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对生命感悟与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_童国军,刘雷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生命感悟与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_童国军,刘雷

川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 四川 南充 637000 童国军 刘 雷

摘 要: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视域对大学之教育责任进行思考。研究认为:生命的真谛是为对“道存”的追求,而“道存”的意义,正是当今教育存活的理由;大学教育应该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大学教育的意蕴,在自然生命层面给予尊重,在精神生命层面实现德性升化,在社会生命层面回归生命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教育

1、感悟: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从古至今、寰亘中外,生命的真谛一直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古人语:“鱼生于水,而死于水,草木生于土,而死于土,人生于道,而亡于道”。从生命周期来讲,“生来之不能却,其去不能至,人生百年,终会做古”。 生命从无的形态,经过“血气相合”来到这个世间,经过一段旅途后,又归于自然。甚至有人说:生命它就是一个过程,是对世间百味的尝试和对“真、善、美”的体悟。其实生命它不仅仅是一种尝试和体悟,而是具有社会人文意义的时空符号。因为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其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我们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持续的张力。

所谓生命的三重生命是指:“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既然每个人都有着三种生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驾驭和把握它实际的意义呢?我想这一切都需要每个人去细心的品味和参悟生命的三重生命。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个人认为“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命世界。“贵身”指:爱惜、珍重身体,对待身外的大患也应当如此。因为身体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它本身就有意义。贵身、爱身因此就成了我们对待形体的关键。“虚静”指:少私寡欲、谦卑不争、虚怀若谷、敦朴雍穆、柔弱胜刚强。这样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大度的胸怀而居于当代社会,可谓给予了我们一种“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智慧处方。“死而不亡”是指:任何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都只是生命体存在的“是什么”,但至于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为何会有因人而异的独特表现,则需要个体的精神生命来回答。“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正是解决生命存在的“为什么”的问题,它为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提供存在的依据与指导。可见,生命存在的意义最终还是回归于“死而不亡”、“身没而道存”的真义上,然而这种信仰的存在,必须依赖于教育,“无教则道费、义亡”,这是古人前贤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那么在逻辑思维的演绎下则可以推衍出,生命的真谛是为对“道存”的追求,而“道存”的意义,正是教育存活的理由。

2、教育:大学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在的大学之道则‘在明明理,在止于至真’。”[2]那么何为“大学”,“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上述的语言是对“大学之道”的解读。既然我们已经深知大学的道义在于,教化人修身养身、历练自我、明志求学,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大学之道”,我们老师又如何才能使学生能明白“大学之道”。这些问题,随着当代大学教育的深入,已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大学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或者是三大作用。虽然“道”为道统;“业”为学业,儒家的经典。但是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必然多样化与具体化。结合时代语境,我们对于学生之道的理解为做人,培养学生的德性底色;学生之业则为能力,激发学生的悟性光芒;学生之惑则为学业的、心灵的疑难与困惑,开启学生的人性建构。对“道”理解,则要求老师必须要以一个独立人格与自由的思想来支配自身,从而来影响你的学生。对于“授业”在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在理性的基础上善于从方法、思路上来思考问题,正如俗语所言:“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品味”,这和三维目标中的方法与过程的目的是相符合的,而且这也是智育教育的重要目的。而当下社会背景,大学老师的“解惑”,不仅是学业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心灵上的问题,所以心理上对“惑”之考量则可能是老师思考的落脚点。一个老师的德性,引导怎么做人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与核心。

综上所述,“传道、授业、解惑”不单单只是教书育人,而是具有浑厚内涵的生命哲学。其作为“大学之道”的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凸显出浓烈的生命气息。生命的真谛是为对“道存”的追求,而“道存”的意义,正是当今教育存活的理由;大学教育应该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大学教育的意蕴,在自然生命层面给予尊重,在精神生命层面实现德性升化,在社会生命层面回归生命价值。唯此“大学教育”才能传承、“道存”才能恒古。

参考文献:

[1]刘莹.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02):51-54.

[2]金耀基. 重思大学之道[J]. 探索与争鸣,2013,(09):82-85.

论文作者:童国军,刘雷

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教育》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  ;  ;  ;  ;  ;  ;  ;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生命感悟与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_童国军,刘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