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产业结构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引起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内容的变更。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下岗职工与培训再就业的矛盾也存在着。所以,广东的职业教育及培训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调整和发展,以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变化要求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专业结构和专业重点,从而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需要,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一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广东省长期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虽然在推动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初级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但由于这种模式大大超越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产业发展失衡,产业之间互相脱节。第二产业的发展以牺牲第一产业为代价,并没有带动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呈萎缩状态。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过份强调重工业,第一产业片面突出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从而使经济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也失去了向高级化演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广东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三次产业的GDP构成和劳动力构成向合理化方向演进。 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改善,林牧副渔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提高,改变了种植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工业由畸重趋于轻型化,由于紧紧抓住了消费品生产长期受到压抑,市场空间巨大的机遇,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以工业消费品为主导,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工业支柱产业群,使经济得到持续的高速发展;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邮电通讯业等都有很快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较快的增加。这一时期,广东省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地调整产业结构相适应,大量吸纳国外资金和技术,初步建立起一个外向型经济结构。这一阶段三大产业变化的总态势是: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总体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先下降后持平,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升幅较大,先慢后快。主要原因是农村改革先行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农业生产力大大释放出来,同时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获得很大的发展,而第二产业改革处于摸索阶段,获得启动性增长,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较大,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1989年,广东省GDP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是26.8∶40.3∶32.9,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了9.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1978 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0.9个百分点,除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转移外,全省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在全省的提高,住宅、通讯设备、民用汽车进入居民家庭的消费,80年代作为支柱产业的轻纺工业及家庭耐用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开始减速,重化工业的发展适应产业高级化的需要比重迅速上升。“八五”时期,轻工业由于前期投入的惯性,年递增速度仍有31.4%,但重工业增长速度年均达34.6%,比“七五”时期快14.5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67.5%下降到1995年的60.8%,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从32.5%上升到39.2%。从这一趋势看出,广东“九五”时期已开始面临结构调整和提升的双重任务,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广东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发展了以新兴轻纺产品和家电、电子产品为主导的轻型工业和兴办了大量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集约农业转变。同时,广东通过这十多年的建设,在经济上形成了以轻工业、电子、纺织、家电、仪器、饮料等一批支柱产业的过程中,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增长十分快,年均递增14.2%,从而形成了以商品性农业、轻型加工业和比较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结合的产业结构体系。面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方面劳动力素质需要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中、高级技能的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劳动力素质不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且会影响到广东在国际、国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及至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广东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以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
二
广东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些年来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比起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后的要求还差距甚大,劳动力素质低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广东经济转型的进行和结束后,集约型经济的形成,将使原有劳动力素质低,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条件不充分,劳动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偏低的问题更为突出。据1990年普查分析,广东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达15.06%,其中女性高达24.5%,表现为高素质人口少、低素质人口多;1990年广东中学入学率是28.26%, 低于1987年香港的74%,韩国的88%,落后于香港25年、南韩30年以上。大学入学率仅2.6%,南韩1987年已达到 36%,高等教育落后40年。广东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更是不理想,结构也不合理,据1995年调查统计,从技能人才的文化结构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9%,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占13.9%,普通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8.2%,技能人才文化结构偏低;从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结构上看,初级工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05%, 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数量分别为30.90%和32.28%,技师以上的技能人才数量严重缺乏,仅有5735人,占技能人才的1.76%,而他们之中考取质量证书的只有3961人;从技能人才的地区分布上看,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31.5%, 而技能人才却占全省总数的51.31%,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技能人才,经济欠发达的东、西两翼地区,技能人才分别是全省的11.15%和12.18%,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密度较小,与广东把东、西两翼作为新经济增长区域的开发战略不协调。总的来说,技能人才的存量和素质,在全国排行倒数第3位。
