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我国劳动力供求与政策环境分析_农村人口论文

2002—2003年我国劳动力供求分析及政策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总体上看,国民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增长率和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超出了预期的水平。但就业形势依然持续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性缓解,并且随着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加大了就业的难度。针对目前我国突出的就业问题,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国家千方百计从制度和市场等方面不断完善就业环境,拓展就业空间,就业格局正在逐步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展望2003年,就业压力将依然很大,但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宏观就业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国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将会有所改观。

一、2002年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及变化

1.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开始显性化,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52万人,登记失业率3.9%,分别较去年底增加71万人和0.3个百分点,持续自去年以来的攀升势头。(见表1)

表1 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

前几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由于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方式表现得不很突出。2000年前,我国的登记失业率基本维持在3%。从去年起,随着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中心的高峰期到来,未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企业新裁员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开始显性化。失业率的攀升,下岗、失业制度并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就业总体矛盾依然突出是最根本的原因。据统计,三季度末,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39万人,虽然较2001年底的515万减少了76万人,但算上1月—9月份实现了再就业的下岗职工77.3万人,以及走出再就业中心划归失业人员的71万人,初步估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国有企业新增下岗职工约为72.3万人。

从上半年公布的数字来看,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继续调整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镇单位、国家机构减员和分流仍在继续。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007万人,较去年末减少159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分别较上年末减少116万和32万人。堪忧的是,与往年不同,其他单位也减少了12万人。虽然统计显示,二季度与一季度相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幅趋缓,但数字仍然说明,目前我国的城镇单位尤其是国有单位还远未能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

严峻的就业形势还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比例上。据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国主要城市按季进行的职业供求跟踪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分别约为0.73和0.74,总体上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

综合起来,目前我国已公布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有1191万人,另外,加上非国有单位大约二三百万人的下岗人员,目前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共约1450万人。如果按。这个数字计算,我国失业率将达到7.5%,超出了许多专家学者测算的7.03%的城镇失业率警戒线。

2.结构性矛盾凸显,加大了就业难度

结构性矛盾是近年来我国微观劳动力市场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但今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应该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良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出了不少的工作岗位。这在微观上得到明显的表现,虽然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的比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工作机会更多,就业矛盾较小。在西部地区,今年上半年,对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力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西部大开发对就业的带动已经显现。另据上半年的职业供求跟踪报告,虽然劳动力市场整体上“僧多粥少”,但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许多城市,月薪五六千却招不满急需的技术工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第二季度,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131个需求岗位只有100个劳动力供给,甚至于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也出现了供不应求。在东部地区,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的需求是其供给数量的5倍多。

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近年一直在上升,但从未像今年这样表现得如此突出。有需求却不能提供供给,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结果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矛盾并不能得到相应缓解,还形成一批就业弱势群体,如年龄偏大、技能水平偏低的劳动力。

这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尖锐的直接原因。这其中既有经济转型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的问题。由此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者技能的转换和升级问题,也存在作为传统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劳动者如何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的问题。为此有专家呼吁,要把结构性就业问题作为我国就业政策的立足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并实施扶持就业弱势群体的专门措施。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继续加大

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不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大约存在1.7亿剩余劳动力,占现有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35%。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人口896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6%。而这一数字在1995年是3000多万人,占7.4%;1997年为6100万人,占12.3%;1999年为8200万人,占16.5%。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外出寻求就业的人口数量和比重都在不断增加。

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减弱,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本地非农产业的转移。“六五”“七五”“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分别是552万、596万和688万;而“九五”期间,平均每年仅增加90多万人,大大低于以前。据统计局抽样调查,2001年,在本省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9.2%被安置在本乡的乡镇企业就业。

入世后,我国农村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减少。2005年,我国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届时如果按照进口3%的粮食计算,每年同比减少的就业机会约上千万个,这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按照我国的统计,农村进城劳动力虽参与城镇经济活动,但不列入城镇从业人员。尽管如此,不断扩大的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规模无疑大大增加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是需要解决的现实劳动力供给。

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更加紧迫

与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相比,当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更特殊、更紧迫,是整个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受下岗职工年龄、技能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主要是行政性收费)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与再就业率持续下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到2002年9月底,全国27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先后有1766万多人实现了再就业。但是,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呈大幅下降之势。1998年为50%,其后3年分别降到42%、36%和30%,今年一季度仅为4.3%,二季度和三季度有所好转,但也仅分别为9.1%和15%。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抽样调查,90%以上的下岗职工集中在亏损或停产企业,七成以上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一半的人下岗时间已有3年,日子过得艰难。他们平均年龄4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级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近一半,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再就业率已成为当前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5.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就业格局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即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需求比重基本稳定,略有下降。

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社区服务业来吸纳劳动力,我国第三产业的确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但目前经济增长的核心还在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第二产业的增长质量提高,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并保证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持续吸纳能力。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增长快于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明显增长,从一个侧面表明,经过几年的调整,第二产业的活力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也开始内部的良性调整。

