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研究论文,海峡两岸论文,园区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3321 (2000)02—0057—0060
众所周知,我国自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充分利用祖国大陆沿海地区的独特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以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与人员来往关系。在祖国大陆与台湾两岸经济往来中,福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竞争,而竞争焦点又集中在高技术产业上。科技园区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海峡两岸科技园区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一、两岸科技园发展的现状差异
两岸科技园区发展现状,我们已在前报告作了详细报导(注:庄裕美,《海峡两岸科技园区现状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四期。)。鉴于两岸科技园区发展的历程、运作方式与成熟程序的不同,两岸科技园区发展绩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将其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列入表1。
表1 两岸科技园区的现状异同
两岸差异
序内 容 台湾 祖国大陆
1 发展模式 "引进--消化--进口" 自主开发为主,
或以科学为依托工业园
引进为辅
2 管理模式 政府--规划--严格入园政府--规划
手续;
--严格入园手续;
台湾"国科会"--科技园区科技部--各科技园
管理局 区管理委员会
3 企业创立 留学人员返台创业者 科技人员"下海"创
与投资者 立者,火炬计划负责
人,委派企业负责人
4 研究与发 占售销总额5~6% 占售销总额的3%左
展经费右
5 生产力
17万美元/人、年 23万元/人、年
(136万人民币/人、年)
6 技术转移技术合作与引进,以岛
国内自主技术占90%,
方式内为主其余合作与引进
7 吸纳人才 留学回国人员;员工股份制 高薪制;部分民营企
与培训;大学、公司培训 业试行股份制或技术
入股制;大学培训
8 主导产品 集成电路产业;电脑及其周 微电子与计算机;信
边设备产业;通讯产业;光 息与通讯;生物工程;
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精 新材料;机电一体化;
密机械产业等六大产业激光新能源;高效节
能等产业
9 共同设备 1、基础共同设备:
1、基础共同设施:
建设 (1)科技资料中心 (1)中国科技信息所
(2)精密仪器使用中心 和各省科技信息所
(3)贵重仪器发展中心 (2)国家计算机中心
2、大型实验室: 与各省计算机中心
(1)毫微米元件实验室 (3)国家与各省试测
(2)实验动植物研究中心
中心
(3)地震工程中心 2、大型实验室:
(4)高速电脑中心 (1)高校建立34个国
3、超前性共同设施: 家实验室
(1)同步辐射中心 (2)科学院建立26个
(2)太空计划室
国家实验室
(3)人文与社科研究中心
(3)部委建立17个国
(4)晶片设计制作中心 家实验室
(4)100个国家级工程
研究中心
二、两岸科技园的协同发展之可行性
1、国际经济区域化发展
过去,台湾的区域合作主要体现在与日本、美国的三角关系上,其联系纽带是政治。朝战、越战结束后,又经过冷战,继之苏联解体,东欧变局,美国霸主地位衰落,欧盟、美加、东盟群雄并起,以新型区域集团化为特征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基本形成。因此“日本——台湾——美国”型的主要靠政治为基础的区域联盟已成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目前还在发展的崭新的区域一体化关系。这种关系正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本动因。同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步伐加快,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澳新自由贸易等65个经济合作组织相继建立和发展,这些区域性的经贸联盟均带有相当浓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这也给台湾产品的出口带来很大威胁,市场问题日益尖锐。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迫使台湾当局要寻找新的经贸合作伙伴和新的投资环境。区域一体化是其最佳形式。
当今的区域一体化强调地缘、人缘、文化渊源、历史渊源及现实经济联系,并藉此形成“核心区”,极化增长,梯度推动。小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必须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循此规律,台湾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架构应是联合海峡两岸沿海最近的省份及港、澳地区,然后向祖国内地及东南亚地区扩散。近几年来,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的快速发展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 1995 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达到178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16%,若加上香港则达261亿美元,占23.4%(注:庄义仁,《福建利用台资发展态势》,《福建省对外经贸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这与美国市场(占23.4%)持平。有专家指出(注:庄宗明,《闽台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发展海峡经贸关系研讨会文集》,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至本世纪末,台湾对祖国大陆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升高到28—30%,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度也将大大提高。台湾外贸市场这一发展趋向无疑为深化和扩大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同时也使台湾高科技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具有良好的宏观背景。
