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知识转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_学习迁移论文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途径论文,能力论文,方法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研究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了解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定势的影响和学习中的指导是影响迁移的最基本的条件。

下面我就从以上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出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归纳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从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入手,将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类化

学习对象即学习的客体,指学习的内容或材料。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即学习内容或材料在形式、结构上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点。这种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

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

例如,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经济学常识》中有众多的经济学巨匠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许多学生反映在预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理论观点枯燥难懂、难记、易混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孤立学习知识点、机械记忆知识点的错误方法,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尽量将各专题中不同经济学巨匠的理论观点进行归类并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理解与记忆。例如,同是劳动价值论,要比较并归纳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局限性与进步。这种在形式上或结构上具有相同因素的学习内容非常容易形成学习迁移。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影响迁移,实质上是知识、经验、学习内容相互联系影响了不同的学习过程,造成学习过程的相互联系。这种影响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某种学习内容的过程,而学习内容一定要经过某种学习过程才能被学生所掌握。

二、从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出发,进一步提高其概括的层次

已有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已经形成的经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是指学生对已经获得的经验的加工程度和逻辑层次。如果已经获得的经验没有经过加工,还处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则其经验的概括水平低。而将已经获得的经验进行精细的加工整理,将其提高到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上去认识,其概括水平就有所提高。而将已经获得的经验提高到几类事物或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上去分析,其概括水平则更高。

例如,高中新课程必修教材《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政治参与的问题。我在讲授这一问题之前,以个别访谈和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公民的监督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证会、举报、投诉等具体零散的形式。因此,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利用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经验作为情境,帮助学生挖掘这些形式中的特点与实质,从而概括出民主监督这种形式的含义、本质、意义等内容。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具体形式的共同特征后,我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进一步扩展知识的外延,即除了我们第一单元民主监督中所谈到的一些具体方式外,教材的其他内容中哪里还出现过公民监督的具体形式。由于对公民监督内容的概括水平已经有所提高,因此这次归纳的起点已经提高,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监督的共同特点去寻找其他形式。这说明将已经获得的经验提高到共同特征的水平上去分析,其概括水平则更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其可能引起的迁移范围越大,效果也越好。

三、调整学习定势,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它是由先前活动所引起,而指向于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活动。定势可以在连续性的活动中发生。

定势是由先前活动经验积累而成的,而它的作用却表现在后继的同类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先前活动经验影响着活动主体对后继活动在方向、性质、水平等方面的选择。

定势的存在是客观的,而它发生作用的方式却常常是不被察觉的、隐蔽的。人们常常在并不清楚自己已经形成了哪些定势的情况下按照某种定势去行动,因此也就谈不上对定势的调节和改变了。

学习定势是学习者在先前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并指向后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对于学习迁移而言,既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当后继学习与先前学习属于同类课题时,先前学习所形成的定势会缩短后继学习所需要的时间,使后继学习更加顺利。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提高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在于解答主观性试题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在组织答案时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观点杂乱无章且不全面,缺乏逻辑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过去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学法指导,长期按照自己解题的错误方法与定势解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上习题课时,采用了分步骤解题的指导方法:第一,要先审问题,在问题中找到关键语句;第二,将关键语句替换为学科术语——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要求学生把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以结构图的形式浮现在脑海;第四,带着这张有层次的知识结构网络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取结构图中的知识点;第五,组织答案。这样的要求在每次的习题课中都要强化,使学生逐渐抛弃过去解题的思维定势,不断接受并实践新的要求与做法。由于在尝试中体会到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使新的解题的思维定势形成了。

这种尝试给我的启示是学习定势实质上是前期学习方式的一种固着化的反映。而人的活动除因活动目标不同而进行调整外,总要从自我原有的经验和基础出发,因此这种固着化了的经验就成为后继学习经验对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迁移的范围比定势的范围大,而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定势也不是一经产生就不再变化的,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又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新的方法能够为他带来进展,在不断的强化下,新的定势必会形成,并能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加强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学习中的指导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指点和引导。这种指点和引导是学习顺利迁移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学习指导对迁移的作用很多,如为学生实现学习迁移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选择迁移的方向、指导学生深化迁移的程度等。

在这里根据个人实践的感受,我特别要谈一下关于在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应如何创造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正迁移的条件。

许多学生在高三复习中常常会出现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者的关键。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为此,我在设计复习课时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平行知识间的联系,如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则是从深度上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一课或一节中包含的知识。例如,在复习《经济学常识》时,我采用了两种方式分析教材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第一种方式从社会关系的性质出发将五个主题的知识进行归类建立一种横向的联系:

第二种方式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把看似相对独立的框题内容甚至是专题内容联系起来:从18世纪中叶的亚当·斯密到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再到70年代兴起的自由主义,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到20世纪初的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完成了整册书的构思。

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在教师建立的知识的联系中进行记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总之,迁移规律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一。教师若能把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标签:;  

培养学生知识转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_学习迁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