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符合水质标准的出厂水,经管网输送和水池(箱)蓄储过程中,外界污染物进入和内部为什我大量繁殖与滋生等造成生活应用水的二次污染,达到用水端时的水质严重恶化,成为不合格水。因此 ,解决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使用户水质满足国家现行卫生标准要求,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大事,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等个方面来讲,其意义可谓深远和重大。本文多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供水管网的二次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管网二次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供水;污染;防治
1 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1.1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抢修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主要涉及水池、水箱和管网三方面:(1)水池:用户用水量较少而设计的蓄水池(箱)偏大,自来水滞留时间长,余氯的消减而滋生微生物细菌繁殖引起水质恶化。水池不按时清洗消毒,或与消防水池联通,未采用分隔设施而使饮用水水质受污染(2).水箱:铁质水箱表层的保护层处理不当或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涂料。水池(箱)溢水管道与排水管未设防污染隔离装置而直接连接;市政自来水管道与有自备水源或抽地下水单位的管道连接等;未设防倒流器,当管网压力、流向变化时污染自来水。(3). 由于管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都要将管道停水断开,极易造成污染。特别是当发生大的爆管时,止水前爆管涌水而造成大量的地面积水,止水后部分积水回流到管道造成污染。此外在新装用水大户的用水、蓄水设施刚并网启用时,新管道未按照规范要求冲洗消毒。
1.2 防腐衬里渗出物对水质的污染
使用年限长的管道,或不合理内涂衬脱落,使管内壁受腐蚀、结垢、锈蚀而导致水中余氯含量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管道水流速度、方向或水压发生突变,会造成短时间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我们曾采集用户水龙头水样化验,细菌总数、大肠杆菌严重超标,总铁、锰含量,浊度,色度不同程度超标。
1.3 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微生物污染主要指:细菌和大肠菌群的再度繁殖、耐氯微生物的滋生、铁细菌的繁殖。微生物的再度繁殖对水质的危害,除了直接造成细菌学指标的下降外,还会加速管道的锈蚀、结垢。因为这些微生物以水中的有机物为能源进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各项活动,其产物反过来又会促进金属表面的恶化,形成对管道的腐蚀。
1.5 余氯消毒副产物对水质的污染
余氯虽然能够杀死水中再度繁殖的微生物,起到消毒作用,但同时又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如氯仿、四氯化碳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1.6 外界造成的二次污染
有时供水系统受到外来的二次污染会造成水质周期性的或间断性的恶化,如:管网系统的渗漏;蓄水池(箱)的外界污染;用水点处的外部水虹吸倒流;分质供水系统、不同供水系统的相互连通。 1.7 供水卫生管理上的原因
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不善也是导致水质二次污染的原因之一,在实践中,有的将水池的通气管封死,或者部分封死,导致水池中水团通气不畅通致使水质恶化;有的将通气管的防虫网罩损坏,使外界杂物,飞虫等进入水池而使水质污染。另外,绝大多数二次供水设施未设二次供水消毒设施和装置。再者,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自备水源和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几乎全部由产权单位管理。
2 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2.1完善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与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根据用水保证率确定调节容积,合理设计水池(箱)的容积,使停留时间不宜超过12 h;余氯随停留时间增长而消减,给菌类及藻类提供繁殖机会。
(2)设计、修造水池(箱)的工艺结构避免陷死区,要使水形成推进式流态,保持一定流速。水池进出水管道宜采用进出水管分开,不宜采用单管进出。溢流管与排水管不宜连接在一起,受场地所限需连接者,要有隔离装置以免污染。
(3)水池(箱)管口、孔口设置要合理。进、出管设置要避免短流,进水管口要设置水位控制器;溢流管应设存水弯用水封,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不宜与排水管连接,受条件限制要连接的需设隔离防倒流装置;应设两个以上通气管,并在管口处设置防虫、鼠、尘埃进入装置。水池(箱)要定期冲洗、消毒,一年不少于两次,防止微生物滋生污染水质。
(4)当二次供水水质不合格且难于改变时,在加压系统中采用集中处理措施,设置一体化净水器或小型家用净水装置,采用紫外线消毒器或微电解(电场)消毒装置,确保饮用的安全。
2.2 采用优质新型管材
在旧管道更换时应积极提倡采用新型管材。恰当选用管材及设备是管网合理运行的保证。目前在给水工程中,PE管凭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用户们的青睐。与其他管材相比,PE管具有如下特性:连接可靠、不泄漏;内壁光滑,管道水力条件好,水头损失小;柔韧性好;重量轻,运输、安装方便;卫生性能良好;抗应力开裂性能好;价格适中。 在选定供水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时,必须从毒理学及微生物学两方面充分进行研究。对新材料应该进行水质析出实验,考察材质对水质的影响。
2.3加强管网水质的监测和预测
为了掌握管网水质变化动态,供水企业应按规定对管网采样点设置余氯连续测定仪、浊度测定仪、细菌测定仪,超过一定数值就报警。现在水质预报软件已经问世,它根据生物可降解有机物、细菌、余氯、pH值、水温等参数与水质变化的关系,可以预报管网中的余氯、细菌等指标的变化,为改善管网水质提供决策依据。
2.4加强管网的管理工作
加强运行管理。供水管网压力尽量保持稳定,使管网各供水点压力平稳,尽量避免沉积。要加强管网日常运行管理,加强巡查管网漏失要及时维修,严格管网维修规范,及时冲洗、消毒;定期排除消火栓、管网盲管端的死水。加强自备水源用户管理,严格与市政管网连接的管理;建立严格管网水质检测制度,合理设置检测点。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给有关部门提供各个供水环节的水质信息,保障用水点水质安全。
2.5管网周期性冲洗
通过冲洗。可降低颗粒物在管道内的净积累量,将管网水的浑浊度控制在标准值以内。冲洗过程中适当增加消毒剂用量,以杀死冲洗后重新悬浮的微生物。推荐在冲洗后投加腐蚀抑制剂,促进管道内表面保护膜的形成。通过冲洗清除管道内壁的沉积和锈垢,还能提高通水能力、节约电耗、降低供水成本。此外。通过管道附件的周期性放水也可以起到对管道的冲洗作用。
2.6 加强供水卫生管理与监督
为了解决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问题,还要依法对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进行监督,并明确城市供水单位、二次加压设施产权单位、专业清洗和维修单位以及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从而将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纳入法制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管理轨道,为广大居民饮用合格水、优质水提供可靠的保障。
城市供水中,二次供水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二次供水造成的水质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对于自来水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水压和水量上,而是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水管网是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管网水质无疑是改善供水水质的重要环节,供水部门在发展净水、改造净水工艺设施,提高出水水质的同时,要不断分析当前供水安全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管网水质二次污染的控制,确保饮水安全,使生活用水达到国家饮水标准。
论文作者:李承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水质论文; 管网论文; 水池论文; 管道论文; 微生物论文; 用水论文; 细菌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