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官员与企业家的比较及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官员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国有企业,关键在于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正确认识传统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管理官员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的区别,尽快实现企业管理官员向企业家的转化,则是我国形成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特别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官员与企业家的区别
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经理人员;企业管理官员则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国营企业的负责人或主要管理干部。传统的国有国营企业实行国家委托企业管理官员代理管理的制度;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则采取所有者委托企业家代理经营的制度。虽然两者都是实行委托--代理制,而且企业管理官员和企业家都是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管理的也都是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企业,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体制,传统的国有国营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制度,所以分别与这两种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官员和企业家,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1.两者任职的途径不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国营企业,既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规定有行政级别的党政基层组织,每个企业都有上级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具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干部,所以我们称之为企业管理官员。现代市场经济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具有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家是由企业董事会根据企业家本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和经历而聘任的专业经理人员。
2.两者从事经营管理的职责不同。传统国有国营企业的任务是按计划指标生产和销售。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官员的职责就是完成国家计划下达的生产任务,不是自主经营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产量、产值,忽视经济效益。企业还被办成一个小社会,承担了许多本应由国家统一负责的社会职责。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须自负盈亏,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努力使企业资产增殖,给资产所有者带来最大收益,企业家的职责决定他们必然集中精力经营管理企业,尽量降低成本,减消耗,注重经济效益,避免亏损,追求盈利。
3.两者拥有的经营管理权力不同。计划经济中,企业管理官员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一切都得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拥有的只是严格执行计划的权力。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企业家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企业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有权自主管理企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
4.两者经营管理的方式不同。企业管理官员主要采用行政的方法管理企业,很少采用经济的方法,因为利益调节、物质刺激被当作错误遭到批判。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单一化、行政化、计划化、简单化的特征。企业家必须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根据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情况自主进行经营决策,自行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销售。企业家经营管理方式具有多样化、经济化、市场化、科学化的特征。
5.两者的激励机制不同。企业管理官员和企业家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代理人,为了促使他们替所有者经营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官员除了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之外,追求的主要是升官晋级以及由官位所带来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对企业管理官员的激励自然也主要是行政提升,这种行政激励机制,也使企业管理官员只注重执行行政指令,不重视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在一定条件下,政治信仰、荣誉和社会责任感对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官员也有程度不同的激励作用。企业家追求的主要是个人收入的最大化和自身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等)的增殖。对企业家的激励首先经济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在职消费、股权等),经营有方的企业家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收益。企业家是专业的经营管理者,把经营管理企业作为自己的事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希望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能力实现、事业成功、社会荣誉也是激励企业家搞好经营管理的动力。
6.两者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同。对企业管理官员实行的主要是上级党政机关的行政监督和约束,企业职工和工会组织对企业管理官员的监督约束作用比较微弱。这种行政性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方面把企业管理官员管理过死,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扼杀了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并不能真正防止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现象发生,而且还会产生官僚主义。对企业家实行的是多重监督约束机制:第一是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督约束机制,包括股东和股东大会的监督约束、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约束。第二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企业家市场三大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
7.两者的身份和作用不同。企业管理官员是国家任命的干部,严格地说,只是企业的管理者,谈不上是经营者。因为,所谓“经营”,至少必须是自主营运企业资产,自负盈亏,而企业管理官员既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其管理的企业又不负盈亏。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由“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国有企业管理官员的职能主要是上传下达、执行上级指令,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两者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与国家的关系是“父子关系”,因此企业管理官员完全依赖国家,一切听令于政府,一切行为都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没有什么独立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完全独立的法人团体,实行法人治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家自主经营,不需要依赖国家、听命于政府,生产经营决策不受行政机构的直接控制。
