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升级换代、创新与发展的时代用强音--从第六大“文化企业30强”的角度促进骨干文化企业的扩张与壮大_文化产业论文

奏响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时代强音——从第六届“文化企业30强”看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强音论文,企业论文,第六届论文,做大做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8年以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连续六届发布中国“文化企业30强”,累计已有69家文化企业入选。本届30强企业包括文化艺术类4家、出版发行类10家、广播影视类8家、文化科技类5家,其他类3家。本届“文化企业30强”不仅直接反映了我国骨干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而且清晰地折射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下行压力逐步增大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前,在文化体制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的时期,骨干文化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正在迎来破茧化蝶的蜕变与飞跃。

       30强反映出骨干文化企业在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方面再上新台阶

       1.主要财务指标实现突破性增长,企业发展保持了相对稳定和持续竞争优势

       本届“文化企业30强”主营收入总和为2451亿元,净资产为2076亿元,净利润达到31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届增长了20%、16%和38%。其中,净资产首次突破2000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300亿元,反映“文化企业30强”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上届“文化企业30强”中有23家企业在本届继续入选,占总数的76.7%,且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3%、19%,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发展保持了稳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

       2.国有文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民营文化企业入选数量有所增加,多种所有制主体共生发展的市场格局形成

       本届“文化企业30强”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共有21家,占总数的70%,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占入选企业主营收入和净资产总和的80%左右。这体现了国有文化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产业链短板和区域平衡重点领域以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国有文化企业肩负着引领和担当的责任。民营企业在本届文化企业30强中达到了9家,占总数的30%,为历届最高,其中3家为首次入选,反映民营文化企业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1 六届文化企业30强的主营收入和净资产情况(单位:亿元)

      

       图2 六届文化企业30强的业态分布情况(单位:家)

      

       图3 六届文化企业30强的所有制构成情况(单位:家)

      

       3.传统业态继续发挥骨干作用,新兴业态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文化科技企业表现出抢眼实力

       作为传统文化业态的主体,出版发行类和广播影视类是本届“文化企业30强”推荐认定数量最多的类别,分别为10家和8家,占企业总数的3/5,同时也是集团化企业最为集中的行业领域,达到了12家,占集团化企业总数的70%,这充分表明出版发行业和广播影视业是推动文化企业整体发展的骨干力量。另外,今年由文化科技类和其他类构成的新兴业态类别入选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分别为5家和3家,其中文化科技类企业的利润率超过了40%,为各类别最高,反映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正在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4.“走出去”步伐趋于快速稳健,更多文化企业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

       本届“文化企业30强”首次增加企业出口评价指标。从统计情况看,30强企业在出口方面大多表现优异,而且在资源整合、渠道拓展、模式创新乃至资本运作领域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出版发行类10家入选企业全部属于“走出去”的排头兵,覆盖了从图书成品出口、版权输出、内容联合生产、印刷业务投资、实体书店建设到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以及共建产业园区等诸多方面。以网络文化、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为主体的新兴业态类企业“走出去”势头最为活跃,其中6家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出口业务,占这一类别企业总数的75%。入选企业正趋向于在全球配置创意、生产、运营、人才,嵌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战略环节和高端位置,“走出去”正在由传统单一的产品服务“走出去”向实体化平台化“走出去”转变。

       5.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模式,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本届入选30强的文化企业普遍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牢牢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主流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特别是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一批国字号中央级文化企业,在重大题材内容创作和精品生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历史文化遗严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青少年文化教育以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肩负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并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运营,实现了文化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最终引导整个文化市场良性、健康、快速发展。

       30强反映出骨干文化企业在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方面出现新变化

       1.建构全产业链贯通格局与复合业态模式成为骨干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本届“文化企业30强”在各自领域都已经形成全产业链贯通的格局,复合业态发展模式表现得十分明显,竞争的核心已经从单一的产品、业务,转变到集中化的产品生产体系、跨领域综合经营,甚至到了超越产业链形态的平台化系统。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不仅囊括了中国最悠久、最著名的出版机构,而且已经形成以出版物生产和销售为主业,集各种介质出版物的出版和销售、连锁经营、版权贸易、进出口贸易、印刷复制、信息技术服务、艺术品经营、科技开发、金融融资于一体的产业链格局。今年刚刚完成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扩充剧院院线、艺术品购销网络和连锁影城等渠道规模,并逐步强化与之匹配的演出剧目、艺术品经营等内容生产,形成了演出与剧院管理、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院投资管理三项主业并举的产业布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文化主题公园为载体,通过多业态文化要素的持续注入,构建了集文化旅游、影视、会展、出版传媒、演艺、动漫、文体、文化金融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可以看出,“文化企业30强”不是简单地拼总量、看规模,而是正在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整合产业链条,拓展业态范围,通过商业模式的完善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

