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9-0064-05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 国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它不仅成为发 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成为政府部门和实业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的 热点和重点之一。

一、第三产业与文化产业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产业(industry)是指介于企事业等微观经济单位与宏观经济单位之间 的,以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为代价生产某类具有共同特性的产品的集合体。

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Fisher)1935年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把国 民经济部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一般地说,第一产业是广 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是广义的工业,包括[采 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供电、供水业]等;第三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即除了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注:划有方括号的,是在三大产业的归属上有差异的行业。有的国家将采矿业划为第一产业 ;有的把煤气、供电、供水业划为第三产业。)

国家统计局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我国第三产业分为4个层次:(1)流 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 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 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 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

按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原理,社会产品分为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两大类:实物产品是具有基 本粒子、静止质量、体积和不可入性的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是不具有基本粒子、静止质 量、体积和不可入性的非实物劳动成果。第一、二产业主要生产实物产品;第三产业主要生 产服务产品。

(注: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 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狭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业(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 、档案馆、群众文化、新闻、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其他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业(以 下简称文艺广电业)。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服务产品,如表演艺术(音乐 、舞蹈)、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行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 广播、电视、电台提供的表演性演出服务、阅读展览服务、游艺娱乐服务和广播电视服务。 另一类是实物产品,如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行业、出版和新闻业生产的美术品、工艺制品 、书籍、报刊、文物、音像制品和电脑光盘等。

考虑到文化的宽泛内容,可以给出广义文化产业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人为万物之灵,是 因为人类拥有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博大文化。文化产生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命的精神需求。一 部人类文明史,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创造相交织的产物。因此,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划 分为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国别文化,还可以按文化活动的对象分为 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电视文化、电影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健身文化、建 筑文化、商品文化、旅游文化等,或按文化的形式分为园林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经 营文化、校园文化、街道文化、庭院文化、家庭文化等。

(注:张岳琦等《中外第三产业要览》,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在这个意义上说,广义的文化产 业包括三部分:(1)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业(狭义文化产业);(2)与文化产品的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3)三大产业中较多地体现文化特征和审美艺术特征的 部分行业。后两者涉及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零售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 业、市政工程管理业、理发及美容化妆业、摄影及扩印业、旅行社、娱乐服务业、广告业、 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甚至包括一些饮 食业(饮食文化)、制造业(如工艺品、音像制品制造)、建筑业(如旅游点、文化艺术建筑物) 和农业(如观光农业)等。

对文化产业的最流行的误解是以为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部门才是文化产业,靠国家财政支 持的文化部门不是文化产业。其实,所有文化部门都属于文化产业。因为,承认服务部门是 产业只是说明它是既有投入也有产出的产业部门,向它投入人、财、物力后不是“非生产” , 而是生产出服务产品。这是对我国过去长期把服务部门划为非生产部门的错误观点的纠正。 只要服务部门生产出服务产品,就证明了它们的产业性,不管这些服务产品是按市场价卖给 他人,还是免费送给他人,或是半卖半送。正如工农业的产业性是由工农业生产出工农业产 品证明的,并不以工农业产品必须在市场上出售为条件,第三产业的产业性不需要以服务产 品的市场化来证明。文化部门是否市场化与文化部门是不是文化产业毫不相关。

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运营。其一,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即服务产品 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均通过市场实行分配的方式。实行此方式的主要是盈利性生产服务业和大 部分生活服务业。其二,服务的非市场分配方式,即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完全不通过 市场实行分配的方式,如国防、环境保护、政府管理服务业。其三,服务的半市场分配方式 ,即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过不完全的市场实行分配的方式,如基础教育业、部 分文化、卫生服务业等。实行非市场分配方式和半市场分配方式的是非盈利性服务业。非盈 利性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对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的适应,也是现代国家促进社会平等 、改善居民整体利益和基本福利状况的社会职能的一种体现。

首先,一些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社会效益,但局部或短期经济小效益较差的服务,虽然对 整个社会大有裨益,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不能成为在市场自愿交换的对象,所以必 须由国家通过强征税金支付,以非盈利性方式经营。

其次,为保障低收入居民也可消费一些基本的服务,国家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低价 甚至免费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再次,某些服务以非盈利方式经营,可防止服务业做出忽视他人、有消极的外在效应、不 符 合居民整体利益的经营决策。

最后,一些公共性服务产品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同时也难以排除对它不付费的消费,以 社会形式共同(免费或优惠价)消费它比通过市场交换以个体形式消费它效果更好。

因此,非盈利性服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中的相当一部 分也一直有国家财政补贴支持。所以,还第三产业本来具有的产业面目,决不是也不应该取 消 非盈利服务业,一窝蜂地把它们推向市场。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代表国粹的文化和艺术服 务、基础理论研究、基础教育、全民卫生保健服务等,如推向市场,由于“市场选票”不足 ,肯 定要走向衰落。那时损失的将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可见,文化产业并非指实行市场化的文化部门,而是指所有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 和实物产品的部门,不管它们是以市场分配方式经营的,还是以半市场分配方式或是非市场 分配方式运营的。

