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历史文化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句法研究探析论文_李娜

摘要:本文选取徽州区许村、呈坎村、南屏村三个历史文化村镇,通过句法理论对其分别进行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计算、村落平面形态对比、空间结构分析,研究其形态的村落的历史发展成因,从而以一种动态手法了解古村落的生长模式。期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徽州村落的特征,对古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保护。

关键词:空间句法;空间形态演变;古镇保护;

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in Syntactical of Spati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or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in south?Anhui

LI Na

( Anhui university arts and media college, Hefei 230000, China)

Abstrac:Selects the huizhou area Xu Village, chengkan village, village of nanping thre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respectively by its syntactic theory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local integration calculations, village plane form,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the form of its causes, and in a dynam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pattern of ancient villages. It is expect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village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ptimize and protect the spatial forms of ancient villages.

Key words:Spatial syntax; Spati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s;

引言

传统村落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在人类活动、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三者长期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特殊的人类聚居环境。随着历史文化古镇研究的兴起和深入,各地涌现出一批空间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形成不同的风貌和现状。文章以许村、呈坎村、南屏村三个历史文化村镇为例,试图以空间形态学为研究视角,以句法理论为研究方法,对三个村落的平面形态、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和对比,探讨以文化传承为目标的古村落保护与传承路径。

1 研究方法

1.1句法理论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村镇聚落、城市景观等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假定聚落空间的功能与形态相互联系,并且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各种组合形成的基本法则。法则强调两点:1、空间是事务发展的内在属性。2、空间的作用性在于布局中空间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人沿某种轨迹移动,在移动中相互交往并拓展新的视域,新的空间产生并开始为其服务,最终形成新的空间形态。空间句法理论通常使用三种分析方法:轴线分析、凸状空间分析、视域分析。

文章中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使用轴线分析法,具体方法是:用长度最长、数量最少的直线表示古镇的公共空间(街道、广场等)从而形成的一个直线网络图。网络图所代表的空间的社会逻辑关系体现在直线及其网络所蕴含的各种参数值之中。这些参数值包括连接值、控制值、集成度、可理解度等。

1.2空间形态

“形态学”(Morphology)原是生物学概念,指将生物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其形态特征、成因,以及各组成单元与整体的关系。之后被城市规划学者吸取,逐渐产生城市形态学这一研究领域。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空间既非外在实体,也非内在经验,我们不能把人除外之后还有空间,因此空间形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从空间形态学角度去理解历史文化古镇时,能够发现物质的属性是古镇的外部空间中开敞与围合的界面,例如土地、山川、街巷、广场等。精神的属性是指本土居民在物质空间中生活交往所形成的邻里文化、宗教信仰、经济技术等现象。空间形态作为古镇的“表里精神”的外显,映射出古镇社会发展的脉络,成为现今人们解读古镇社会文化等内显要素的载体。

2 案例概况

2.1 许村概况

许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西北20公里,东连上丰乡,南邻富堨镇,西靠徽州区,北接黄山区,面积45.1平方公里。是古歙县对外联系往来的必经之地,是一个以传统耕读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悠久的皖南古镇。许村古名昉溪、任公村,南唐吏部尚书许儒自河南许州迁此后改名为许村,并沿用至今。许村作为徽州北上安庆,池州,金陵等地的交通要道,是重要的粮食、土特产转运集散地,在歙县乃至徽州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末至南宋时期,许村规模逐渐形成;南宋经元到明初三百年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时期,许村因此逐步发展壮大;到明清时期,许村已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里生日繁,赀业充盛”;随后在抗战和公路修建的影响下,许村水陆转运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降低,发展逐步缓慢。

2.2 呈坎村概况

呈坎村位于黄山东南麓,古名为龙溪,原为歙县地,现属黄山市徽州区管辖。现存 140 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落之一。相传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元张旭《罗氏族谱序》)。因其家乡风水学说甚为流行,他们迁入歙县后没有贸然地定居一地,而是以风水理论作指导,择定了歙县西北四十里的龙溪,改名呈坎。其中“呈”意为“平坦”,后引申为“显”、“表”。“坎”从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应属西方,再从“坎”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看,应属水,如此一来“水西边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实内涵