9.两者经营管理绩效的评价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评价企业管理官员绩效的标准,是完成计划指标的好坏以及其它社会政治工作的优劣,主要不是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官员的社会地位,只取决于政府的规定,不取决于经营管理状况。使得国有企业机制呆滞、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企业家绩效的标准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包括利润收入、资产增殖、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比率等,其社会地位也完全取决于经营管理的绩效,这就能促使企业家加强经济管理,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0.两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官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简单,拥有的管理权力很小,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因此对企业管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高,许多企业负责人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没有风险意识、竞争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创新能力。
在市场行情变幻莫测、市场共求错综复杂、市场竞争尖锐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家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企业,主宰着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对企业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极高。第一,企业家必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第二,企业家必须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企业家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技能。
二、企业管理官员向企业家转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一)企业管理官员向企业家转化的必要性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都要求把企业管理官员转变成企业家。传统的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是计划经济的微观基础,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所以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是制度的创新、机制的变换,更重要是人的转变,首要的是企业领导人的身份、作用、素质、能力的变化。从前面对企业管理官员和企业家的比较分析可见,企业管理官员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国营企业制度的产物,而现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主要又必须依靠现任的企业负责人去转换,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又必须由现任的企业负责人去建立,如果不转变他们的任职途径、承担的职责、拥有的权力、管理的方式、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身份、作用、素质和能力,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只有由原来的企业管理官员逐步转化为企业家、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才能真正转换,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也才能顺利地发展。因为,只有企业家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营造者、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
庞大的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大力培养新企业家,又要尽快转化旧企业管理官员。原有的大量管理官员,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企业情况熟悉,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能完全弃之不用,当然也不能不变就用,这就需要转化。而且,现任的企业管理干部正在从事着管理企业、改革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更有条件转化为企业家,一般来说,比从头开始培养更容易。
(二)企业管理官员向企业家转化的对策
1.要建立企业家的成长机制,使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在权利与责任并存的经济环境中发展。传统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企业负责人和企业领导体制行政化的企业制度使企业负责人权利有限,同时也不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传统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一种“双重代理”关系。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全民”原则上作为公共财产的共同所有者将自己的所有权委托给“国家”、“政府”加以代理。在这一层代理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出资者缺位。其表现是:投资分配部门有无偿使用和分配国家资金的权力,却不对企业承担责任,任何政府部门都能凭其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但对干预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财产责任;企业由政府任意在各主管部门之间无偿划转隶属关系,或在各行政层次间上收或下放;企业没有资本金保全机制,国家财政通过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提取不足和折旧基金上缴等途径从企业逐年抽回国家投资;资本金严重不足;没有任何机构对企业清偿不了的到期债务承担责任。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政府”或“国家”将其财产的使用、管理权委托给厂长经理加以代理。在这一层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行政关系,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官员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责任,更不承担任何风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的负责人,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只是国家行政干部的一个分支,没有职业化,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为实现企业管理官员向企业家的转化,首先须建立企业家的成长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出资者缺位的状况。其次是变企业负责人的上级部门委任制为董事会聘任制,实现政企分离。再次要把厂长经理是否搞好搞活企业作为第一位的衡量标准。此外,企业负责人不再套行政编制,取消行政级别。淡化其当官意识,断却仕途观念,强化其企业家意识。第四,要使企业负责人的权利落到实处,同时要承担风险与责任,让其在权利与责任并存的经济环境中发展。
2.要承认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考虑企业家的特殊利益,强化企业家的职业意识。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的精神归结为5点:(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精明理智的和敏捷。(5)企业家的事业心。可见,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既然企业家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家要冒很大的风险,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取得较高的报酬。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官员的社会地位,只取决于政府的规定,不取决于经营管理。再次,重“义”轻利,重官轻商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官本位”的现代表现形式使“企业家”一词几乎从我国人民的语言中消失了,“企业家”成了资本家和剥削者的代名词。此外,国家不重视企业负责人的特殊利益、企业家不能公开按照自己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也是阻碍企业家阶层形成的重要原因。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家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是因为企业家的劳动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工资制度不承认企业家的这种特殊劳动,使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在我国企业家制度的建设中,必须使成功的企业家的薪金和报酬水平应当在社会各阶层中居于领先地位,收入多少应与其贡献相联,企业家的高收入来自自己的智慧和拼搏,来自为公司、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回报。要以法律形式确立企业家的阶层利益,使企业家成为一种高收入、具有足够吸引力的职业。这里要做到:(1)要明确承认企业家的劳动是一种特殊劳动和企业家的主导作用,在制度上规定他们的收入应同其绩效挂钩。(2)要使企业家的收入货币化和公开化,避免企业家收入的隐形化和企业家行为的腐化。(3)对于有特别贡献的企业家要进行重奖,对把企业搞垮了的企业家要降薪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企业家的“利”不单纯表现为物质利益,社会地位、企业供个人享用的办公条件和其他条件,同属企业家利益范畴。必须使其利益同所承担的经营责任与风险责任相当,促使经营者从社会荣誉与物质生活两方面感受到企业命运的联系,从而激发为本企业效命的强烈使命感与高度责任心。如果一个企业家社会地位无足轻重,收入又甚微,很难设想人人都能够恪尽职守,敬业自律。