6.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两个确保得到巩固。

截至2002年9月底,全国共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39万人,其中376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5.6%,进中心下岗职工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并为其代缴社会保险费。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职工人数为10769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9056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数为3502万人,其中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为3270万人。第三季度,全国应发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94.03亿元,实发593.71亿元,基本做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基本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2)下岗生活保障逐渐与失业保险并轨,失业保险作用进一步增强。

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40万名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64万人解除了劳动关系,占出中心人数的45.7%。失业保险在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生活方面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和北京,失业保险保障的份额已占77%以上,成为主要保障形式。今年3季度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068万人,平均覆盖率为76.1%;共有400万失业人员享受了不同时间的失业保险待遇,比上年同期增加126万人,增长46.3%。

下岗生活保障逐渐与失业保险并轨。1月—9月份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62万人,比上年同期月平均领取人数增加129万人。下岗职工在劳动力供给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劳动力供给以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及农村劳动力为主。这表明,下岗这一过渡性机制正在弱化,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调节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市场导向的劳动力市场正在步入正轨,这样一个大市场的形成终将有利于促进就业。

(3)医疗保险运行平稳,效果良好。

今年以来,全国医疗保险运行平稳,效果良好。2月28日—3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工作座谈会,部署今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工作。3月底,参保并缴纳保险费人数为7595万人,比上年底登记并缴费的参保人数7286万人增加309万人,98%的统筹地区启动实施。1月—3月,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16.05亿元,支出78.39亿元,当期结余37.66亿元。三季度末,据社会和劳动保障部对已经启动地区的总体情况看,新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保证了职工的基本医疗,社会反映良好。

(4)职工权益得到改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加大了维护职工权益工作力度。春节期间,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为配合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组织开展了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专项检查活动,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进行查处。据对广东、福建、浙江、黑龙江、北京、天津、贵州、青岛、深圳等10个外来人员较多地区统计,春节期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监察执法共为29.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追缴欠薪2.82亿元,维护了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北京市通过监察执法,共为3000多名职工追回拖欠工资款1310.8万元;深圳市在历时两个月的大检查中共发出整改指令书473份,为员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6700余万元;黑龙江省通过开展“为农民工追讨打工钱维权活动”,为民工追回欠薪544万余元;浙江省总队对20余起集体性上访案件进行处理,涉及劳动者600余名,追回拖欠克扣工资90.2万元;广东省南海市积极争取法院支持对14户企业采取先予执行措施,使员工能够及时得到劳动报酬。

二、2002年—2003年:劳动力供求及政策环境

1.2002年全年就业状况预测

截至9月底,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共约150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39万,登记失业人员752万,其他单位下岗职工约两三百万。四季度,随着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并轨制度的推进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的进入,下岗失业人员总体数量和结构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出中心人员的变动趋势是决定我国全年下岗失业人员走势的两大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但减幅逐渐放缓。与去年末相比,今年上半年共减少的159万职工中,有126万是一季度减少的,二季度只减少了33万人,其中,除国有、集体外的其他城镇单位二季度末较一季度末增加了11万人。随着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估计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少数较二季度会更低一些。三季度,我国GDP增长8.1%,较二季度增幅增加0.1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仍会保持较快增长,达7.9%,因此,估计我国今年后半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少数不会超过50万,其中,四季度约减少20万人。

去年我国全年再就业率为30.6%,再就业人数227万人,其中,二季度再就业人数已经达到79万,较今年三季度末再就业人数77.3万多出1.7万人,直接导致我国前三季度再就业率仅为15%,大大低于上年水平。预计四季度,下岗职工再就业有望增加50万,使全年再就业率达到约25%左右,全年实现下岗再就业人数127万。这里,宏观经济形势运行良好为后阶段再就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我国9月份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了高度重视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并具体探讨了各种扩充再就业的途径和方法,会议对已有就业政策措施的敦促及准备采取的一些新措施无疑将使后阶段的再就业工作更加深入和有效,带动再就业率的反弹。

由于国企下岗作为一种制度正逐步退出,并向失业保险过渡,因此,四季度预计的再就业增加将使下岗职工的总量减少约50万人,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减少则会增加2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中再减少一部分协议出中心进入失业人口的数量,预计今年年底,我国国企下岗职工数将为380万左右,较去年减少135万人。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则在增加20万的基础上,还将由于接纳部分下岗转失业人员而达785万左右,登记失业率继续攀升至4.1%。

总体来看,2002年年底,我国城镇公布的下岗失业人数将为1168万左右,较三季度末下降23万人。加上其他单位下岗人员,城镇总下岗失业人数将为1420多万人。

2.2003年劳动力总供求分析

(1)劳动力供给。

我国就业市场上,构成现实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二是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三是流动寻找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供给即为2002底的1420万年底结余。下面主要讨论新增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

1)新进入劳动力增量供给。

国民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总量水平体现为经济活动人口数量。所有16岁以上正在参与并准备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服务的人员构成全部的经济活动人口。由于每时每刻都有人参与到社会劳动当中,也有人不断退出,因而经济活动人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