二、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从产业演变的规律来看,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高。

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伙食费开支占家庭生活开支的比重逐步下降,居民对 文化产品的消费比重逐步提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日益扩张的发展空间。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需要分不同层次,对食品的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求,对文化产品的 需求是较高级的需求。人们满足需求的顺序一般由低到高:首先满足食品需要,然后满足用 品、服务产品、文化产品的需要。对食品的需要量受生理条件的制约,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 饱 和,所以在食品需求逐渐满足的情况下,居民伙食费开支占家庭生活开支的比重随着收入 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注: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居民的伙食费开支占家庭生活开支的比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下降。此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这一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Engl's Law)。)国际上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 是贫困的生活,50—40是小康生活,40—30是富裕生活,20以下是上流生活。随着恩格尔系 数的下降,人们用于购买文化产品的开支比重会逐步增长。根据1991—1992年的统计,发 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约为50∶印度54.1,菲律宾57.7;中等发达国家大致为30—40∶墨西 哥33.6,泰国31.0,韩国29.7;发达国家约在20左右:美国12,荷兰14.9,加拿大15.8,法 国18.6,新西兰18.7,意大利19.9,日本20.1,英国21.6。

(注:《国际统计年鉴’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这说明恩格尔系数与富裕程度 负相 关,居民的食品消费比重趋于下降。

考察我国消费结构的演变也发现同样趋势。1985—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 由637.20元增加到4615.91元,食品消费由351.72元增加到1932.10元,恩格尔系数由52.3% 下降到41.9%。同期,文化、娱乐、教育消费由55.01元增加到567.05元(增长了9.3倍),消 费支出比重由8.17%增到12.28%(农村居民这一比重为10.67%)。

(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对比国外1990—1992年教 育休闲与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新加坡为14.5%,韩国12.5%,加拿大11.1%, 英国10.2%,美国10.3%,日本10.3%,澳大利亚9.8%,

(注:《国际统计年鉴’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可以说,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娱 乐、教育消费在比重上已与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大致相当。不过,对文化消费进行国际比较 要考虑两个因素:(1)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免费教育使居民自己掏钱消费教育服务相对少,即 使其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开支占家庭总开支的比重与我国相同,其文化消费开支的比重也会 比我国大。(2)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比我国高数十倍,

(注:我国城镇居民1995年人均消费支出3538元,美国1994年人均消费支出31751美元,是我国 的74.5倍。)即使两者文化消费开支占家 庭生活消费开支的比重相同,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文化产品数量也比发达国家少得多。因此 ,我国的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预示着我国文化产业还有广阔的发 展空间。

其次,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闲暇时间增多会有力地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品消费与工农业产品消费的明显差异是闲暇时间对消费量的影响不同。相当多文化 产品,如文艺表演服务、艺术展览服务、游览服务、书籍、报刊、唱片、视盘、录像带,其 消费需要占用大量闲暇时间。如果没有闲暇时间,即使收入水平很高,人们对这些文化产品 的消费量也不会有大幅度提高。人们也许因没有闲暇时间而不能到剧院看戏,但是不会有人 因 没有闲暇时间而不消费食品、饮料和衣服。由于闲暇时间有利于人们休息、娱乐、锻炼、自 修、发展个人爱好或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从本质上说,人们对闲暇时间是“多多益善 ”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对闲暇时间的评价并不一样。因为,闲暇与工作和收 入存在着矛盾:闲暇意味着放弃工作和收入,工作则意味着放弃闲暇获得收入。在经济不发 达阶段,收入的高边际效用使提高收入成为居民最迫切的任务,故人们倾向于放弃闲暇、增 加工作以增加收入。在经济发达阶段,居民的高收入水平使增加收入的边际效用下降,增加 工作、放弃闲暇所造成的时间价值和个人享受的损失相对来说比较大。故人们在一定程度上 倾向于放弃工作(加班等)、收入来增加闲暇。因此,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质量越高,人们 对闲暇时间的评价越高,闲暇时间本身成为发达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成为高生活质量、高 消费水平的标志。近100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加上社会道 德、工会势力、政界和社会领袖及有远见的雇主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劳动时间减少了一半, 从每周72小时减少到35小时。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因此日趋增多。

由于闲暇时间与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闲暇时间的增长,必然大大促进文化 产品的消费。据《经济日报》在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的抽样调查,人们将绝大部分闲暇时 间用于看电视、旅游、打牌、看录像、上网、玩电子游戏等文化消费。这显然有利于文化产 业的发展。我国从2000年起实行“五一”和“十一”7天长假期引起对旅游文化消费的火爆 消 费就是明证。

第三,文化产业的社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广延化和纵深化发展,推动着庞大的文化产 业群的成长。