随着广东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三高农业的发展,二、三次产业的加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亟需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但是,无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还是职业培训机构,它们在进一步发展上都受到不同方面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社会有关部门、行业在兴办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的职责和义务上不够落实,国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对从事职业培训的机构还要征收税费,职业教育培训的整体基础相对薄弱,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全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经济越是向前发展,广东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低素质劳动力剩余与高素质劳动力缺口的结构性矛盾越是突出,这与广东在未来20余年规划期间致力于资金密集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形成很大的矛盾。这种矛盾很难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如早在1993年,广东劳动人事部门已认识到开拓省外,甚至国外人才市场的必要性,仅当年,广东就引进了各类人才11余万人。但1995年后,广东的领导和决策层也看到,随着上海的改革开放和内地城市经济的崛起,大量外省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有所长的并接受过广东现代工业化文明洗礼的外来民工开始回流,结果是广东经济发展迟早会出现被动局面。据预测,今后10年广东的各类人才缺口保守地估计也超过百万。而改变劳动力素质落后现状,至少需要6年至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还要视教育, 尤其是职业教育及培训发展的程度而定。
三
广东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我们认为:
第一,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的重视和领导。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连接教育和经济两个部门,它的广泛性、社会性的功能决定必须由政府统筹管理,才能健康发展。各级领导要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职业教育法》,树立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的需要的思想。对经济工作和职教工作要在政策、部署、检查等方面同时并举,统筹安排,要将发展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在制定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有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发展的规划和目标,有了规划和目标,才能明确责任和要求,便于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二,提高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的意识,贯彻全社会都来办职教的方针。不仅政府、企事业领导要提高职教意识,全部劳动者都要树立职教意识,而且要在公务员中、普通劳动者和中、高等学生中,进行职业教育及培训意识的教育,使全民对职业教育及培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涉及到经济、劳动、人事、财政等各个方面,单靠教育部门是难以抓好的。要鼓励各行业、各部门及全社会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及培训形式的积极性,应根据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原则,学校主管部门应支持和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校类别的联合办学。完善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搞好劳动就业与职业指导工作,为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引导,使人们在就业观念上发生转变,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就业。使职业教育及培训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以确立其在全社会,在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第三,多方面地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要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在城乡教育附加中留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职教事业。各种科技开发、扶贫项目等专项资金中用于人才培训的部分,可统筹安排使用,并尽可能委托现有职业学校承担培训任务,连同培训经费一并下达到学校,职业学校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举办各类校办产业和实习工厂,并使其与省内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配合,形成有偿服务,滚动发展,既服务于经济,增加了收入,又为学生实习、学用结合、培训合格人才等创造条件。广东经济在吸引外资,鼓励华侨投资办厂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同时提倡个人投资办职教,还可试行股份制的形式,使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不受政府资金紧张的制约而得到迅速发展。
第四,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及培训体系,要使高、中、初级职教结构基本合理,形成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职教体系,广东到1997年为止,有高等职业院校5所, 实用型专科学校11所,独立设置在高校中的职工大学和管理干部学院45所,共有在校学生64875人。有职业高中487所,技工学校86所,中专学校200所, 共有学生56万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5.3%。还有职业培训网点3600多个,年培训量达100多万人次,劳动部门开办的就业培训中心234所,年培训人数42万。但总体上还是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从现在起到2010年,通过贯彻适度发展初等职教及培训,大力发展中等职教及培训,积极发展高等职教及培训的政策,调整好职教培训结构,完善职教及培训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与此同时,适应结构体系的发展变化,抓好教材、课程和学制的改革,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进行教材选定,课程设置和学制确定的工作。
第五,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发展职业教育及培训事业的根本性工作来抓,要建立一支职业门类齐全、专业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我省过去不太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这些年来职教事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与原有师资队伍基础薄弱,供需缺口较大且素质偏下的矛盾更为突出,从而使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素质上还是结构上都适应不了当前职教的发展需要。要尽快落实职教师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按照事权和计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还要从政策上、工资上向职教师资建设倾斜,尽快培养出一批事业心强,技术素质高的专职职教师资,以缓解发展职教与师资缺乏的矛盾,这样才能把职业教育及培训计划落到实处。
第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推进科教兴农。当前职教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广东要继续开展乡镇职业培训,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这是加速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广东要在2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乡镇职业培训,只有这项工作搞好了,广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才真正赶得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才真正有利于促进广东实现经济转型和经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