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伦敦终于告别了“雾之都”的称号_空气污染论文

几十年来,伦敦终于告别了“雾之都”的称号_空气污染论文

几十年如一日伦敦终别“雾都”称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敦论文,称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1月,中国中东部陷入严重雾霾天气,不少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曾有过,“伦敦烟雾事件”在短短4天内就导致4000人死亡。伦敦空气从1952年的“能杀人”到上世纪70年代摘掉“雾都”帽子,再到现在的“PM2.5浓度只超过25微克/立方米”,是经过了政府和民众数十年的共同努力治理才达到的。

污染之痛

在200余年的工业建设进程中,英国社会一直没有足够重视空气污染的危害。最后,一场灾难来袭,导致数千人丧命,英国人终于开始发现空气污染到底有多可怕。

1952年12月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市区的能见度降到了仅仅几英尺。大多数伦敦人一开始只以为那几天不过是“雾大了一些”。

但大雾中饱含硫化物和粉尘。当时伦敦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息,人们鼻孔里都吸满了黑色粉尘,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在逆温层天气下的不断积累发酵。可悲的是,10年后,伦敦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才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治理措施

“伦敦烟雾事件”后英国就不断出台系列法规,限制工厂排放含硫烟雾。

1956年《清洁空气法》世界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伦敦烟雾事件”3年后,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燃煤火电厂都必须关闭,要求在英国一批城镇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

1974年《空气污染控制法案》1980年雾霾天气减至5天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效果显而易见,到上世纪70年代,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气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英国关于空气质量的第一项指南于1980年产生,当时仅涵盖了烟尘和二氧化硫。

1995年《环境法》规定期限内空气质量须达标

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环境法》首次要求政府制订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2007年《空气质量战略》对PM2.5年平均浓度作出要求

2007年修订的《空气质量战略》提出,到2020年前将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下,道路等高污染区域不能超出这一上限。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和《能源法》等。各种法令、通告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持续更新PM10和PM2.5指标

伦敦从1994年开始监测PM10,伦敦市仅有郊区环境站年均浓度达标,城区环境站和路边站均不达标。经过10余年的治理,2010年大伦敦城市区PM10年均值达标,是英国43个空气质量考核区唯一一个日均值超标的地区。

伦敦市1999年建立了第一个PM2.5监测站,目前有17个监测站在运行。2010年,大伦敦城市区PM2.5年均值为16微克/立方米达标,达到欧盟和英国的标准。

清洁空气手段更新换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治理空气污染,伦敦市政府现在提出的目标是:短期内,削减污染最严重的机动车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洁机动车和技术的使用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长期内,提高交通“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

同时,伦敦市政府正大力采用灰尘抑制剂这类的化学手段清洁空气,醋酸镁和醋酸钙在2011年被首先投放在了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减少高达14%的污染水平,伦敦市长鲍里斯于2011年底宣布,该方案将进一步扩展到伦敦其他十几个监测站点。

全民参与如今环保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改善伦敦的空气状况不仅有政府的努力,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

交通治理针对每一个人

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燃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对于这一趋势,英国自1993年起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同时,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数量也是配套的手段。有140多年历史的伦敦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

英国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伦敦正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媒体大胆抨击政府疏失

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稍有疏失,媒体就会大胆抨击。比如2012年7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就引述环保组织“清洁伦敦空气”所作的调查报告,质疑伦敦市政府只在空气质量监测点附近大洒清洁悬浮颗粒物的化学溶剂,借以美化空气污染指数。

企业合并物资运输

在英国,民间企业对改善空气环境的创新和投入绝不弱于政府。金融服务集团野村证券是伦敦金融区私营企业努力改善地区空气质量的领导者。野村证券参与了伦敦旧城公司两年前发起的城市空气项目,有效合并了食品、办公设备的投递和垃圾的清运,以减少排放量大的垃圾车运输次数。当集团在2010年搬进新的伦敦办公室时,野村证券安装了碳氧化物排放量低的锅炉、节能的照明和发电系统。野村证券的新楼屋顶为绿植所覆盖,设立自行车停放架鼓励员工骑车上下班。大型律师事务所西蒙斯的“步行去见客户”计划利用公司内部社交网络、宣传海报和小型折叠地图来鼓励员工避免乘坐短程出租。

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伦敦国王学院于2010年3月12日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该软件数据基于的是设于大伦敦地区100个观察站的数据。北京时间2013年1月13日21时的伦敦空气质量为“低污染”,其中氮氧化物1级、臭氧1级、可吸入颗粒物(PM10)2级、可入肺颗粒物(PM2.5)2级、硫化物1级(数字越低表示污染越轻)。一名用户在评论中写道:“数据的上下起伏都在督促我过更环保的生活。”环保不再是对短时间重度污染的反应,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删减

标签:;  ;  ;  ;  

几十年来,伦敦终于告别了“雾之都”的称号_空气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