呈坎村现有居民700余户,近3000人,其中75%为罗姓。村内现存许多历史遗存,且规模较大,公共设施较为完整,空间成长脉络和建筑肌理较为清晰。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罗东舒词和呈坎村古建筑群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图2 )

2.3 南屏村概况

南屏村(图3)历史悠久,曾名叶村,因村南的南屏山而得名。古代建制属黔县五都,亦名五都叶村。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位于安徽省南部黔县县城往西南方四公里处。黔县地处在黄山山脉及南北两坡上,山高谷深共四个盆地聚集区。南屏村就坐落在最大的碧阳盆地边缘。村庄南侧为南屏山、淋沥山和金竹山,北侧为农田桑林等开阔的平原。东西侧有两条干溪自南向北穿流,最终汇入西武河。

唐宋时期南屏村只是一个小山村,杂姓群居。元朝末年,叶姓从白马山迁来生活繁衍,明代逐渐出现了程、李等宗族,全村形成了程、叶、李三大姓宗族并存的局面。清代中叶,随着程朱理学被广为推崇,私塾书院、宗祠、支祠、家祠等逐渐兴起,同是水口园林、神坛寺庙也相继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八幢代表宗族势力的古祠堂,包括叶氏和程氏总祠两座、支祠、家祠各三座。具有代表性的有叶家总祠叙秩堂,总支祠奎光堂、尚素堂等。

图片来源:网络

3 平面形态

街巷空间作为古镇空间的主导元素,它们的不同形态会形成不同特色的村落活动空间。对三个案例古镇的街巷空间走向进行分析如下:

许村整体形态呈直线型。由于村落处于狭长的山谷内且两溪交汇的位置,地理环境稍显不利,建造时无法进行全面的规划。为了顺应河流和山谷的走势,建设的道路以南北走向为主、曲折多变的街巷居多,东西方向开辟一些支巷作为主道路的补充和完善。由于整体街巷沿自然走势建造,道路的指向性与识别性较强。宗祠建筑与社屋、民居分布在长而窄的街巷两侧,呈现出较多的狭长空间。

呈坎村整体形态大体呈曲线型。由于呈坎的地形、河流流向以及建造过程的自发性影响,村内规整的直线型街道比较少,只有走向小幅度曲折而平面大体趋于直线的街巷空间。且由于宗教祠堂或民宅等高度较高的建筑列于两侧,形成数值较高的街道H/D比,行走体验为狭窄细长型巷道,此类巷道占比较少。曲线型街巷大多分布在沿东渠和西渠两条水圳修建的道路上,东渠流经罗会铮宅、罗会泰宅等民居,西渠流经永隆社、上下更楼等祠堂,最终与东渠并流汇入涂川。建筑临水而建,街巷也相应的呈曲线型。

南屏村整体形态大体呈折线型。全村共有70条街巷,形态曲折地势起伏较多,能够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极少的较为平直的街巷为成达街,它串联起多个宗教祠堂、主街并通往水口。与此街道纵向相交有很多本地居民常用的生活型巷道。由于南屏村具有独特的三家族共存的发展历史,所以村落形态多以各个家族所建宗祠为中心所拓展的规模小、数量多的系包装组合空间为主。未能形成一个完整有规模的公共活动广场。由于三个氏族中叶氏是最早定居且势力最大的家族,他们在建设中进行了一定的统筹考虑,从选址、理水、建桥铺路等都进行了尽可能的规划,对村落的街巷系统的优化起着促进作用。

许村全局整合度 呈坎村全局整合度 南屏村全局整合度

图片来源:Depthmap软件生成

4 空间结构拓扑分析

许村镇的全局整合度为 0.4857,局部整合度为 1.2046。由于山区可用于开垦建设的土地不足,而且水源有限,需要紧邻山势和水势的走向,因此许村的整体布局呈现出由南向北、多点分散的狭长状布局形态。升、昉两条溪流交汇后再从村中穿过,许村就建于的交汇之处,从整体布局来看,因被溪流分开而显得不够紧凑,空间形态分散。将空间元素进行具体分解发现,除了线型街巷与组团状建筑空间外,还存在类似于景观节点的小广场,与街巷、建筑并联产生带有节奏性的开敞空间,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

