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区的区域社会效应_武陵源论文

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区的区域社会效应_武陵源论文

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区的区域社会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开发区论文,区域论文,自然风景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人文景观不同,自然风景所在区域,在社会发展方面,较为落后。自然风景的开发,使得两种落差较大的社会直接碰撞,产生相互渗透和移植作用。如何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全面正确估量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社会效应,以便扬长避短,兴利除弊,被提到了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典型剖析,探究自然风景开发对区域社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1 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社会正效应

1.1 促使区域社会跨越式发展

社会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利用选择视觉消费方式,即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按美感要求加以装点,建成旅游区,这就是自然风景开发。自然风景开发使得落后的区域社会直接与现代文明“嫁接”,跨越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社会阶段而陡然带有后工业社会特性。

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共有41个村,原来都是大庸、桑植、慈利三县的边远村落,千百年来,一直是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自然风景的十余年开发,使当地农民跨越几千年,从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投入服务性经济大潮,实现了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连灯泡发亮也觉得稀奇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纯朴农民,一下子拿起了“大哥大”,看上了卫星电视。

1.2 大幅度改善了区域社会基础设施

自然风景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风景地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进得来,住得下,散得开,玩得好,出得去”。因此,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在风景地域发展。张家界市城区,原为大庸县城,号称“泥巴路,棚子街”,其脏、乱、窄堪称贫困区的“脸面”。经过自然风景的十余年开发,随街乱扔垃圾、乱泼污水、乱鸣喇叭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泥巴路”变成了标准化的城区道路,“棚子街”已变成了“三资企业”林立的“宾馆城”(这个全国最小的地级市,拥有四星级以下各类宾馆225家,其中涉外定点25家)。没有自然风景的开发,就没有张家界一级机场、二级火车站的修建,也不会有全国覆盖范围最广的市内程控电话。

1.3 促进社会文明

旅游者大多来自社会更文明、经济较发达的客源地。自然风景开发实现了文明的跨空间“辐射”,对提高当地人们的素质有着积极作用。自然风景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礼仪礼貌、言行举止、卫生习惯、思想观念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旅游者和自然风景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其碰撞的结果,较先进的文化,总是影响着较落后的文化。自然风景的开发,为旅游地域和旅游者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为各种会议旅游提供了良好去处。

文化人的发现和宣传,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源,名扬天下。举世嘱目的武陵源风景区,又吸引着更多的文化人。他们或借助画笔,或通过境头,或利用报刊,把武陵源奇峰变成文化作品或科研成果。十余年来,有近四十家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制作单位来武陵源拍片。目前,已见到的旅游风光片有20多部,故事片、电视剧10余部。先后有300余家新闻单位为武陵源风景发了60多个专版、5000余篇文章。牵涉到武陵源的文章、论著、影视作品,更是不可胜数。这些文化“积累”,有的直接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文化和旅游者;有的对景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对景区今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自然风景的开发,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自然风景开发之前,武陵源乃至整个张家界市,连一所中专都没有。短短的十年开发,这里兴办了1所普通高校——武陵高等专科学校(国外仍称武陵大学),1所部属中专,1所旅游中等学校,8所职业中学。武陵源所在的张家界市,目前已拥有电视台5个,电视覆盖率达61.2%。总额达9.31亿日元的“中日元偿资金合作武陵大学器材装备项目”的成功实施也得益于自然风景的开发。另外,自然风景的开发,使一些濒于灭绝的区域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发掘、完善。

2 自然风景开发的区域社会负效应

2.1 自然风景的开发促使乡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

自然风景开发使风景地域的乡土文化,改变了其原有的实用功能,变成纯然为游客观赏而购买的商品。民俗被歪曲地搬上舞台;地方工艺品失去其传统的艺术设计,特别是那些有深刻民族图腾含义和神话意境的工艺品,因旅游市场的需要,而变成计算机绘图、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其质量和所用材料也随之降格;地方舞蹈、音乐及其他艺术和节日,常常被片面地突出所谓“特色”而变得粗俗、走样。在发掘、利用时、易良莠不分。一些不健康的、迷信的、落后的陈规陋习,被错误地当成本地特色而大加渲染、保护。这是区域文化的倒退现象。

2.2 对健康的影响

国内游客在出游前,大多未作健康检查,病菌带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公共场所,如温泉浴池、矿泉水饮用处等等,更为传播疾病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性病,旅游区往往是发病率较高的区域。因为旅游污染环境,如对人体呼吸的空气、饮用水源的污染,会直接影响当地人的健康。旅游污染还导致疾病的滋生和蔓延。