       2.加快战略性并购重组步伐,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成为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本届“文化企业30强”从经济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及媒介融合趋势的角度,大力推进文化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为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树立了重要的标杆。例如,作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的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试水大数据平台与传统影视业务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并购影视行业大数据开发和应用的领军企业上海克顿传媒,成为“大文化、大数据”模式下影视产业专业化、智能化、工业化的典型案例和华语影视第一开放平台。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占有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2013年,AMC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后公司股权总市值达到18.68亿美元,其中万达持有股权市场价值约14.6亿美元,并购后一年多时间,收益超过一倍。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3日,凤凰传媒全资子公司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收购美国PIL公司拥有的全部童书业务资产及其海外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总投入约8500万美元。本次收购的资产与业务分布在美、欧、亚、澳等洲的7个国家,拥有国际一流品牌如迪士尼等的形象授权及全球大众销售网络。本次交易就其规模来说,是中国出版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跨国并购。可以看出,当前骨干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步伐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加速过程中,骨干文化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破除跨媒体、跨行业重组的体制障碍与政策壁垒,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进而培育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合格市场主体,最终体现文化企业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3.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和数字化战略成为骨干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图4 六届文化企业30强的集团化企业构成情况(单位:家)

      

       图5 六届文化企业30强的上市公司构成情况(单位:家)

      

       在文化科技融合日新月异、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届“文化企业30强”中涌现出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企业。传统的出版发行和广播影视全面发展数字高新技术,推动企业由传统业态向数字业态转型升级。文化科技类和其他类企业更是在自主研发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投入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及拥有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强化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为实现骨干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寻求突破口。例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巨幕”系统,不仅在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在巨幕节目母版制作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的高格式、全景声效行列,打破了发达国家在电影高端放映技术的垄断。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文化内容产品、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为两大主营业务,涵盖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影视出品、影视后期、文化衍生品、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等多个专业板块,形成了立体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经将70多套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环幕4D影院系统以及主题公园成套设备输出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4.依托平台化、实体化出口布局国际市场,成为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长效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真正体现文化内容的行业领域出口竞争力较弱。本届“文化企业30强”不仅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堪称各行业领域的翘楚,而且它们通过平台化、实体化出口,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在文化企业“走出去”“走上去”和“走进去”进行了全新探索。例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旗下的“中国电视长城平台”付费用户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已经在美国、亚洲、欧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实现多渠道落地,并将向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扩展。北京北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歌华文化发展集团2013年成功发行企业债券6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首个,也是亚洲最大的“文化保税区”——天竺文化保税区的建设。完美世界(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连续六年位居中国网络游戏出口第一名,占据了中国网络游戏40%左右的出口份额,旗下产品已经成功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公司从授权合作伙伴到海外自主运营,再到整合全球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互联网文化娱乐服务,成功实践了“全球文化整合创新再输出”的发展模式。同时,在“抱团出海”理念的支撑下,该公司推出完美世界海外进出口平台(PWIE),为全球游戏运营商寻找优质网游产品提供了开放性平台。上海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A股首家新媒体上市企业,2013年与美国微软共同投资4.83亿元人民币,成立了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上海自贸区“境内关外”的“001号”企业,共同打造“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产品”和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家庭娱乐中心服务”。此外,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长演品牌《时空之旅》已累计演出超过4000场,购票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其中国外观众超过70%,总票房超过4亿元人民币,开创了“出口不出国”的文化贸易新模式。

       30强揭示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任务

       1.继续深化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从渐进性调整向跨越式发展转变

       当前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发[2014]15号文件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思路、提供了保障。今后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内部改革需要实现从渐进式调整走向跨越式发展,除了进一步落实已有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还应当根据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研究出台新举措、新政策。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在此基础上,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国有骨干文化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创新水平,增强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2.通过金融改革推动联合重组与集约化经营,打造旗舰型、航母级骨干文化企业

       联合重组、集约化经营是扭转文化企业散、弱、小局面,增强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金融创新实验将为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骨干文化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金融手段,创新金融合作模式。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引导文化资源要素向优势文化企业适度集中。采取必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措施,构建起文化企业并购重组的促进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市场控制力强大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持和发挥其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尽快打造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旗舰型和航母级骨干文化企业。

       3.加快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领域的多向交互融合,提升骨干文化企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业、建筑业、旅游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领域实现多向交互、融合发展,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热点。未来骨干文化企业应当根据产业联系,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业态向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和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型高端文化服务业转型,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支持交叉领域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积极鼓励不同所有制骨干文化企业引进战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投资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交叉领域,全面提升骨干文化企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标签:;  

在转型、升级换代、创新与发展的时代用强音--从第六大“文化企业30强”的角度促进骨干文化企业的扩张与壮大_文化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