文化产业的社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沿着文化产业的逆向波及、顺向波及和横向波及 方向,形成以特定文化产品为核心的、以一系列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 或间接相关的专业公司为依托的特大型文化产业群。例如,美国举世瞩目的文化业居于世界 领先水平:规模庞大的新闻业呈立体结构全方位发展,共有170多个报业集团。广播电视业 极为发达,有线电视全面普及,卫星直播电视广泛采用,有电视台9000多家,广播电台8000 多家。出版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名列世界前茅,拥有2000多家出版公司,每年出版新书在2 万 种以上,平均每天销售100万册。文化娱乐业也很发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 多种艺术门类有广阔的市场。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美国人每年花在音乐会、歌剧、音乐 歌舞方面的款项高达4.22亿美元,此外还有8600万美元花费在古典音乐唱片上。

(注:张岳琦等《中外第三产业要览》,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此外, 堪称拉美明珠的墨西哥文化业,法国发达而卓越的文化业,英国影响甚广的文化业,意大利 璀璨夺目的文化业,日本与经济伴飞的文化业,印度丰富多彩的文化业,澳大利亚蒸蒸日上 的文化业,都向世人昭示文化产业群在当代的崛起。可以估计,21世纪的信息技术、网络技 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将以电脑合成音像、虚拟演员、电子图书馆、网络电影院、文化 产品的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刷新文化产业的历史。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

既然文化产业在现代社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应该如何给我国文化产业定位?我们可 以按照经济学界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的认识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般认为,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果最大的产 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引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 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部门;先导产业是指能最多吸收先进技术,代表 产业发展方向和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超前发展的产业。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小。1999年,教育文化和广电行业占全社会就 业结构的2.22%,占GDP的2.3%;若剔除教育业,文艺广电业仅占社会就业结构的0.16%。此 外,其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也不高,在第三产业中仅处于中下水平。据李冠霖同志计算 ,

(注:数据来源:李冠霖《中国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博士论文打印稿),华南师范大学200 1年。

)1997年我国文艺广电业的中间需求率在第三产业内部34个行业中排27位,为24.4%,这 表明在全国文化产品中,有24.4%充当三大产业的中间产品(即生产资料),有75.6%被居民直 接消费,文化产业的顺向波及效果不强。文艺广电业的中间投入率排18位,为51.1%。这表 明全国生产文化产品需要的总投入中,有51.1%是中间投入(即文化产业生产过程需要外购的 物品和服务),文化产业的逆向波及效果较强。文艺广电业的影响力为2.34879,影响力系数 在36个行业中排19位,为0.98048。影响力系数小于1,表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水平小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文艺广电业的感应度1.21075,感应度系数0.50541。感应度 系数低于1,说明文化产业的感应能力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最终消费和出口对文艺广 电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很低,分别为0.02737和0.00325。

由此看来,就全国范围来说,由于(狭义)文化产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小,其前向 关联效果较强,但后向关联效果较弱,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在第三产业中处于中下水平 ,因此尚未具备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对比主导产业的标准,文化产业虽能较 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对其他产业的发展 的带动作用并不算强,因此也不具备成为全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条件。尽管如此,文化产 业能较多的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和保持增长而需超前发展,因此有可能成为国 民经 济中的先导产业。“十五”期间,在我国一些特大型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国民经 济的50%,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波及第一二产业的广义文化产业群,如能高瞻远瞩地分析社 会需求的发展前景,推进技术创新和供给创新,突出加强服务输出,增大辐射半径,将有可 能成为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我国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加入WTO将使文化产业面临中等程度 的冲击。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现状特点决定的:(1)我国文化产业长期禁止或限制外企进入, 但入世前的国内市场开放度较高,经营方式已与国际接轨。入世后虽对外企开放幅度较大, 但受冲击并不会太大。据中美世贸谈判协议,在专业服务方面,将允许外国专业人员按高透 明 度的程序进入中国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税收、管理咨询、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特殊 医疗和牙医、电脑服务等市场。在电影业,入世后3年内将允许外资在影院占50%以上的股 份。这会给国内文化业带来一定冲击。(2)我国文化产业潜在市场容量较大,很多领域尚未 开 发,新供给者对原有供给者的替代效应不大。中外企业有可能在文化市场开发中“双赢” 。(3)赢利水平中下。我国文化产业因国内市场竞争的存在,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利润水 平不高。根据我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旅馆业 、旅行社、电影、文化艺术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利润率约为8-19%,低于我国第三产业的 平均赢利水平(24.6%)。因此,文化产业由于市场竞争力较强,潜在市场容量大,入世后的 冲击不是很猛烈,主要是在现有服务领域,外企将以先进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技术和优 质服务,争夺市场份额,使低效率国内文化产业经营困难;在国内企业未及开发的新兴服务 领域,外企可能利用其优势捷足先登,占领制高点。

面对入世,对中国文化产业来说,要认真估计将面临的冲击,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 高企业素质,将国内竞争力提升为国际竞争力;以国际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服务产品质 量;借鉴国外经验,分析需求现状和发展前景,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对政府来说,重点是实 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文化市场,整顿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扶 持文化服务产品开发;推动国内文化产业改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为国内企业扩大与外国 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合作提供良好环境。

标签:;  ;  ;  ;  ;  ;  ;  ;  

中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