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大、高、深建筑工程,而深基坑支护施工是这些建筑工程中经常需要应用到的施工工程。因此,就要事前做好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以确保深基坑支护的工程的质量及安全,从而巩固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
引言
建筑深基坑施工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内容,其影响因素多且十分复杂。施工中的支护方案选定不仅对基坑的经济性、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是整个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当中出现微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基坑失稳,并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加,因此本文对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论述意义重大。
1.建筑深基坑工程的主要特点
1.1风险性大
基坑支护结构一般情况下是临时结构。由于是作为临时结构来设计和施工,在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就会低于永久性结构,因此深基坑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1.2区域性强
场地不同、场地形状不同、土层不同、土质不同、地下水深度及承压情况不同等,都会对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某一工程的经验只能作为同一地区的适度参考,绝对不能照搬。施工前的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对深基坑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基坑工程具有区域性。
1.3环境条件影响大
处于空旷区的深基坑工程对变形要求较低,在基坑设计时重点考虑稳定控制即可,处于环境复杂地区的深基坑工程对变形要求较高,基坑设计时需考虑变形控制。
1.4时间效应强
土具有随时间发展变形增大的特性,被称为土的蠕变性,变形增大、抗剪强度降低会对支护体系的受力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开挖方法、开挖顺序、支护顺序的确定对于深基坑工程是很重要的一步。
1.5设计计算理论不完善
深基坑支护涉及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两个学科和土力学中的稳定、变形、渗流三个基本课题,受力复杂。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大小与土的抗剪强度、支护结构位移、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很复杂,加之基坑支护设计计算理论不完善,所以需重视概念设计理念。
2.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主要原则
形成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对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形成合理的价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优选择。这其中包括:工程施工技术安全性、施工可行性分析;深基坑支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施工基坑支护结构造成的施工工期影响分析以及其造成的工程经济性综合对比分析。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支护方案设计可能形成多套方案。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多套方案的可行性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因为不同方案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工程施工需要,选择最优模型。
在选取基坑支护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必选,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加支护工作过程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当中主要对基坑支护工程开展有一定的原则性的规定,针对支护结构在选型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到工程施工结构的空间效果以及受力特征。基坑支护优选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对基坑周围环境以及基坑开挖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需要对地质水文情况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选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基坑支护选型主要包括支挡结构、土钉墙以及重力式水泥土墙等内容,在选用组合需遵循《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规定的相关原则。
3.某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要点
3.1工程地质情况
某工程地下室2层,基坑深8m,宽101m,西边长324m,东边长284m,基坑面积为30700m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工程的地质情况为:
3.1.1人工填土及残积层,其包括:
①杂填土层,厚1~3m,松散,含水量较高;
②淤泥层,厚1~4m,松散,含水量较高;
③细砂、中砂层,厚2~13m,松散,含水量较高;
④粉质粘土层,厚7~11m,上部可塑,向下逐渐变化为硬塑。
3.1.2基岩:岩性主要为内夹方解石脉粉质泥岩,其分为:
①强风化带:岩质近土状,岩体较碎,厚度为5~12m,岩层面深度在18~25m之间。
②中风化带:岩质较坚硬,但裂隙较发育,厚度为1.5~7.5m,岩层面深度在20~32m之间,单轴抗压强度平均为5MPa。
③微风化带:岩质坚硬,但裂隙发育,岩层面深度在25~39m 之间,单轴抗压强度平均为6.5MPa。地下水埋深为0.8~1.2m。本工程场地南北二区的地质差异较大,南区岩面高,淤泥及细砂层较薄,粘土层以硬塑粘土为主,北区则岩面低,淤泥及细砂层较厚。
3.2方案的选择
若不加设支撑,支护墙体的水平位移较大,而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因此,选用何种支撑形式与支撑类型成为本工程的关键所在。因为地下水位较高,要考虑止水,所以加设一道止水帷幕。
3.2.1方案初选
深基坑工程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其特点如下:钢筋混凝土支撑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刚度大和变形小的特征,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可以加快土方挖运速度、降低工程造价,并且可以不受周边场地不足的限制。因此,本工程初选支撑方案为加设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
方案一: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对撑梁以及角撑梁截面均为500×700,联系梁及八字撑均为400×600。第二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对撑梁以及角撑梁截面为600×800,联系梁及八字撑均为400×600,第一、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形式。
方案二: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一道内支撑与第二、三道内支撑均为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第一、二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对撑梁以及角撑梁截面均为500×700,联系梁及八字撑均为400×600。第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对撑梁以及角撑梁截面为600×800,内支撑联系梁、八字撑均为400×600。设置二道支撑,支护桩内力与变形较大,因而局部设置三道支撑,既可满足该基坑支护的要求,又能保证支护桩变形在控制范围之内,防止靠近基坑房屋因基坑开挖而开裂或沉降。
方案三如下:局部采用钢管支撑,其余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一道内支撑为钢支撑。第二、三道为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第一道钢结构对撑梁,联系梁、八字撑均为单根工字钢25b。第二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对撑梁以及角撑梁截面均为500×700,联系梁及八字撑均为400×600。第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对撑梁和角撑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截面600×800,内支撑联系梁、八字撑均为400×600。
3.2.2方案优化选择
本工程基坑开挖较深,周围环境复杂,安全可靠度是首要设计因素,同时,必须考虑施工工期。
相比之下,钢支撑具有缩短施工工期的特点,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考虑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结构支撑。
综上所述,第二、三种支撑方案优于第一种支撑方案,而采用第三种支撑方案对于控制支护结构位移、加快施工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为了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的问题,把好设计关,才能保证后续施工安全、顺利进行,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承超.某大型商业区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结构设计方案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1(05).
[2]梁汝成.对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09).
[3]刘明建.浅谈深基坑支护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9(05).
[4]徐杨青.深基坑工程设计的优化原理与途径[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02).
论文作者:陈国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基坑论文; 钢筋混凝土论文; 深基坑论文; 工程论文; 均为论文; 方案论文; 结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