同时,台湾又提出要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其中内容包括“高附加值研发制造中心”、“人员培训中心”、“经营管理中心”、“海货运转及分装配送中心”、“航空货运及旅客转动中心”、“货物快递转运中心”、“电讯运输中心”、“媒体事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等。台湾将“亚太区域营运中心”作为台湾未来重要经济发展目标。1993年“振兴经济方案”正式提出,“区域营运中心”的建立,区域腹地大小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台湾而言,祖国大陆与东南亚这两个地区都是台湾建立“亚太区域营运中心”的重要依托。但从趋势看,祖国大陆所占的份量更重要更大些。只是因为目前海峡两岸受政治条件的限制,两岸经济交流的巨大潜力尚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可以预言,随着羁绊的逐步消除,两岸经济交流的质和量、广度和深度还会有大幅度提高和进展。因此,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在受台湾“经建会”委托进行可行性研究后指出(注:何缘野,《世纪之交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动因和趋向》,《经济科学》,1996年第五期。),台湾要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应以“进出口中国大陆市场的门户”作为发展目标,台湾未来的营运中心至少有50%的市场腹地在祖国大陆。 鉴于祖国大陆在台湾“亚太营运中心”的特殊地位,台湾不断放宽两岸经贸限制措施。就目前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地域来看,就可将祖国大陆的一半作为经济腹地。如果台商再向祖国大陆的纵深拓展,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投资的类型、项目、金额不断增加的话,台湾就能逐步将整个祖国大陆作为区域营运中心的腹地。而要实现这一步,首先就要与海峡西岸共同携手,寻求发展。
2、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成熟
80年代初期通过香港涓涓流入祖国大陆的台湾资金在近10年已变成一股倾泄而来的激流。可是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资料来源显示的数据各不相同,台湾在祖国大陆的资金总额一直难以准确估量。在1986—1991年期间,大约有2500至4000家台湾企业对祖国大陆进行了近30亿美元的投资。至1992年底,已有10245家台湾企业到祖国大陆投资, 投资总额达90亿美元,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来投资者。根据表2 的数据(注:陈祥明,《台湾对中国祖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投资》,《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第一集。),到1993年6月, 台湾在祖国大陆的累计投资额达到145亿美元,共有台资企业15812家。
截至1994年中期,在祖国大陆的台资工厂和企业估计有近15000 家,同年1—5月新签协议投资额约40亿美元。台湾投资总额的最近数字可能接近或甚至超过200亿美元,台资企业约20000家,其中大部分是制造业。一份更新的材料显示到1995年6月, 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累计协议投资额为263亿美元,合资企业29500家。在1995年下半年,由于李登辉出访美国导致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恶化,台资增速明显放缓。1996年初祖国大陆导弹试验使得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额进一步下降。1996年1月,台湾经济部投资委员会仅批准了36个投资项目,金额7100 万美元,比1995年同期下降27%。综合上述资料可作出这样一个粗略估计:目前台湾在祖国大陆的累计投资下跌至200—250亿美元,台资企业总数在25000至30000家之间。
由于大量迁移到祖国大陆的台湾中小企业多为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祖国大陆投资的一般为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到1992年,塑料橡胶、电子电器产品、食品与饮料等产业分别占台湾在祖国大陆投资总额的26.3%、16.5%和15.6%,在产业比重中位居前三位。到1994年7月,名列前三位的产业顺序变为电子电器(14%)、 食品饮料(12.1%)及塑胶(11.7%)。最近,台湾投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低增值与短期经营转向汽车、电脑、机械与石化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较高、投资经营期较长的产业。1994年1—8月间,已经核准的台资项目平均投资额高达210万美元。名列台湾第一位、 世界第七位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家宏碁电脑公司在江苏省苏州市投资200 万美元生产监控器,该项投资的一半以技术转让计值。由于上海早些时候已建立了“电子一条街”,一些台湾电脑和信息处理公司最近计划总投资6000万美元在上海建立一个2平方公里的科学工业园区, 以发展电脑与电信业。一家石化公司已承诺投资1亿美元在广东省惠州办厂生产ABC树脂和PVC。 一家橡胶公司和一家塑料公司分别获台湾“经济部”批准在祖国大陆进行3000万美元与2000万美元的投资。
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一些地区。 1991年,4个东南沿海城市(广东省的广州、深圳和福建省的厦门、 福州)——占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项目的45%和签约资金的44%。近年来尽管台资仍集中于这些城市,但已开始向祖国大陆北部和西部转移。深圳和厦门两地在祖国大陆台资中所占份额已从1991年的14.8%和12.2%下降到1993年的9.6%和6.9%。与此同时,上海所占份额则从11.5%上升至12.1%。在1991—1994年间,上海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中分别占11.2%和13%,位居吸收台资最多的6 个城市(其它5个城市为深圳、东莞、厦门、广州和福州)的榜首。到1994年7月,江苏省(不包括上海)已引进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总额的13.2%,这个比重已超过所有吸收台资的省市。台湾对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之外的其它省份的投资占祖国大陆台资总额的比重从1991—1993年的22.4%上升为1994年的25.4%。
