点,香港股市超过16000点),在股票泡沫消除之后, 对实质经济影响并不大。

因此,这次危机的开端是个别国家的短期经济困难,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出现问题,如果没有美国投机基金的冲击,不会酿成全面的区域性危机。假以时日,也不排除东南亚经济转型成功的可能性。同样,如果在危机开始阶段,区内的大国给予足够重视,共同资助泰国,危机恶化的程度和扩散的机会应该可以降低。而区内的经济强国(如日本)既不介入帮助,又不带领东亚地区中央银行合作,个别国家根本无法抗衡美国的投机基金,一旦失守便形成骨牌效应,将细微的短期问题放大成为全面的体制性问题。

二.危机的背景

这次危机的大背景有两个,这种背景对东亚地区赖以成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极严峻的挑战。东亚危机,可以说是对这种挑战回应不够,甚至可以说是尚未找到回应的方法。

(1)全球金融一体化的速度和程度在90年代以来大大加强。 经过80年代的金融管制放松之后,美国大量的投资基金被释放到全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货币、即时交易令金融的力量成十倍、百倍地增加,手握大量投资资金的美国实力大增。可以说,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只有美国人才懂,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只有在上当之后,才发现这些衍生工具的负面作用(如香港的恒生期指被摩根斯坦利在这次股灾中用到了极致)。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拒绝管理投资基金,也拒绝公开投资基金的运作细节,放任金融资本在全球肆虐。因此,1993~1997年东南亚国家过度开放资本市场,让短期热钱大量进入,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从结果来看,这次凡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救的国家,无不被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它们连“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都没有了。如今, 连世界贸易组织都在推销金融一体化, 并终于在1997年12月13日达成了全球金融服务协议,从1999年3 月起全面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看来,全球金融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威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反过来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幸存,也正是由于小心谨慎、没有开放资本项目之故。但是,中国的资本项目也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如何面对金融一体化的挑战,是中国必须注意的问题。

(2)全球生产能力供过于求,造成传统的出口导向产业竞争激烈,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亚洲四小龙经济在60年代以来,东南亚经济在80年代以来能够创造奇迹,主要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或者说重商主义发展战略的实施。然而,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强,世界经济向出口导向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不光是亚洲国家在积极扩充产能(以韩国为甚),东欧、拉丁美洲国家都在加快步伐,美国也将其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和经过改造之后的传统产业推向出口。因此,到90年代后期,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劳动密集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和高科技产品,在全球基本上都形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导致最近东南亚地区和韩国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就在于1996~1997年的电子产品过剩,这一过剩既有周期性因素,更有总量因素。面对生产能力过剩和一些国家出现的通货紧缩情况,现在人们(主要是美国的《商业周刊》等企业界人物和若干与管理学比较接近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探讨有无出现1929~1933年大危机的可能性。而东南亚地区的货币超大幅度贬值,能否在今后几年引起其它地区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将会是这种可能能否成为现实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对应,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几个国家最近干脆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进口关税(25%)。

在全球出口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1985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以中国庞大的资源条件,加上其与香港、台湾经济的成功整合,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一个强大竞争者。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出口产品范围的扩大化,中国出口与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例如,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已成为最大类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通过进口替代发展起来的家用电器产业,经过90年代的技术改造、企业重组和严酷的市场竞争之后,在全世界成本最低、质量上乘(如中国的彩色电视机、洗衣机以至最新推出的VCD都是如此), 目前在国内市场已经完全将日本在东南亚国家的组装货打垮。长虹、海尔,以至宝钢、一汽(载重汽车、面包车等)等大型企业若经过国内整合,其实力进入世界前500强、打入国际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迅速提高市场开发和技术开发能力,积累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在国际上将大有可为。关键在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资本和技术密集产品出口的增加,并没有削弱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因此,中国出口的范围广阔、层次丰富、结构完整,无疑会对世界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危机的影响

