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学论文,学科建设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21世纪,人口学同其他科学一样,面临着如何建设和发展学科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问题。在中国人口学发展的数十年中,人口学研究者、实际工作者、管理者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注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人口学的学科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学的研究和发展模式,这也是人口学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一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包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重要部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导致学科萎缩和停滞不前。中国人口学科必须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特色,探求一条适合本学科的生存发展之路。这需要新的思路不断融入人口学学科建设框架中。
1.中国人口学科发展沿革概况
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人口统计实践活动也应运而生。 在公元前17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开始有人口迁移和婚姻方面的记录; 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771 年)则有了较详细的总人口数和人口管理办法的记载。这些最原始的人口统计实践为后来的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形成人口思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东周时期的管仲根据当时国家的情况提出较为详细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增殖,限制人口迁移,实行人口分类居住,重视人口调查,保持人口与土地间的平衡(张呈琮,1998年)。当然,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内容就是人口学,但至少我们可以把其视为人口实践活动和人口学潜在的形成过程。
随着概率论、统计学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建立,人口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已是必然。借助经济理论和统计学的方法,人口学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19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统计和分类、户口管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出生与死亡等信息已形成系统的人口分析数据,并有了专门的人口管理部门和国家人口政策。这些为后人研究人口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学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真正形成。西方人口统计的方法被介绍到中国,中国也有一批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人口的变化规律。中国人口学真正繁荣是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广泛推行后开始的,人口学研究队伍也随着这种需要日益壮大起来。定性的理论研究和定量的数据分析构成中国人口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与之对应的人口学人才培养也是从这些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教育。在中国特定的人口形势下,中国的人口学与国外的人口学(Demography)有很大的不同。国外的人口学是人口统计分析技术,而人口理论及规律的论证大都放在社会学或人口社会学中。中国的人口学则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所以,中国人口学的应用范围更为宽泛。70年代前后,人口学科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各级社会科学院、高等学校都有人口学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壮大,人口知识普及。在全国庞大的计划生育网络中,人口知识成为培养计划生育干部的重要内容。学科专业方向也不断丰富创新,工商人口学、家庭人口学、计划生育学、生殖健康、妇女人口学等新的研究领域中成果累累。可以说,中国人口学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并已具规模。
目前,中国的人口学学科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学科繁荣和萎缩现象并存。从宏观上讲,人口学在众多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重视的程度有增无减。但从微观上讲,学科发展难以得到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导致人才流失,储备力量减少,专业方向发展失衡。人口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2.限制人口学研究发展的原因
2.1 人口学科的交叉性
人口学是一门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从理论和方法上讲,独立性和特异性都比不上其他较早成熟的学科。人口学学科建设一般都是在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做为一个方向而发展起来的,而方法学都是从经济学和统计学继承、引用和发展的。这就造成了人口学理论和方法滞后于与其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这就使人口学科自身独立体系较为模糊,所产生的研究信息也就不具备很强的特异性。人口参数也比较局限。
2.2 人口学科的复合性
人口学很难严格地划为基础学科或应用学科,因为人口研究的基础和应用内容都是边缘科学。这就使人口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人才不像某些学科那样,可以被直接用于政策形成或实践中,它需要再次转化才能显示出其效益。比如,经济学家对某一项经济指标进行合理论证后,其结论可以直接被引用于经济调控政策中,但一项关于生育率的研究成果,只能为决策提供一个依据,真正决策还需要对这个依据再加工,才能影响政策。人口研究提出的是问题的科学表达式和对策的参考建议。由于人口的社会、生物多重属性,使我们很难准确推演未来,这就限制了人口学的应用。人才使用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计算机人才可以直接用于实际工作并创造效益,但人口学人才是通过学科的方法和特点间接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而产生效益。国家发展的程序化,人口指标通过再加工的特点,更延缓了人口信息在发展程序中介入的速度。另一方面,在人口学发展过程中,拓宽了人口学研究方向。如在人口健康专业方向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许多基础学科的特点和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学科研究渗入到人口健康研究中。在人口学科中,有比较明确的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明确的应用方面的内容,所以,人口学科是基础和应用的复合学科。
2.3 人口学科政策性
人口学科的发展受到较强的政策性影响。总的来讲,政策氛围对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某些方面,为了适应政策要求,专业研究和发展的延续性及被重视程度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3.4 人口学科的时限性
人口学的时限性对人口研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人口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社会问题的长期积累。一旦出现,势头比较凶猛,而且惯性很大,这就需要人口研究能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提出对策依据。这就使许多人口研究成为应时性研究。当人口学的某些研究符合政策的需求时,基本上被称为成功。如目前对生育率的研究,由于中国生育率已经达到国际认同的“低生育率”水平,人们更多地关注生育率维持在这个水平或再持续下降的后果,却很少见到有关生育率潜在升高或降低的因素和变动机制的研究。前者的研究很重要,并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但后者也很重要,因为,他将未雨绸缪人口问题,并可以使这个问题更深入、更连续地做下去。