人口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人口的多少由劳动力参与率决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一是新跨入16岁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二是由于年龄、健康、教育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而退出或暂时退出社会劳动的人口数量。

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来看,1982年到1990年我国经历生育高峰,出生率年均超过千分之二十二。因而1998年以来我国年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巨大。1998年—200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加1047万。2002年—2005年,这一数字将达1282万。与此同时,一部分人也在不断从劳动年龄人口中退出和暂时退出。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养老保险体系的逐渐健全,城镇化的逐步推进,16岁—20岁人口以及60岁以上人口参与社会就业人数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总体来看,今后几年,16岁—60岁适龄劳动人口占人口总量份额的不断增加将是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基本走势的主要方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我们预测2002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将至少在58.4%以上,并将小幅攀升。依据这一基本判断,结合未来几年我国总人口基数的变动预期,我们可以得出随后几年的经济活动人口数即劳动力供给总量,如表2。从表可以看出,2003年我国将面临的新增劳动力约625万。

表2 1998年—2005年经济活动人口及新增劳动力供给

2)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

受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平均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共1.13亿,比1999年增长了约1230万,其中在城镇就业的比例为66.1%,较1999年增长了780万人;2001年农村转移劳动力较2000年增长151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58.7%,较2000年增长690万人。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还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因此,对进城的农村劳动力,我国政府不视其为需要就业解决的劳动力供给。但目前,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城镇化发展,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转非,成为真正的“城里人”,这部分人“进城”后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将构成新的就业压力。

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2003年,我国就业市场将面临的劳动力总供求为:劳动力自然增长625万;结转2002年底下岗失业人员1420多万;农村劳动力农转非约300万。三项合计,预计2003年劳动力供给共约2345万人。就业压力依然相当大。

(2)劳动力需求。

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就业弹性系数决定劳动力需求。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弹性越大,所能够带来的就业岗位越多,反之则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主要受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公共就业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反映就业变动对经济变动的敏感程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业弹性平均为0.11,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就业总量增加0.11个百分点,这较80年代平均0.32的就业弹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更与发展中国家平均0.37的就业弹性有较大的差距。就业弹性低下的原因,一是国有企业冗员太多,二是经济结构不太合理。

2001年,我国就业净增长了940万,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为7.3%。测算可知,去年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岗位增长的弹性达到0.18,较2000年0.10的就业弹性系数提高了不少。以致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就业却增加更多。就业弹性得以提高,一是经济结构渐趋优化的结果;与2000年相比,2001年第三产业所占就业份额有所增加,而三产较二产吸纳就业能力更强。二是自2000年以来的放松户籍管理,加强城镇化建设措施的实施,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力城乡流动壁垒,活跃了劳动力市场,提高了经济活动水平。三是政府针对就业的一些特殊政策措施实施,如“再就业援助行动”等。

1)2003年就业环境及就业弹性估计。

就业基数扩大的情况下,要带来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需要更大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就业弹性有边际下降的趋势。但多方面因素预示,我国明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将至少保持在2001年0.18的水平,甚至略高一些。

从产业结构来看,今年以来,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服务业以35%左右的增加值吸纳将近70%的就业人口,而这是在今年我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比较低的情况下取得的。明年,在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的方针指导下,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将较今年有所增长,总体规模、产值份额进一步扩大,有利带动就业增长。同时,第二产业经过多年内部结构调整,企业冗员较先前已大为减少,一些部门初步完成了结构升级,有些已经开始从排斥就业转向吸纳就业。另外,十六大的召开,非公有经济有望活跃,民间投资增长,也对整个就业的增长非常有利。

其次,就业结构性矛盾明年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1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并重视劳动力技能素质不足所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去年8月份,劳动保障部召开劳动者素质座谈会,提出将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加快对劳动者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尽快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力;今年7月份,党中央专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9月份,劳动和保障部启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开始大力培养能适应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全方位人才。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这些措施将有力增强我国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结构矛盾。

再有,就政府的公共就业政策来看,9月份,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揽子积极促进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的政策和方针,为今后一个时期就业拓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会议也为后阶段我国就业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根据会议精神,10月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对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各类招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型企业、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50、女40以上的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而兴办的经济实体四大主体,国家提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性的税收和岗位提供优惠政策。这将直接促进我国明年再就业率的回升和就业弹性的增长。

2)经济增长率及2003年劳动力供求态势。

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9%。据估计,带动前三季度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固定资产投资在四季度可能会放慢增幅,四季度GDP增长将有所回落,全年GDP增长估计7.9%。受今年宏观经济景气运行的影响,并随着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的复苏,明年我国经济将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增长8.0%,较今年增幅增加0.1个百分点。

以0.18作为2003年与GDP相关联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明年我国就业总需求为1066万人,与总供给2345万人相比,仍存在1279万缺口,就业压力依然相当严峻。

标签:;  ;  ;  ;  

2002~2003年我国劳动力供求与政策环境分析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