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关路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63660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说它是语文教学难点是因为文言文离我们的年代久远,古代风俗习惯、文字的演变学生无从可知,阅读障碍重重,说它是重点是因为文言文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必要工具,离开它我们无从学习我们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无法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大量阅读古文,背诵古文,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所付出与教学成功比例失调,究其原因,没有掌握精读与泛读关系。我在执教初中语文教学以来,认真研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课题,纵观过去的教法,总结得失,立足于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以新课标导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谈谈本人在教学中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仅限于教材上的文章,很少有学生在课外阅读文言文,都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文言文阅读障碍重重,很多字认不到,涵义不清楚,古代地名、风俗习惯、典章制度非常陌生,谈到文言文就感到畏惧,很多学生抱着考试放弃文言文,认为在文言文花很多的精力效果不佳,得不偿失。
老师认为文言文固然重要,但是难度较大,自己投入与教学成绩呈现很大的反差,不如在现代文教学上下功夫收效快,对文言文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因此文言文成了块敬而远之的荒芜的宝地,到了考试的时候老师下赌注,猜题押题,押上了犹如中了彩票一样高兴,押不上也在人们预想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更多老师在考前要求学生背诵文言文,由于学生是不求甚解式学习,考试还是处于朦胧状态,这也不符合教学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领悟我国国学的深刻内涵,领会文言文的精髓,传承中华文明,把古代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国门。
教学文言文的困难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不是不可克服的,我们只要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文言文最佳切入点,就能够把学生置入古代文化的氛围之中,感悟文化魅力,营造良好语境,激荡学生心中的情怀。
二、找准文言文教学切入点
面对我们的每个学生,他们都存在一定语言能力,有着一定语言天赋,如果学生存在学习文言文的胆怯心理,我们语文老师第一责任就是带领学生走出这一心理。我立足于文言文本身的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语言认知特点,以新课标为导航,营造文言文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我采取以下方法:
1.选取有相应的音乐的古诗词教学。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不仅里面体现了一般的古汉语知识,而且体现古汉语习惯表达法,语言高度凝练,它是古汉语的高度浓缩,诗歌顾名思议,诗可歌之,可咏之,根据这一特点,选取谱了曲的诗歌来教学,因为学生通过音乐可以感悟古诗表达思想感情,唱歌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唱歌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音律美、节奏美,可以直观、形象地渲染古诗的思想感情,我在选取《满江红·岳飞》,播放音乐,学生感悟到了岳飞悲壮、豪迈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绪,语言气氛渲染十分强烈。
2.每天学习一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过程,那种急功近利的学习不奏效,也不符合语言规律,我主张文言文学习从字词句开始,只有字词句功夫比较扎实了,才能谈得上段与篇的学习,才能有效扫除阅读障碍。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句文言文,充分利用工具书彻底弄清文章的含义,在读报时间我要求每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当场讲解这句话中字词的含义,语序如何调整,然后再分析句子含义,别看一天一句话文言文,一年下来就有几百句,语言学习就是靠积累,一天学习一句文言文学生几乎没有压力,感到十分轻松,读报时间交流,学生文言文词句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兴趣高昂。
三、文言文教学的纵深推进
1.造句。我们对文言文要细化就是从字词开始,我要求学生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文言文词语造句,造句实质上就是深层次记忆、理解、运用词语,比如文言文判断词“……者……也”,现代汉语翻译就是为什么是什么,学生造句为“光雾山者,集州甲第景点也”、“照壁岩者,南江古代石刻也。”通过造句学生文言文语序更加深刻,更能体味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
2.仿写古诗词。我们姑且不说学生写古诗词质量的高与低,至少学生在仿写前在要仿写的范本学习十分认真,通过这个步骤熟悉文言文的句法与章法,可以说是学生文言文能力纵深发展高效途径。
3.比较阅读。比较教学适用范围很宽广,收到效果也十分显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扩大优化比较教学的效果,下面谈谈比较教学法在群文里的运用,群文阅读时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分类的,常常是把相同相近的主题放在一起阅读,我在群文阅读中采用了比较阅读法。
特别风格相近的文章对比阅读学生获益更多,我常常把豪放派诗人李白和毛泽东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两个都是豪情万丈、气势磅礴。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壮观景色悬挂在天地之间。而毛泽东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气吞山河的伟大气魄,再细看尽管都是豪放派,还是有着区别的,表现手法稍有不同,李白夸张的手法,毛泽东除了用夸张手法外,还用了拟物的手法,增强了诗词的动感。同是婉约派的李清照和柳永风格也有着细微区别,细微之处见功夫,学生认真体会能激发创作激情,使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断走向成熟。
论文作者:张仕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古代论文; 我在论文; 一句论文; 古诗词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