当然,在考虑企业家利益时,也不能象国外企业那样使企业家的收入同工人的收入十分悬殊,只能保持一定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的行为是以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不满足感为基础动力的,对他们的激励不只是物质利益或者个人收入,还要充分承认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满足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从社会荣誉和物质生活各个方面激发他们经营好企业的合作感和成就欲。
3.建立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使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坚持合法化和规范化的方向。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企业家的约束主要是外在约束即市场约束。
在资本市场上,股东们通过某种方式对公司的经营效绩进行评价,对经理人员进行任命与撤换、对公司发展战略或经济组织方式进行改革等等,这样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用手投票”。另一类行为,即股东一看公司经营状况不好就出售股票,以此来表示其不满、表示他们的“改革要求”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由此而论,股份制下所有者对资本使用和配置的监督职能,就体现在“手脚并用”上--不仅体现在股东大会上的用手投票,也体现在市场股票交易中的用脚投票。有的时候,“手”的作用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解雇总经理),有的时候,则主要体现在“脚”的作用上。在兼并市场上,企业一经被兼并,被兼并公司的经理人员则要被撤换。公司被兼并是构成对经营者的一大威胁,是对企业家的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在公司内职员有向上晋升的需求以取代上层的经理人员时,他们将密切监视高层经理可能导致被股东撤职的不当行为。在企业破产时,虽然财产损失最终由投资者来承担,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声誉就会因此而一落千丈,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可能从此断送。有些国家明文规定凡有经营劣迹纪录的人不得出任高层管理人员,在顾客至上的社会里,如果某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因其质量或形式深受顾客的欢迎,那么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就上升。倘若某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不能占有一定的市场比例,股东们将获得此信息而去调查公司的管理情况。
以市场为依托的约束机制会产生企业家的自我约束。企业家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1)他们在从事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中,能经常性地进行自省、自控和自律。(2)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矛盾和缺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和完善。(3)能够在繁重复杂和市场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领导艺术。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中,企业负责人的“得权与得益”是最大的。然而,向企业扩权并不等于说企业负责人可以不受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利就会产生腐败,一些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利以权谋私。要使企业家受到必要的制约必须做到:(1)实行任职资格制。未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任职必须要有基本的学历条件限制,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经验。(2)实行任期业绩考核制。看企业家能否真正有效地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增殖,能否保证在所有者权益的实现和生产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来提高职工的劳动收入。(3)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诸如董事会、监事会一类的监督约束机构的作用,克服这些机构形同虚设的现状。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4)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对企业的监督,形成社会监督机制。(5)完善资本市场和兼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家的约束和监督作用。(6)进一步发挥商品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作用。
4.要建立企业家流动升迁的市场机制,建立企业家人才市场,使企业负责人从“政府官员”的“保险箱”走向充满竞争性的市场。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人才市场是企业家市场。作为经营管理企业的专家,企业家是自己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他们通过市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经理人员的体力、智力、管理能力是一种资产,是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资产。到企业任经理,就是向企业提供这种资产。经理的薪水和奖金是其人力资本的报酬,此外,还通过股票分享企业产权。经理市场能对经营者综合能力进行社会评估,一个人很难在没有经过市场评估和社会认可的前提下,仅仅依靠个别人的关系而成为一个公司的经理人员。经理人员非常清楚他们的经营成败同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自己发展前途的密切关系。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不负责的或低能的经理得到的是低工资和低职位。而勤奋和有能力的经理会得到较快的晋升和较优越的报酬。有了适当的利益刺激机制,无能和不尽职的经理人员和有责任心有较高能力的经理就会被区别开来。
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企业家制度,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经理市场,形成企业家流动升迁的市场机制。把企业家的流动升迁推向市场。为此,需要建立企业家市场,通过公开招标和实绩考核实行企业家社会选聘制,企业的董事会在市场上聘任企业家,建立企业家成功业绩案例和企业家档案库,促进企业家市场的信息化。
5.要建立培训企业家的教育体制,使我国企业家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经营管理技能。马克思曾经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家比做一个乐队指挥。对于这样一个乐队指挥必须有宽广坚实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有经营管理知识。适应企业家职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加强对培训企业家的教育体制的规划。
6.建立官(政府官员)企(企业家)学(专家学者)三结合的宏观经济决策体制,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政府官员在决策中要听取企业家和学者的呼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决策要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决策难得多。这样需要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决策体制:官(政府官员)企(企业家)学(专家学者)三界结合的决策体制,以实现宏观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标签:经营管理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家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行政部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