根据台湾“经济部”最近刚刚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注:陈祥明,《台湾对中国祖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投资》,《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第一集。),目前已有71.2%台湾厂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其生产产品有七成与岛内属同类型,基本上采取水平分工模式进行。
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程度来看(注:方晓丘、金弘讯,《跨世纪的光》,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赖度到1996年已达16.5%,对香港出口依赖度已达23.1%,两地合计高达49.6%;就整体贸易而言,台湾对祖国大陆的依赖度1996年为10.2%,对香港的依赖度为12.9%,合计为23.1%。这就是说,没有香港和祖国大陆市场,台湾对外贸易将缩小1/4。这些充分表明,无论从贸易还是投资分析,两岸已逐步形成一种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利互补的关系。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低增值与短期经营转向汽车、电脑、机械、石化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与投资经营较长期的产业,说明了台湾在祖国大陆投资趋向于成熟。随着台商投资向深度和广度的进展,高技术产业逐渐向祖国大陆转移,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则是热点。
3、两岸直航优势
如前所述,台湾高技术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和协同发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贸关系,而台湾高技术产业向福建转移则是首当其中。因此同样离不开一般经贸关系所必须“天时”、“地利”与“人和”。就“地利”来说,福建所具备的地缘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厦门距嘉义仅120 海里,距高雄165海里;福州距基隆149海里(注:张永谦、朱通等,《中华爱国主义辞典》,中国文物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轮船朝发夕至,飞机更是瞬时即达,运输费用非常低廉。福建闽东南地区与台湾气候相同,两岸海岸线均很长,良港多,往来极为方便。
1996年8月份,祖国大陆交通部、 外经贸部分发布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和《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同时,福建的福州、厦门被选为首先试航地点,为闽、台两地率先直航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2 台湾对中国祖国大陆与东南亚国家的投资(1959 年—1993年)
单位:百万美元
国家 指标 1959-1986
1987198819891990
祖国大陆
投资金额
220.00420.00 500.00 1000.00
项目件数 80 335 5471117
单项平均投资额 2.75 1.250.910.90
新加坡 投资金额 61.62 0.010.670.543.16
项目件数481
3
1
3
单项平均投资额1.28 0.010.220.541.05
马来西亚
投资金额 50.8991.00 313.00 815.00 2383.00
项目件数
138
37 111 191 270
单项平均投资额0.37 2.462.824.278.83
泰国
投资金额577.45
307.58 859.94 892.20 782.59
项目件数
157 102 308 214 144
单项平均投资额3.68 3.022.794.175.44
印尼
投资金额170.00 8.40 913.00 158.00 618.00
项目件数 33 17 50 93
单项平均投资额 56.67 2.80
53.713.166.65
菲律宾 投资金额 7.82 9.04 109.87 148.69 140.65
项目件数54
43 86 190 158
单项平均投资额0.14 0.211.280.780.89
越南
投资金额
-
- - 1.00 104.43
项目件数
-
- - 1 18
单项平均投资额 -
- - 1.005.80
国家
指 标 1991 1992 1993
祖国大陆
投资金额 1310.00 5547.00 5520.00
项目件数 1701 64305602
单项平均投资额0.77 0.860.99
新加坡 投资金额 23.73 0.19 -
项目件数
41 -
单项平均投资额 5.93 0.19 -
马来西亚
投资金额 1314.00
602.00 346.50
项目件数 182 137 86
单项平均投资额7.22 4.394.03
泰国
投资金额
593.46
289.92 215.00
项目件数69
44 61
单项平均投资额 8.60 6.593.52
印尼
投资金额 1056.00
563.00 131.40
项目件数
56
23 21
单项平均投资额18.8724.496.26
菲律宾 投资金额 11.01 9.275.37
项目件数 109
27 21
单项平均投资额 0.11 0.340.26
越南
投资金额
457.66
531.41 436.54
项目件数
28
23 47
单项平均投资额 16.3523.109.29
资料来源:陈祥明[美],《台湾对中国祖国大陆同和东南亚的投资》,《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第一期。
