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态课堂的理念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理念论文,地理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纵观当前的地理教学,还是过于重视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传授,在操作层面上依然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双基”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生命的关注,不利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的落实。因此,生态课堂从关照学生完整生命的高度,提出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 生态课堂从生态系统的思想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强调“生态课堂是生命个体(学生、教师)在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生态场中主动发展、健康成长的时空场所。”[2](P9)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命体验,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然、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课堂教学的意义提升到指向终身学习的境界的思想,不仅为考察地理课堂打开了一扇窗,也为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构建地理生态课堂对于转变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范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复杂性、生成性、自组织性与可持续性等特点出发,探讨生态课堂范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并结合课堂教学等环节,阐释地理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教学实践。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倡:“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态课堂对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关怀,注重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创设,即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基础。 课堂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环境中的主体——师生的心理环境及由主客体共同构成的文化环境。“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课堂学习物理环境的创建,却忽视了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的营造。”[3]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创设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呢?学习科学认为:“有效学习环境既是学习者中心又是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以学生在进入这个学习环境前的知识为起点来进行教学”;“知识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及其知识结构”。[4](P168)因此,那种认为“情境创设”就是在学生兴趣上做文章的做法过于简单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文本材料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 例如,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内容,不仅实习教师感到困难,就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反映“太难讲了,很难出彩”。笔者在指导课题学校的一位教师准备这节课时,结合该校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一个虚拟人物“老李生活的变化”情境,要求学生分析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归纳出老李生活环境的五大变化:即水稻→蔬菜、花卉;乡镇企业服装厂→电子厂;农民房→公寓房;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农民→市民。通过这些变化,根据城市化定义可以断定此地正在发生着人的身份的转变、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的城市化现象。“老李生活的变化”情境则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结合身边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生态课堂的实质与核心在于对课堂精神文化环境生态的重视”。[5]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说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小中见大,体现了新课程下地理学科贴近生活的理念;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开放、宽松、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有助于实现师生顺畅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置身于民主、自由、充满创造性的课堂文化环境中,通过对材料的归纳与分析,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陈述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的意识等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分享了知识和人生意义建构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同时,也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课堂教与学的乐趣。 二、追求“整体”的教学目标 整体性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创建学生学习生态是生态课堂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地、自由地生长和发展。 建立学习生态首先要弄清“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即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问题。学习科学著名学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知识(Knowing)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Simon,1996)”、“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需的知识(智力)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地思考有关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4](P4) 学习科学的“知识观”和“教育目的观”告诉我们,在确立地理生态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为指导,并将其作为衡量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恰当的标杆,时刻关注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发挥教育目标,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作用,即追求“整体”的教学目标是根本。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6]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跨自然与人文的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区域比较法、综合分析法、野外观察与实践法等是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学科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成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在帮助学生实现地理知识认识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意愿和需求,实现教学效益与生命效益的整体提升,使地理教育成为人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教育。 例如,“地理教学目的论”中,关于“教学目的的内涵、特点、功能”是一个学习重点。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思路:首先,教师通过展示百年来一些地理教育家的照片,就其中新中国成立前部分专家对于地理教学的目的、价值功能等观点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认同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较民国时期4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地理教学目的的变化,通过“说一说”、“小组讨论”等自主归纳得出结论,了解专家对地理教学的价值、功能的阐述。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学目的、内容、特点的变化及背景评析等,帮助学生将专家的观点与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体会和加深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以及对课程的指导意义。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影响教学目的与目标因素的异同。最后,教师再给出地理教学目标在教学目的中的层次系统,达到知识的融通与升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获得的学习方法,分别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1949年-1985年、1986年-2000年、2001年至今)的教学目的的纵向变化、横向特点(知、能、情整体),进行归纳总结,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迁移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上述目标的设计,层层深入,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体现了生态课堂教学的真谛。“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学会运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4](P15)如果本堂课的内容充实,学生能积极参与,就会收获很多东西。特别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不同的方法,有意识地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知识提取,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三、创设“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设“开放”的教学内容应是创设生态课堂的前提。如何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生态特性呢? 学习科学指出,“每个人的学习是建立在理解、资源和兴趣之上的。”[7](P23)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通常是学生熟悉的、与现实社会或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供学生探究的教学素材时,应尽可能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就是强调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当中的内容,还包括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创设开放的地理课堂客观上要求教师开展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和教材,只要是和地理相关的生活素材都可以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其次,生态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重视教师和学生本身作为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来源的作用,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吸收。例如,在讲授“地理教学目的论”的时候,教师从之前全国地理教学技能大赛培训说起,根据年会主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设计“说一说”环节,让学生就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教师进行点评。再如,地理教学论的最后一讲“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将课题合作学校的“共同体”成员——教龄分别为2年、8年、12年的3位一线地理教师请进师大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她们各自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 上述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置于开放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系统中,为学生提供开放而且鲜活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沟通地理学习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地理教学走向真实生活世界的愿望;沟通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学习之间的联系,创设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讨论、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的热情,使其形成对问题的观点,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重构课堂生态,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生命体验成为地理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种的多样性。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生态系统,其多样性首先表现为学习主体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实现生态教学的前提条件。 地理生态课堂反对满堂灌的讲授式和满堂练的题海式等非生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促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倡采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诸如“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学生辩论赛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课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搭建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供师生在课下进一步地讨论与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转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关于“地理教学过程”内容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在全班范围内举办了一次辩论赛,主题为“预设与生成哪个更重要”。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在课前,两方辩手以及辩手所在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合作准备辩论赛的材料。在课上,正反两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自由辩论。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预设与生成的理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共同体之间的沟通分享,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改变传统课堂中那种机械僵化,缺乏生气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当然,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时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实施“自主”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8](P23)实施“自主”的教学过程是生态课堂的关键。 生态课堂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学生主体间与师生主体间在交往基础上的互动与对话过程。“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7](P278) 生态课堂要求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期望通过课堂对话,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不仅要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且要设计出一系列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彼此关联的“问题链”,从而使学生彼此交流,创建出真正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双重建构。 例如,前面提到的“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学设计中,关于“老李生活的变化”这个话题,教师给学生设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探究问题:当地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体现了该区域正在经历什么过程?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有哪些? 再如,“地理教学目的论”一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学者对于地理教学目的的不同观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目的观有最直观的认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小组为单位展示三个环节,在课堂上与老师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目的观点。 在上述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师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资源,更重要的在于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探究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问题链”。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课堂的时时互动,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实现教学精心预设与意义生成的建构目的。 六、采取“综合”的教学评价 生态课堂评价“应该以生命整体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旨归,把是否尊重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激发生命的潜能和活力,是否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智慧看作评判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5]因此,采取“综合”的教学评价是实现生态课堂的重要保证。 在传统课堂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而生态课堂则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程的评价和反馈。评价过程重视应用质性研究方法,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采取共同协商的策略和综合评价的方式,注重评价的诊断性、过程性和形成性,把即时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整合;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考评方式而言,应该采取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建立和采取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方法多样化的考评体系。在遵循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前提下,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其学习效果的考核。 对于地理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来说,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这既是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种表现及学习结果的展示和概括,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交流碰撞的过程。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包括教学结果生成在内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师生的互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这些评价指标纳入课堂评价体系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地理生态课堂构建从理想变为现实。 总之,课堂的含义和价值取向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课堂内涵必定会带来变化的课堂实践。我们研究地理生态课堂,追求地理课堂知识的鲜活性、地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从压抑、沉闷的课堂气氛中解放出来,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关注师生整体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当然,如何构建高效的地理生态课堂,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和谐发展,我们的生态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标签:地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