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社区防治管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社区中的6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为全部患者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规范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指标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6个月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有效社区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维持社区及家庭稳定。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220-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社区中的6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世卫组织设定的糖尿病(2型)相关诊断标准。其中30例男性,32例女性,患者年龄41~84岁,平均(62.09±1.57)岁,病程1~23年,平均(9.14±4.42)年。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全部患者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社区干预措施,干预方案在社区常规管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实施健康教育与宣传活动;具体包括:①饮食指导:禁止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少食糖分高的瓜果类食物等。通过饮食合理控制体重。②运动指导:指导患者多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日常生活中通过适量运动减轻体重。③健康教育:鼓励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社区举办的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自身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④心理指导: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社区医生要给予患者指导,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社区在糖尿病患者自愿的基础上,制定健康档案,并定期安排患者到综合医院门诊复查,以完善治疗方案。社区医生定期随访,针对患者运动与饮食进行干预管理,了解患者生活习惯,饮食及运动情况,并给予一定指导。发现不良生活习惯给予及时纠正,指导患者有效、有规律地用药,当饮食及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应注意常规服用降糖药,口服用药效果差的患者,应给予注射胰岛素治疗。社区随时接待到访患者的咨询,为患者构建健康档案与自我管理方案。要求患者详细填写自我管理方案中的信息,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相关记录资料进行对比与研究。
1.3统计方法
将上述研究获得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社区62例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6个月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控制难度较高,大大增加了社会与患者家庭的负担。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一种需终身服药治疗的慢性疾病,糖尿病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其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控制血糖水平及其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糖尿病社区管理是这几年临床新兴的一种医学管理模式,糖尿病社区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用药模式,可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以及预防糖尿病疾病的发生。研究指出,健康教育及健康生活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控制患者病情,可有效降低55%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中,通过对6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在干预过程中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宣传外,在行为规范上,对患者进行及时纠正,在进行干预的同时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经过为期6个月的社区干预措施后,其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比较有了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中的第一线,有效的社区管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的血糖情况,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庆建,王未民,郭妮等.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4,6(12):2248-2249.
[2]胡最凤,史波英.2型糖尿病社区强化管理的效果评价[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9(5):41-42.
[3]韩荣.探讨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534-536.
论文作者:姜宏娜,姜宏伟,康莹辉,吴莉,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3
标签:患者论文; 社区论文; 糖尿病论文; 血糖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措施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