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转型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有效性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社会化研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角度展开,与政治文化的研究息息相关。分析转型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要弄清楚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政府政治体制和政治社会化模式更利于社会和谐,什么样的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更利于社会稳定,以及我们如何达到这样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即如何有效地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对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内涵界定。纵观中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微观的个体角度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政治人的过程。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把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1]。因此,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促使公民个体有效接受主流政治文化,另一方面社会采取有效途径传播主流的政治文化。
从文化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是持续的、反复的主流政治文化的灌输。政治文化包括了政治价值评价、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政治要求及政治心理习惯,政治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剂和控制阀。因此,政治社会化通过对政治文化的维持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持续与反复的发展变化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提高转型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主要是采用有效途径促进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维持及发展。
笔者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大环境下,社会为保证稳定、发展及现存的政治统治而对其成员进行塑造,发挥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人。转型期政治社会化更多地体现了政治文化的维持与发展、政体的稳定与变迁。提高政治社会化有效性就是在新的、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促进政治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及政治文化分析
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期主要是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改革开放。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进行社会变革,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政治文化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转型期政治文化的些许变动又会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效果。转型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政治社会化的条件,为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转型期社会存在各种矛盾,信仰危机日益加剧,威胁着既有的政治认同。社会转型是指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状态的过渡,是社会利益的重组及调整、社会观念的转变及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转换和机制的转轨。改革使社会结构、机制适应了变化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利益的重新调整所带来的利益分化、社会文化的剧变,又震撼着社会成员的既有价值观和价值参照系,造成社会普遍的物质崇拜和信仰危机。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是在呼声和反对声中进行的。
其次,转型期多元文化的交融。转型期的政治文化特点是东西方政治文化相互交叉,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相互并存。社会转型必然意味着政治社会化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行为规范的变化,意味着政治文化取向、观念、情感、态度、认识、思想、理论规范的变革和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交流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有了极大提高,而且多样的传播渠道使得统治者对信息的控制力削弱,多元文化的碰撞日益剧烈,主流的政治文化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侵蚀。亨廷顿在对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进行分析后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输入[2]。因此,如何维持、传播及强化主流政治文化是转型期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转型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分析
转型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调整,人民观念、意识的转变,是一个协调与不协调、稳定与不稳定相互交织的逐步推进的过程。任何社会的转型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这需要发挥政治社会化的稳定和动员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政府消除统治危机,巩固政权的主要手段。任何处于变革中的政府无不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一般认为,构建一个国家要解除认同方面及合法性方面的危机[3]。公民对政府的认同和参与是政府统治的基础,出现上述危机的政权容易被颠覆或爆发革命。因此,一个政府必须培养公民对它的尊重和自愿服从,要让人们广泛认识到政权的统治是合法的,并愿意积极的参与政治及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政治社会化的成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存亡。可以说,任何国家统治都离不开政治社会化所进行的思想统治,统治者总是利用其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手段使公众接受其主导的政治文化,维护和巩固其统治,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可以成功地消除这些危机。政治体系通过政治舆论、政治教育等手段,培养公民意识、灌输个人对国家共同体的义务信念,使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现存的共同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信念等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利于消除公民个体的迷茫,促进社会成员的成长,培养民主政治需要的政治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要通过调控公民政治社会化来塑造自己的公民,促使他们的公民形成对社会有利的、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4]。特别是通过引导公民积极的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诱导公民对政治的热情和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社会化可以促使个体学习政治,其结果就是形成特定的政治体系所要求的具有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及政治行为的人。在转型期,由于客观的作用使个体政治活动方向发生改变,政治社会化具有调适个体的政治行为,帮助个体有效控制其行为的失范,维持其行为的平衡,保证整个社会的政治运行处在平衡的过程,保障转型期社会的正常秩序。
政治社会化有利于社会转型的稳步进行,促进政治发展。由于历史、地域及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及政治、经济相互渗透的加剧,在同一政治文化中,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政治亚文化变得更为普遍。然而,只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且与民族文化有较强的亲和性的政治文化才能成为政治社会化传播的主导文化。但主导文化与各种政治亚文化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矛盾存在的重要因素。政治社会化通过弘扬主导政治文化,促进多元政治亚文化的趋同,引导和促进各种与主导政治文化并存的政治亚文化向主导政治文化趋同,在渐近的、平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改变政治文化的某些方面,从而实现平稳的政治变革,保证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的发展。
促进政治发展是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只有在社会政治制度得到认同,统治者的政治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时,政治权力才有支配力和影响力。政治社会化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传播和发展主导政治文化,有助于政治权威的树立,政治认可和支持的取得,是政治稳定及平稳变革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转型期是对社会的考验,提高转型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旨在提高公民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扩大政治参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公民政治化机制,对政治社会化所产生的积极结果予以强化和巩固,对其产生的消极结果进行削减和抵制。
(一)探索适合转型期社会的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
任何一个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要想维持稳定,除了法律的约束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把这种价值观念体系内化到社会成员的思想中。有效的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公民对与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水平,了解、认同现行政治制度。