2.3 道德感的退化

一些原本纯朴的人们,因自然风景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而变得奸滑甚至刁恶。区域道德标准日益溃散,犯罪率和离婚率趋于上升。首先,自然风景的开发,大批陌生的游客蜂拥而至,为卖淫创造了条件。其次,旅游者在风景区吃、住、行、游、购、娱,花不了几个钱,剩余的钱很可能被用作投资色情,或用作赌资,以寻求更深刻的刺激。自然风景地与赌博“一拍即合”。也源于游客及从业人员的高收入和长时间的旅游淡季。第三,自然风景的险、幽、野、旷以及游客的流动和彼此陌生,为罪犯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屏障。如武陵源区1990年至1992年,旅游人次数逐年上升,各类案件也逐年增多。到1993年旅游滑坡,人次数下降,各类案件总数也从1992年的839起,降至1993年的372起。自然风景区犯罪类型中,除卖淫、赌博外,主要是偷资、抢劫、贪污、受贿、黑市交易(包括倒卖珍稀动植物、文物和炒汇)。

2.4 增加“殖民地”社会色彩

风景区往往把政策、资源、资金的一切优先,无限度地让给外地投资者。如廉价出让土地,免征地方所得税和环保费,优先安排原材料、配套资金、贷款发放,增大外汇留成比例,允许使用现汇等等。自然景区往往成为发达地区产品销售地。据调查,武陵源区外资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和人力,所得利润的90%又回到外地投资者手中。

在自然风景区,还有一种特有的隐性资源掠夺方式:发达地区旅行社组团,或直达景区,或廉价转给当地旅行社。这样,自然风景与当地社“合成”一种“复合资源”,为外地组团社所利用。

不恰当的管理,还使景区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方面,盲目贪大、好多、求全。在自然风景区周围,旅行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互争客源,互相杀价、廉价拍卖珍贵的资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盲目地攀比数量、等级。一些品位不高,或目前不宜开发的资源,也一哄而上。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引进外资方面,不重视外商实力的调查评估,轻率地拨配套资金、搞配套建设。结果,自己千辛万苦兴土木,外资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项目,外资仅仅是“撒点味精”留下大尾巴,成为当地的一大包袱。如总投资1亿元的张家界市武陵国际大酒店,港方仅投入157万美元,其余资金迫使当地中行补齐。武陵源景区内,仍居住着约3000农民。景区内的挑夫、轿夫几乎全部出自这3000农民。散居在景区内的农民,因自然风景的开发,被不断地迁出景区以外。一方面,区内居民要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而“世界自然遗产”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保护,经当地政府劝导,他们将不情愿地离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难买上煤、烧上气,更谈不用电,或者达不到这种消费水平。旅游者的增多,还哄抬了发地物价。因而,他们又情愿地被经济杠杆“赶出”景区。

2.5 带来通货膨胀

在旅游旺季,旅游人数几乎是当地人口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造成蔬菜、副食品和其他消费品短缺。投资的引入,也不可避免地哄抬土地、房产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因此,景区物品价格通常要比其他地区高得多。

2.6 自然风景的“社会侵蚀”

自然风景区除了自然侵蚀外,还有一种熟视无睹的“社会侵蚀”,即人们(有些还是名人)在奇峰异石、珍树名木上,乱涂滥刻、乱建滥挖。“某某到此一游”之类,已变成“过街老鼠”四处讨伐。然而所谓“文人墨客”的乱写乱雕,去被危险地认为是“自然风景的文化沉积”而大加提倡。武陵源风景区从开发到现在,才短短的十年,这个被称为“地球纪念物”的“世界自然遗产”,“社会侵蚀”已成“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联合国“世界遗产”验收前,仅十余公里长的黄狮寨游览线,沿途题刻就达六百余处,实在让人痛惜。而象胡耀邦、肖克、沈从文这些真正的名人题刻,都是写在专门石碑或匾额上的。从这里也看也了“名人”与真正名人的差距。

其次,人工的曲意雕琢,改变了原始自然。即使所谓的“与自然相协调”的园林造化,从长远看,其积极作用,可能还难以抵消破坏原努生态、人类意趣强加给自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人文造景损坏了自然界自动调控的机能,使自然界净化能力降低。人文景观可随时建造,且越往后,水平越高。但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再恢复原貌。

黄狮寨上的“六奇阁”从目前人类认识水平看有其特色,但它凌驾于“世界自然遗产”之上,则未必合适。再说,取“神、奇、幽、秀、野、险”为武陵源的“六奇”,也不甚恰当,所谓“奇”应为“人无我有”的物质,而“天下幽”、“天下秀”、“天下险”等,早已大帽旁落,武陵源的石英砂岩柱状塔林地貌,举世称绝,大可不必抢别人的“空帽子”。所以,“六奇阁”的修建和取名,都冲淡了武陵源的特色。比“六奇阁”更精致的人文景观多的是,而象武陵源“清澈的溪水,完好的植被,这么长的地段不见人烟,这在亚洲是很少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桑塞尔验收“世界自然遗产”时,对金鞭溪的赞语)。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其中,许多是地球历史的产物,亿万年才得以形成,在地球上乃至整个宇宙界都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失去一个,便减少一个,永远无法复制,这一点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标签:;  ;  ;  

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区的区域社会效应_武陵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