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李青

[摘 要]目的:研究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就诊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方法:密封信封不透光法。100例患者分为T组和T+L组。T组仅用替普瑞酮进行治疗;T+L组给予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比较(1)慢性胃炎缓解率;(2)复发率和副作用发生率;(3)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炎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4)两组反酸症状、腹胀症状和上腹痛持续时间。结果:(1)T+L组对比T组慢性胃炎缓解率更高,P<0.05;(2)T+L组对比T组复发率明显较低,P<0.05;副作用发生率相似,P>0.05;(3)干预前两组炎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似,P>0.05;干预后T+L组对比T组炎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4)T+L组反酸症状、腹胀症状和上腹痛持续时间短于T组,P<0.05。结论: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和生活质量提升,有助于减少复发,值得推广。

[关键词]雷贝拉唑 替普瑞酮 联合应用 慢性胃炎 临床效果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48.49

作者单位:215400,江苏太仓,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慢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以胃黏膜层病理变化为发病基础,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而其他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因素可共同作用引发慢性胃炎,目前临床对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1-2],本研究对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就诊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方法:密封信封不透光法。100例患者分为T组和T+L组。所有患者耳镜实验室、HP和胃镜检查确诊,除外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入组前2周服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等患者。

50例T+L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9-70岁,年龄平均(48.34±2.42)岁。病程范围1年-10年,病程平均(4.42±0.47)年;体重低至42kg,高至73kg,体重平均(55.82±1.13)kg。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分别有23例、18例和9例。

50例T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29-69岁,年龄平均(48.92±2.51)岁。病程范围1年-9.5年,病程平均(4.52±0.41)年;体重低至42kg,高至70kg,体重平均(55.13±1.42)kg。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分别有22例、18例和10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疾病类型、性别等基线资料如上,P>0.05,组间对比有可行性。

1.2方法

T组仅用替普瑞酮进行治疗,每次50mg,每天3次;T+L组给予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替普瑞酮用法同T组。雷贝拉唑每次20mg,每天1次。

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多喝水。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则加用四联药物治疗。枸橼酸铋220mg,每天2次,抗生素在如下四种中任选两种,包括克拉霉素500mg,每天2次;左氧氟沙星每次20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每次1g,每天2次;呋喃唑酮每次100mg,每天2次;甲硝唑每次400mg,每天2次。

1.3观察指标和标准

比较(1)慢性胃炎缓解率;(2)复发率和副作用发生率;(3)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炎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4)两组反酸症状、腹胀症状和上腹痛持续时间。

炎症评分从无症状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进行评估,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3]。

完全缓解;反酸、腹胀和上腹痛、烧灼感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部分缓解:反酸、腹胀和上腹痛、烧灼感等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接近正常,炎性浸润减轻;无缓解:症状、胃镜检查均无明显变化。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4]。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以SPSS21.0软件统计慢性胃炎患者相关数据;慢性胃炎缓解率、复发率和副作用发生率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炎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反酸症状、腹胀症状和上腹痛持续时间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组间和组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慢性胃炎缓解率相比较

T+L组对比T组慢性胃炎缓解率更高,P<0.05,如表1.

2.3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副作用发生率相比较

T+L组对比T组复发率明显较低,P<0.05;副作用发生率相似,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胃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病,主要包括浅表性、萎缩性和糜烂性几种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

替普瑞酮为萜类物质,可促进胃黏膜中高分子糖尿病、磷脂合成和分泌,促进再生防御因子合成,发挥组织修复作用[6-7]。替普瑞酮可降低胃黏膜增生区域细胞增生能力,促进胃黏膜血流复常,以有效修复胃黏膜。雷贝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H+-K+-ATP酶活性,抑制胃酸分泌,避免胃黏膜损害,有助于胃黏膜保护功能的提高。两者联用,可发挥协同增效和互补作用。另外,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还需加强抗hp治疗,以提高疗效[8-9]。

本研究T组仅用替普瑞酮进行治疗;T+L组给予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结果显示,T+L组对比T组慢性胃炎缓解率更高,复发率明显较低,副作用发生率相似,其T+L组炎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显著,反酸症状、腹胀症状和上腹痛持续时间短于T组,说明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和生活质量提升,有助于减少复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强.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5(33):79-80.

[2] 秦旭.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6):61-62.

[3] Rahmani, Asghar,Abangah, Ghobad,Moradkhani, Atefeh et al.Coenzyme Q10 in combination with triple therapy regimens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chronic gastritis associated with H-pylori infe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5,55(8):842-847.

[4] 张宏伟,石莎,卢克美等.替普瑞酮及雷贝拉唑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 TFF3表达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5,24(12):2280-2283.

[5] 张敏,李福,刘涛等.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15(13):48-49.

[6] Mohamed, Hanan Ramadan Hamad.Estimation of TiO2 nanoparticle-induced genotoxicity persistence and possible chronic gastritis-induction in mice[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ed for the British Industrial Biological Research,2015,83:76-83.

[7] 杨智晖,潘洁,李林等.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效果[J].中国医药,2015,10(8):1166-1168.

[8] 周光远.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21(43):35-35.

[9] 戴立娜,崔梅花,傅怡等.含 PPI 标准三联疗法联合替普瑞酮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研究[J].胃肠病学,2016,21(3):156-160.

论文作者:李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12月第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雷贝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李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