这次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从中短期看,除大中华经济和新加坡外,东亚经济信心失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休克”式紧缩政策严重打击,问题重重,复苏起来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实力消长非常明显,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受到的冲击不大,今后在区内的经济实力会明显加强,如果彼此间的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则实力会更加强大。而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的位置会相对下降。

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国家今后几年经济会进入一个低增长期,告别原来年均7~8%的平均水平。一方面,东南亚经济要消化原来建立起来以及尚未完工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清理出现问题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应付因为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通货膨胀,按照美国的标准重建金融体系,需要一个比较痛苦的调整过程。这个过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严格条例监管的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时间需要更长一些。

另一方面,东南亚经济中外资的比重很高,特别是出口中外资的比重很高,因为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加强,今后制造业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速度会明显放慢,汇率贬值对出口和整体经济的刺激作用相对减少。另外,加上汇率贬值,造成这些地区的财富缩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按照美元计算的财富可能会缩水50%以上),居民的内需也会相应紧缩。而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肯定也会受到周边地区经济衰退的影响。

韩国可能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彻底的失败者。韩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内外交困。国内政治危机与国际市场紧缩加上企业发展战略失误交织在一起,被东南亚金融危机触发,终于将周期性的企业财务危机演化成经济体制的全面危机和结构性危机。

韩国经济发展的主力是大企业集团。1994年以后,韩国大企业国际化的步伐迅速加大,大财团在海外扩张,特别是通过海外金融市场融资用于在欧洲、美国、东南亚和中国等地的大量投资和收购,从而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基地(1996年韩国的大企业甚至要收购荷兰的福克飞机公司和法国濒临破产的汤姆生公司)。由于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扩张过于剧烈,造成企业负债率太高(韩国前30位大企业的资本只占资产总额的18.2%),韩国企业平均资本负债率为180%, 有的企业负债率甚至高达300%,仅利息开支就占营业额的5%。1996年韩国前 40 位企业有4400亿美元的营业额,但全部利润加起来也只有6500万美元,利润率仅为0.015%。

经过两年的扩张,1996年底韩国财团的全球化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它们在刚形成生产能力之际,就遇到国际市场收缩,韩国的汽车、半导体等主力产品销售不畅。韩国汽车正在逐步失去最大的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只能去挤保护主义严重的欧洲,成果有限。而最近几年成为韩国出口增长主力的半导体芯片。(主要是记忆体产品),遇到1996年超过80%的大跌价,损失惨重。1996年韩国出口增长率只有8%,1997 年也不高,海外市场开拓处于低潮。这么低的出口增长根本无法维持企业超过180%的负债水平,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按照过去的传统,韩国大企业应该向本国的银行求援,渡过难关。但是,当前韩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党纷争,互相揭短。总统为了证明自己清白,也不得不拿政企勾结开刀。因此,韩国传统的政府、银行、财团紧密关系在近一两年来被无情切断(不仅如此,多位企业总裁还被起诉),企业根本无法继续利用政府的支持和银行的力量,不得不直接面对财务危机,最后只能走向破产的道路。今年年初以来,韩国前30大企业已有8家破产。然而,企业破产并不简单, 过去企业和银行的关系还在维持,企业过度扩张时期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贷款大量坏帐。因此,企业破产又连累为它们提供融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帮助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的投资银行首当其冲,纷纷倒闭,到12月中旬,韩国已有15家金融机构停止营业。

在企业高负债情况下,东南亚金融危机向北蔓延,投机者的进攻无疑给了韩国经济和企业致命一击。而在危机初期,政府处理不当,没有及时干预,造成市场信心崩溃。更有甚者,一些政党和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对政府的稳定金融方案横加掣肘,令危机迅速蔓延。韩国的汇价大跌50%,股市大跌40%,即使财务状况健康的韩国企业在海外也无法融资。三星、现代、大宇等龙头企业发行的债券,尽管利息率高达17%,也无人问津,不得不全数收回。资金流动不足的周期性问题演变成为全面的体制性问题,为了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再往下连三星和现代都会倒闭),韩国不得不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