上述这些限制因素,只是笔者粗浅之见。正是这些因素使人口学科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
3.人口学科发展的设想:结点——网络化研究模式
在了解了人口学的创建、发展以及限制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我们的任务是找出解决的出路和方法,使人口学科再创辉煌。国家教委已决定取消人口学本科教育,只设研究生以上的学位。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学不重要了,更不意味着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恰恰相反,这个决定重新定义了人口学学科的位置。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要求独立性很强的体系,人口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四五年的教育中,很难完成一个广泛交叉的学科教育,这个基础教育的任务应由相关学科完成。人口学科需要有相当水平和专业基础的人才汇聚,进行与各个相关领域有关但又有自己独特理论方法的再教育。事实上,这部分教育内容是人口学本身相对独立的那一部分方法论和政策理论。
在人口学定位后,人口研究和发展模式也就有了一些思路。如果仍然维持传统的研究模式:专业间老死不相往来,学科间仅做文献交叉,那么人口学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人口学最大的特点是“交叉”,那么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在“交叉”上下工夫,找出路。结点——网络化研究模式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提出的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建设意见。
结点——网络化研究模式的结点,是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口原理和人口方法论作为研究的中心,而将其他相关学科作为网络,这种网络关系可强可弱,但决不仅仅是查阅、引用有关的学科文献,请几位专家就是真正的网络化关系,而是要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对人口学研究的影响和介入。下面举几个例子供大家讨论。
3.1 探讨多学科交叉的内在关系
结点——网络化研究,突出的特点是以人口学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一些适合做这类研究的问题中,要找出这个问题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在联系,如性别统计问题。近年来,性别统计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做了有关性别统计的研究,并把这个研究方向与统计学、社会学、妇女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性别统计在人口统计中无处不有,几乎所有的人口变量都与性别有关。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别统计而是分性别统计。性别统计归根结底是人口学的内容,这个结点的内容是确定的,但如何加入社会视角和性别意识,同时又不改变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并不是文献指标可以解决的。1999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首发式宣言中明确指出,全球化过程中妇女处于不容乐观的位置。尽管我们的统计数字表明,各国妇女就业率不断提高,但我们改变一下统计方式,可能情况会有所改变。我们以社会学视角将就业细分为职业声望、职业收入、职业取向、职业生存等子变量,将性别敏感引入到这些子变量中,这样新的性别统计数据对就业率会有新的解释。决策者看到的不是一组男女性别就业率及其高低的问题,而是真正了解到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在同等条件下的就业情况。女职工下岗,可能不单是歧视女性的问题,可能会将一些潜在的因素找出来。这样的工作固然有意义,但依靠人口学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难以完成。人口学的结点作用是网络这些相关学科围绕着人口学提出的问题,综合人口学、社会学、妇女学的方法共同实现。在评价指标和统计数据形成过程中,各学科的贡献是不同的,但都是围绕着人口问题和人口原理操作的。
3.2 政策前瞻性研究的网络化
政策性研究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政策的改变会牵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政策研究多为理论性研究,而且形成权威政策很不容易。正是这样,多学科研究才呈现出独特的实力。医疗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已经先后设置50多个试点项目及地区,但医疗卫生政策的变化很小。因为任何一个试点不论是多大的样本,其经验教训都具有局限性,仅仅代表了卫生经济管理的思路。医疗改革的对象首先是医院,更确切地说是人。因为是人对医院的利用,才使医疗体制运行。
最近,我们以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等人口变量作为研究中心,而将传统的医疗体制改革研究方法作为网络的一部分,并将卫生筹资和社会医学、健康社会学以及人类学联结在一起,打破区域数据收集的模式,以另外一种思路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决策研究。用人类学的个案研究方法,由人类学学者将人口变量引入医院,对健康社会学的问题做统筹,用卫生筹资和社会医学的方法将这些定性信息转化为医疗卫生管理的语言。这其中的新意在于人口学的变量可能解释为什么过去的一些改革举措在各级政府和部门被抵触,即使执行了效果也不理想的有关问题。如果人口变量不是结点,而是网络中的一部分的话,很可能仅仅被当作一个变量被引入问卷中,而并未发挥它的中心结点作用,这类研究也就是重复的研究,医疗体制各项改革的保险资金筹措、利用、流通、管理等机制都不能在人口学研究中实施。
3.3 建构工程项目是结点——网络化研究的操作手段
不论如何网络各个学科,最好的形式莫过于组织项目,这是做好研究,培养人才的一个有效方式。工程项目往往是一个系统的而且是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程。在人口领域中,人口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出生缺陷是严重影响人口质量的问题。最近国家计生委组织的人口缺陷干预工程,就是以人口学为中心,将过去独立研究遗传、优生、法律、妇儿医学的各个学科兼并在一起,启动了分阶段、分步骤的干预。在这个工程中,将人口学科的内容作为关键部分。如人口特征、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区域、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的社会人口特征等,是过去出生缺陷干预过程中的主变量,而过去的遗传及实验室分析只是辅助部分。目前中国年出生人口为1200~1500万,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3‰,主要的因素不是遗传,而是社会、环境、营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以,干预出生缺陷必须走出单一实验室的误区,而将共同影响因素做为主题,在个人、家庭、社会不同范围,引入干预的技术方案。各学科综合的“技术引入规模试验”是将人口统计、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法律、胚胎学等学科交叉的战略方案,这种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技术和干预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上介绍的这些内容,只是对人口学结点——网络化研究模式的尝试,成功与否,还有待于各项研究成果的证明。
人口学科建设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复杂问题。上述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实践仅仅是管中窥豹,只能说是一些设想和实践,存在着很多偏颇。但笔者目的是想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对人口学科的发展提出高见,只有我们的学科发展了,我们的队伍才能壮大,我们自己才能在其中得以发展。我们应该坚信,只要研究方向正确,研究模式能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口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就一定会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人口学也一定能走出低谷,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