两岸之间的直航是互利互惠的,对海岛型经济的台湾而言,更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所系。据统计(注:方晓丘、金弘讯,《跨世纪的光》,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自台湾开放两岸人员往来至1995年底以来,两岸间人员往来已达862万人次,其中台胞赴祖国大陆达850万人次,占98.6%。祖国大陆去台约有12万人次,只占1.4%,因此, 绕道多支出的费用绝大部分是由台方承担。两岸之间的货物往来已达每年约1000多万吨,由于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有巨额顺差,不能直航而多支出的运费也大部分由台湾方面或祖国大陆台商承担。无疑地,两岸直航将可节省因停靠香港或中转作业所造成的时间与成本。据我国有关部门研究(注:方晓丘、金弘讯, 《跨世纪的光》,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直航所需费用仅为后者的17—43%,而台湾“交通部运输研究所”以运输成本式分析指出(注:蔡崇明,《通航对两岸经济整合与运输合作的影响》,《理论与政策》(台),1996年冬季号。),基隆到福州直航成本为间接通航的37%;高雄到厦门直航成本为间接通航的23%。
两岸直航,也更加便利在闽的台商。原本在东南沿海或祖国大陆采购当地原料加工出口至欧美或返销台湾的台商,基于转运成本考虑,(注:庄裕美,《海峡两岸科技园区现状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四期。)也将改以闽、台两地为转口港,这将更加吸引台商到闽、台两地所设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实行优惠政策的地区投资,也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到祖国大陆的转移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同时由于两岸直航后,祖国大陆的政策,特别是未来产业发展策略将更为台资企业所关注。如祖国大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所强调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等,这些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必然也会引起外商充分重视。特别是规划中所推动的各项产业建设与台湾目前推动的通讯、电子、资讯、材料、自动化机械等新兴工业相同,目标一致,必将引起台商的关注及浓厚兴趣。所以说,通过直航,可以更快地促进两岸产业由互补走向竞争,这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将使两岸分工模式由过去的垂直分工逐渐走向水平分工,而两岸企业的合作方式,也将表现在合作研究开发联盟、生产与管理联盟和行销联盟等多样化领域。
4、两岸技术源优势
目前,祖国大陆科技实力与水平有了很大进展,1996年祖国大陆科技论文总数居世界第11位,台湾科技论文总数居世界第17位(注: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91 —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两岸科技实力与水平正在不断地上升与进步,作为两岸科技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的技术支撑。现在我们以台湾在我国申请专利现状来分析得知,在两岸科技界携手前进中,祖国大陆完全能胜任为台湾高技术企业在祖国大陆发展提供技术源的重任。因为从上述分析得到祖国大陆的科技实力超过台湾的科技实力之故。
近年来,随着台湾高技术企业在祖国大陆的不断发展,以及其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其对专利申请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提高。1987年12月18日祖国大陆专利局发布《关于受理台胞专利申请的意见》后,台商专利申请逐年递增。1996年骤升至6147件。截止1996年底,台商的专利申请共达27470件,占祖国大陆专利申请总量531518的5.17 %,使台湾高技术企业在向祖国大陆转移的过程中具有极其充足的技术源泉。
据统计,1988到1996年的九年间,台商年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长率高达84.4%。1988年台商专利申请仅有142件,而到1996 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多件,呈现跳跃式增长。这一方面可反映台湾企业在祖国大陆的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企业投资过程中加大了其技术含量。 从1995—1996年间的申请状况分析来看,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和电子器件这三个领域。其中,1995年这三个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占当年发明专利申请的29.1%,1996年增加到31.3%(注:《台商在内地专利申请增长迅猛》,《海外参考》,1997年第三十九期。)。
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不断增多,为台湾高技术产业向祖国大陆的转移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一方面,台湾高技术企业可利用自己所申请的专利发明,来提高物化于商品和服务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以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5、两岸科技园发展过程中雷同性
前述得知,两岸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模式、园区主导产业、园区投资者与创业者、科技源中支撑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创新的基础学科等诸方面均存在着雷同性。这是两岸科技园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两岸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两岸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的水平转移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未来的繁荣富强是两岸人民永恒的主题和利益。以两岸科技园区明显的产业优势,进行科技园区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岸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逐渐通过经济上的协同,促进两岸的统一进程。
收稿日期:199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