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_程娟

6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_程娟

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 2627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辩证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疗效显著。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肌电图测定;疗效评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神经的多神经病变,其发病率在30%~90%,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局灶性单神经病变、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多发神经根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该标准不包括自主神经病变)。该病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由1994年的2.5%,到2002年的5.5%,再到2008年的9.7%,已经经历了触目惊心的“三级跳”,而这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年时间。2010年11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席Jean Claude Mbanya教授在北京举办的“蓝光行动-中国2010”媒体沟通会上透露,据今年3月杨文英教授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中国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算,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高达9240万,居全球之首,相比印度的5080万糖尿病患者,目前我们国家的患者人数“已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糖尿病流行病的中心”,另外我国还有约1.482亿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而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常见性、较高的发病率及难治性,我们在临床上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的探索新疗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2003年5月-2009年12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3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51.4岁;病程5年以内16例,5~10年l2例,10年以上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3.75岁;病程5年以内18例,5~10年12例,l0年以上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DPN诊断标准[1]。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肢体疼痛和(或)感觉异常,疼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局部皮肤触痛。有蚁行、发热、触电样感觉,四肢有可达膝肘的袜套样感。四肢肌力不同程度减退,晚期有肌萎缩。跟腱、膝腱反射消失,振动觉、位置觉减弱或消失。排除其他感染、化学金属性中毒及营养障碍等引起的DPN。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积极的糖尿病知识宣教,严格的饮食控制,适度的体育锻炼。根据病情口服降糖药物,必要时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为空腹血糖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下。予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口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2 治疗组:除给予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外,还根据患者病情中医辨证施治给予针刺治疗,具体如下:

针刺疗法依“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基本理论原则,分型施治。

气虚血瘀证:取穴以血海DN6、气海SP10、足三里ST36为主穴,可配合三阴交SP6、曲池LI11、内关PL6。手法:主穴施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

痰瘀阻络证:取穴以胃俞BL21、脾俞BL20、足三里ST36、丰隆ST40、为主穴,可配合三焦俞BL22、三阴交SP6、曲池LI11、解溪ST41、太冲LR3。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主穴可加灸。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

肝肾亏虚证:取穴以肝俞BL18、脾俞BL20、肾俞BL23为主穴,可配合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太溪KI3、太冲LR3、承山BL57、伏兔ST32。手法:中等刺激,主穴用补法,加灸,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

1.3.3 疗程

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采用肌电图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侧肢体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NCV)。

1.5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跟腱、膝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MNCV、S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好转,跟腱、膝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肌电图MNCV、SNCV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跟腱、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MNCV、SNCV无变化[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对照组32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

可见,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提高;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MNCV、SNCV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提高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神经的多神经病变,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较为公认的观点是与血管病变、代谢因素及免疫因素脂代谢异常有关。如糖摄取减少、葡萄糖氧化受抑制、血液粘度异常、周围神经循环障碍、氧化应激异常等有关。该病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血痹”、“麻木”、“肢痹”、“痿痹”、“筋痹”等范畴,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与禀赋不足,病理产物(湿、痰、瘀)的产生有关,与劳逸失度、饮食失宜、情志失调也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其本,气滞、痰浊、血瘀为其标。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期,早期:气阴两虚、夹有瘀血阻络;中期:肝、肾阴虚、血脉瘀阻;晚期: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本病无论早、中、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存在。故而在治疗上应辨证施治,给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案。首先应该根据其基本病因里虚的部分,适当的给予补虚治疗,再兼顾其标实,适当的选用穴位,配合针刺手法以泻其标实。标本兼顾,补泻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杜.1994:202.

论文作者:程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  ;  ;  ;  ;  ;  ;  ;  

6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_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