而韩国企业外债之多(很多是在海外市场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借入,连政府都无法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之严,令投资者一直无法恢复对韩国经济的信心。因此,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韩国经济还是无法立即稳定下来。

这样,韩国大企业、大银行的破产风(或者政府接管)会继续下去,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剂猛药,会让韩国经济在若干年内翻不过身来。韩国的失败,可以说是日本带头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失败的典型。韩国的经验,可以概括成政府主导银行资金流向大型支柱产业和企业,通过大规模投资和生产能力扩张抢占海外市场份额,进而带动整体经济增长(这里,可以给中国用银行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张、鼓励它们进入国内以至世界500强的做法提供一个深刻的前车之鉴)。 在国际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的条件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格的监管下,韩国的整体经济基础全面动摇,导致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全面危机,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经过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韩国的局面总算平静下来了。但是,危机过后韩国经济实力急剧下降,其以美元计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大下降,韩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也从世界第11位退到第20位,沦落到与阿根廷相当的水平。1996年底才加入经合组织的韩国,根本无法预计到这种灾难的来临。

日本则是这次危机最大的失败者。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1%的水平,远远低于同期美国和欧洲的水平。这段时间, 日本经济经历了三次非常重大的挫折。

第一次是1985年日元升值后在美国的大量投资失败。据不精确的统计,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大约损失了7000亿美元左右,大致相当于整个80年代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之和。其中最著名的是80年代后期三菱地产公司花13亿美元买下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电气收购环球电影公司的控股公司MCA等,到90年代都不得不贵买贱卖,亏损累累。

第二次失败是从1991年起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下挫,金融体系坏帐严重,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如表1所示,1990 ~199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远低于美国的2.6%;出口只有0.4%,低于美国的7.3%;更严重的是,国内投资居然是0.8%的负增长,意味着发展的后劲也不足。这个趋势,预计在今后数年还会继续下去。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从原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一直降到最低。

第三次则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日本近10年来在东南亚建立的生产体系被破坏,同时,在东南亚和韩国的大量商业贷款(约有1000亿美元,泰国350亿美元,韩国265亿美元)无法按时回收,更加加重日本国内经济的困难。而危机之后东南亚和韩国经济衰退,会进一步影响日本对这一地区占总额近1/4的出口,令刚刚恢复景气的经济再次陷入低谷。算起来,日本经济从1991年起已经衰退了6年, 这次的金融危机令日本经济复苏的希望落空,使衰退再持续几年。 按经合组织的估计,1997年日本经济只有0.5%的增长率,明后两年的增长率也不容乐观。因此,日本经济可能有整整10年的停滞期,使90年代成为日本经济“停滞的10年”。

当然,以东亚地区的优秀劳动力素质、高储蓄率、不断加强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原来存在的国际分工体系,东亚经济还是存在复苏的可能,不太可能出现类似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之后的“失去的10年”的情形。但这种复苏在何时会来临,会在何种程度上复苏,在危机未结束之前,讨论起来似乎为时尚早。这个问题,又涉及到今后世界经济的新格局问题。

四.东亚危机重塑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80年代后期,当日本泡沫经济达到顶峰,疯狂收购美国和欧洲资产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声音是日本与美国的联合将取代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霸权,两者合作领导世界。经过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衰退和美国经济以信息产业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强劲增长,这种预言破产了。目前,日本经济元气大伤,基本不再具备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只能侧重于继续依附美国(或者说与中国争第二),而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独大局面再次得到了恢复。可以说,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政治领域的独大局面已被公认;而这次金融危机,则可能确立冷战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独大局面。美国的经济优势可以体现为以下方面:

(1)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和迅速传播,美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发生了根本改变。1996年,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中,有1/3来自与信息工业相关的产业。英特尔、微软、网景等新企业成为美国工业的拳头,主导了全球的信息产业革命。而在其它地区中,目前只有台湾能够跟上美国的步伐,享受到了信息革命的好处,产业结构卓然有成。日本因为80年代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失误,暂时被抛在后头,欧洲则远远落后了。

(2)美国金融力量大大增强,投资基金肆掠全球金融市场。80年代美国金融业放松管制,到90年代美国金融势力以投资基金(包括那些专门从事投机买卖的对冲基金,索罗斯只是其中一个代表)的方式进入全球,1992年的英镑、里拉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今天的东亚金融危机,无一不是这些基金在兴风作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迅速下降。80年代晚期,曾排名世界前10位的日本银行,如今为沉重的坏帐所拖累,日益收缩,纷纷被挤出前10名之外。在越来越重要的投资银行业务方面,1997年8月,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在日本本土的投资银行业务中的比重,首次超过日本野村、大和、日兴和山一(刚破产)四大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加上日本证券公司自身丑闻不断(如与黑社会的联系,导致山一公司破产的超过20亿美元的“帐外负债”等等),使日本证券公司的生存受到威胁。由于金融力量日益壮大,美元近年来越走越强,却并未像80年代那样影响美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表1 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各项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

服务业

80—90 90—95 80—90 90—95 80—90 90—95

日本

4.0 1.0 4.2 0 3. 2.3

美国

3.0 2.6 2.81.2 3.1 2.1

德国

2.2 — 1.2—

2.9 —

法国

2.4 1.0 1.1

-1.0 3.0 1.5

英国

3.2 1.4 — —

— —

出口增长国内投资

80—90 90—95 80—90 90—95

日本

5.0 0.4 5.3 -0.8

美国

5.2 7.3 3.4 4.1

德国

4.4 — 2.0 —

法国

3.7 4.0 2.8 -2.8

英国

3.9 4.3 6.4 —

(3)通过政治谈判和贸易保护政策,重新确立自己在实质经济中的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场,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独大的政治实力为本国谋取利益,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方面。同时,美国利用整个北美自由贸易区,巩固自己在美洲的势力,将过去与东亚、欧洲的分工关系改变(如改变纺织品产地来源标准、将进口配额与出口国的人权和劳工状况结合等),使利益分配越来越倾向于北美。

综上所述,经过冷战结束后几年的部署和发展,美国以美元、投资(机)基金、高科技产业、政治强权为基础,形成了一种建立在信息化、全球化基础之上的四位一体的“金融霸权”,再次确立了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强势地位。按照目前趋势,这种优势应该可以保持到下个世纪初期。

面对美国的金融霸权,在饱受金融危机痛楚之后,原来经济活力最旺盛的东亚地区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中国与日本合作,重新整合东亚地区,保存东亚地区的生产和制造业体系,利用区内日本和中国的市场,日本尚存的资金实力以及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形成一种比较紧密的主动合作,对抗美国的“金融霸权”。目前,日本仍然拥有庞大的金融实力。外汇储备仍有2284美元。截止到1997年3月底,其银行体系在海外的融资余额共16172亿美元,占全世界融资余额的20%以上,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资金供应国。正因为如此,投机者可以攻击韩国和东南亚,从来没有人敢对日元和日本股市进行投机性炒作。日本目前尚存的金融实力,结合中国日益增加的制造业能力和不断扩大的内部市场,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相互依存的合作之路。

第二是中国与日本竞争,在依附美国的过程中争老二。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日本的实力此长彼消,依据笔者的估计,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加上香港在内的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但不是金融实力和汽车、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的实力),目前可能已经追上了日本。如果两国政府间缺乏积极主动的协调,在历史积怨未解、新的地缘政治关系变劣、又缺乏强有力的政治人物沟通的情况下(70年代起日本一些主张中日友好的元老大部分已经辞世或者退出政坛,令中日高层极度缺乏直接沟通),中国与日本争第二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