呈坎村的全局整合度为0.761401,局部整合度为1.46837。村内空间结构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道路宝纶路承担古村内部的主要车行交通功能,且能够起到界定空间范围、连接周边村落的作用。二级道路为前街、钟英街等五条街道,承担村内步行、骑行交通。三级道路主要承担本地居民的生活交往功能。以巷道与祠堂备弄为主,祠堂备弄的两侧是院墙,宽度较窄。

南屏村的全局整合度为0.682185,局部整合度为0.972165。南屏村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流,居民沿溪流的不同走向建造房屋形成街巷,纵横交错间产生了村落空间的整体形态。南屏村视域整合度呈现明显的单核中心结构,结构的核心是叶氏总祠和支祠,以叶氏总祠前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视域整合度不断降低,在街巷尺度普遍偏小的传统聚落内,其面积显得很大,多条街巷在此交汇,是村内重要的集中式开敞空间。因此但是这个开敞的广场由于周边设置各种商业显得十分嘈杂,且休闲设置不足。

通过对三个村落的对比发现,许村镇的全局整合度数值最低,呈坎村的全局整合度数值最高。南屏村的全局整合度数值居于中间水平。这是因为许村天然的地理环境较为不利,村民必须沿河流和山谷择地而居,无法进行相应的整体规划。村落布局最终呈现南北条状,街巷多为狭长形态,邻里交往的聚集区也不够集中。因此很难形成固定的点进行商业活动,外来人流的游走路径没有较强的确定性,因此难以发生较多商业行为的可能。而呈坎由于选址以中国风水八卦阵型为主导思想,地理环境较为理想,四周环山中部平原,居民依照传统思想进行合理规划,形成出三街九十九巷的传统宜居村落。商业活动频繁、邻里交往密切,手工业与旅游业也有一定发展。南屏村由于其曲线形的空间布局,环境良好,地势平坦,形成了以氏族宗祠为主的细胞组团状分布。而这中间叶氏祠堂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认知和记忆点,有别于本地居民,对游客来说主要的记忆点是万松林,这是因为叶氏祠堂周围繁杂的商业和设置的不足导致的,此外建设部门使用了大量与古村风貌不符的现代材料进行改造,显得古建筑不伦不类,缺少了肃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作为水口园林的万松林,环境清幽并设置多处供人休憩的石凳,座椅,草地等。使之成为目前村内游客最多驻足的地方。

5结论

总体来说,三个古村落在空间关系、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上有着明显区别,却又统一于天人合一的传统村落建设思想之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皖南古村落的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都有其宝贵的研究价值,其自然风貌与建筑特色都别具一格。规划上应当尊重古村落的传统规划理念,体现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整体性。在空间格局发展上进行统筹协调,对不同村落的支撑产业进行不同的优化和保护,促进经济均衡合理发展。对现存的皖南古村落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徽州村落的特征。文章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对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拓扑分析,研究其形态的历史成因,从而以一种动态手法了解古村落的生长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揭鸣浩.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 东南大学.

[2] 郭湘闽、刘长涛.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J]. 建筑学报2013.03. pp:1-7.

[3] 吴小宝. 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D]. 合肥工业大学.

[4] 王小斌、贾 东. 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营建策略的当代解析——徽州宏村的水系景观与建筑空间变迁的思考[J]. 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1.04. pp:83-85.

[5] 常蓓. 安徽乡土古民居及聚落研究——以绩溪石家村和肥西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1.03 pp:36-38.

[6] 王浩锋. 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J]. 华中建筑2008.4.pp:65-69.

[7] 张希晨、郝靖欣. 皖南传统聚落巷道景观研究[J]. 江南大学学报2002.06. Vol1 No2.pp:179-183.

[8] 王浩锋.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规划——公共建筑的聚集现象[J]. 建筑学报2008.4.pp:81-84.

作者简介:李娜(1988.3—),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设计系,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科研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名称:《基于空间句法的皖南传统村镇空间形态及保护研究》(编号:KJ2017A947)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皖南历史文化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句法研究探析论文_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