艾萨克将政治社会化的方法分为自然的社会化与指导的社会化,前者是指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相应角色和对象的看法的政治态度的自然传递,后者包括公开交流有关政治对象的信息、价值观和感情等。他指出,在稳定的政治制度中,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处于支配地位,而不稳定和变革时期将指导的社会化推到了前沿[5]。指导的政治社会化与明示的方法一致,注重正面宣传教育、象征、连续与强化,即统治者公开地向公民宣传主导政治文化,使公民形成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政治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政治符号培养公民的认同、崇拜和敬仰,并使用连续和强化的方法促成政治态度的巩固和再现。政治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也已为实践所不断证实。
但我国目前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探索适合转型期社会的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迫在眉睫。
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中国的政治教育注重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观点的培养,而对政治技能教育重视不够。一个合格的政治人,不仅要通过政治教育形成个体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具有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对政治的参与积极性。而在这一方面,我们做的显然不够。我国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大多是政治认同与如何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问题,至于国家和地方有哪些重大事件需要公民参与决策、怎样参与、渠道如何、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则很少涉及[6]。这样只是臣民文化的灌输,与民主制度建设所需要的公民意识相左。因此,要保证社会转型的平稳开展、政治发展的顺利实现,就必须改善现有的教育状况,把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政治积极性和政治主体意识的人。同时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年政治能力的培养,教育出促进政治发展、推动民主进程的政治人才。在以灌输为主进行教育的同时,注重公民自我参与,使其在参与中培养自身的政治感情,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教育的方式上,要重视各传导机构的一致性,注重主导政治文化的连续和强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建立、传播和改进的过程,需要借助于不同的传导机构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实施。一般说来,人活动的每个场所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潜在机构。家庭、学校、社团组织、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化机制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家庭在孩子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带有感情色彩的耳提面命的反复训练,使得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往往贯穿于人的一生,既强大又持久。一般由政府和学校进行的正式社会化如果与家庭价值取向冲突,通常会失败,即家庭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化有时比有意识地教授任何政府、政治理论更能塑造孩子未来的行为。而同一群体由于年龄相近、教育程度、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大体相同对成员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能通过推动或迫使成员遵守该群体所公认的态度或行为而使成员社会化。学校及大众传播渠道是正式社会化的主要机制。与家庭及同侪群体相比,它们更易受到官方控制和操纵,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声音。不幸的是,不易为官方控制的家庭、同侪群体及个体政治经验对公民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政治教育注重学校、大众传媒及社团等正式的、易于被官方控制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宣传马列主义价值观、传播共产主义信仰。然而转型的现实又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实际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种脱节会形成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阻力。所宣传的自由民主法制的思想又受到官僚主义、政府无效率、腐败及社会分层加剧等现象的侵扰。来自现实及各传导机构之间混乱、零星,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信息,会使人们的政治态度更加犹豫,对政治现象的评价信息不足,而且常常得出错误的结论。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对五国的政治文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7]。各国的实践表明,政治社会化各机构的不一致,往往会使公民无所适从,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想政治社会化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政治社会化可以维护转型期的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就要保证各传导机构的一致性。不仅仅是在传播内容方面体现主流政治文化,更要各传导主体自身行为的规范化,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政治社会化的掌舵者——政府,其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对政治具有决定作用。有效率的政府和经济增长巩固了合法性。政治学中对政府合法性及公民认可度的分析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诸多方式实现统治的合法性:长时间的存在,良好的政绩、合理的结构及对国家象征的操纵。实践证明,良好的政绩是合法性取得的有效且稳固的途径。其中保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政府取得合法性和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8]。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公民对主导政治制度的认同是以自身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的。民众在参与社会生活中通常存在短视行为,受制于暂时的利益。政治学界对这一问题已有深入的研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9]。转型期政治社会化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人物质利益实现状况的制约,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引导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缩小公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政治社会化的经济环境。
(三)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及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转型使传统的政治体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革,而新的政治体制建设的迟滞性会制约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政治教育使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提高,个体权利实现的要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缓慢、具体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之间的矛盾加剧,阻碍了公民有效进入国家政治生活,影响公民的政治社会化。
因此在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具体政治制度,不断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必然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公民参与的政治规范,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提供公平的政治参与机会,在形成民主政治氛围下,把全体公民的政治行为纳入民主政治轨道之中。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太过浪漫主义,以政治体制改革实际进程为支点,逐渐深入及扩大政治参与,培养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及政治行为能力。由于国家政权及政府承担专门政治输出的角色,其行为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对政治社会化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因此克服转型期社会存在的一些与民主政治不相吻合甚至格格不入的政治现象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国家政权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及组织建设,树立公正廉洁、高效务实的形象。
政治社会化包括对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治理想的分析和影响。提高转型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公民政治心理的分析,倡导参与型的政治心理;培养公民正确的政治态度;畅通参与渠道,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使公民懂得如何参与政治,如何通过政治、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引导公民正确参与政治、公共事务,增加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保证转型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政治社会化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社会化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政治态度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学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