在中日关系中,韩国的位置十分微妙。近年来,韩国一直是中国在亚洲抗衡日本经济和政治势力扩张的天然盟友,韩国企业对日本的挑战咄咄逼人,韩国民族主义也在制约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同时,韩国在中国大陆大举投资,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整合十分迅速,给日本企业的在华发展战略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韩国经济崩溃,日本企业将消除心腹之患,与中国经济的正面冲突将更为直接。

如果中国与日本正面冲突(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对美国的利益是极大的保证,对中日两国的长远利益则未必最佳。但以目前的形势发展而言,应该说第二种可能的机率远远大于第一种。

在这两个选择中,东亚的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过去向美国一面倒的关系会出现转化,短期内与美国的关系可能会恶化,必须重新调整与区内的大国——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例如,12月在东盟成立三十周年时特地要求中日韩首脑举行“9+3”高峰会谈)。但是,如果中日两国无法在这个短暂时期中理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结为新的战略协作伙伴,尽管东南亚反美的民族主义日益强烈,东南亚国家还是无法实现从依附美国到独立发展的转折,最终不得不重投美国怀抱。如此,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过程中,东亚经济还是一盘散沙。在未健全金融管理、严格财政制度之前,金融风暴随时可以再来,而“东亚经济奇迹”也会因此大打折扣。而建立这套严格的西方式的金融和财政管理体制,对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国家来说,并不容易。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欧洲货币的发展。统一的欧洲货币将于1999年出台,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整合欧洲经济,目前无法预测。即使欧洲货币可以如期推出,它能真正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如果欧洲的货币能够迅速整合起来,汇率和利率风险大幅度减少,庞大的欧洲金融资本流向全球,也不容忽视)。但从过去几年欧洲共同市场对经济发展并不显著的促进作用看,从目前欧洲国家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例如,欧洲的电脑和半导体产业基本失败了)及管理能力看,似乎无法对统一欧洲货币抱太大的希望。至少,指望统一欧洲挑战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并不现实。

因此,21世纪初的全球经济轮廓已经显露,挟技术与金融实力并进,美国的独大地位短时间内不会动摇,东亚经济即使可以从金融风暴中复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附美国,挑战美国经济地位根本无从谈起。而欧洲,则是一个不可抱太大希望的未知数。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可能是空想多于现实。

五.中国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新格局中中国地位、作用的研究

东亚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十分值得关注,但国内对此的研究并不深入。一般人的观点其实基本上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缺乏从东南亚诸国角度出发的考虑,也未能将这次金融风波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国际、国内背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国内学界对东亚金融危机的研究和了解滞后,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信息来源有限,得出结论简单。人们对东亚金融危机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国际互联网和美英的报刊杂志,以及新华社驻各地的记者和中国驻各国使领馆的报告。前者的报道,显然代表的是美国的观点;而后者的报道,由于记者和使领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经济学、政治学的背景知识,因而也缺乏专业人士深入、综合的分析。而那些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专家,只能坐在国内,守着落后、单一的信息渠道,基本无法接触到实际情况,缺乏实际体会和经历,只能照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

第二,各个部门利益不同,无法形成合理决策。应该说,中国的外经贸部、证监委、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外交部等多个部门,一直有专家在跟踪东南亚金融风波。但是,囿于本部门的利益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它们得出的结论不但不尽相同,而且可能多有冲突。

其实,东亚的经济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目前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4%左右(泰国等还是负增长),从标准经济学教科书看,这个增长率不低。但对以速度扩张为主的东亚经济来说,这个速度是灾难性的。不妨设想,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被硬性规定到只有3%的水平,中国经济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因此,在全面反思东亚金融和经济危机负面影响的基础上,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派出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深入东南亚和韩国进行实地访问,切实了解东亚地区现在的经济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二,尽快成立综合的研究小组,根据第一手的考察资料,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综合进行研究,全面跟踪东亚地区经济金融危机的动态,适时提出中国自己的因应之策。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东亚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