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传统建筑主要是根据自然界中的相关因素来构建相应的地方建筑形式。不过,在具体的建筑发展期间,还存在着一些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气候方面,这一因素的出现对于建筑工程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分析力度,有效的解决。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气候对于建筑产生的影响,并且论述了传统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适应气候的建筑;传统建筑技术;产生的影响
所谓传统建筑技术,主要是在遵循自然发展以及气候因素的前提下达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发展。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对于传统建筑而言,无论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在物业管理阶段,都对周围环境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环境也对建筑具有明显的影响。
1、环境和建筑之间的联系性
1.1环境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为人们带来较大方便的基础上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污染现象、温室效应以及水资源危机,这些都是存在的生态问题,危害极大,因此不容忽视。所以,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长期性。并且,建筑和环境之间有着较深的联系性,在实施建筑工程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周围环境,这是必然要求。
在1992年全球首脑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程,1993年芝加哥第18届协会中提出的为持久未来而设计等,都将建筑以及环境放在了第一位置。英国建筑师师尼古拉斯.格宙姆肖对此评价为“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痛苦之后,人类第一次开始对其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1.2适应气候建筑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要求
现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和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在这一现状下,各个国家的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建筑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在发展期间,面临的问题较多,比如要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保持地方特征,将地域性特点呈现出来。如果过度的依靠现代人工环境技术,那么必定会使得城市以及建筑地域特色之间不相符,从而形成不利的影响。所以,环境是建筑的一项标志,性能显著。
2、气候对于建筑产生的影响
2.1气候对建筑产生的相关影响
目前,在分析建筑影响因素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从室外环境温度入手。因为每个建筑物对于环境气流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群中,气流方向以及强度等方面和城市上空的气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此阶段中,当气流运行速度过慢的时候,那么白天阳光辐射以及夜晚从地面和建筑物中扩散出来的长波射线便会对建筑内外温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平时地面温度变化程度较大,如此一来,不利于建筑物结点和嵌板相互连接到一起,最终对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
2.2日照对于建筑产生的不利影响
因为建筑的地理维度原因,再加上日照强度、太阳高角度以及海拔高度有关,因此,以我国南方地区举例说明,其中夏季日照范围几乎达到了240°以上,高度角达到了80°,冬季日照范围达到120°,高度角大约为35°。当建筑物周围环境过于潮湿的时候,就会使得建筑装修受到损坏,从而腐蚀,出现质量上的问题。
2.3温度对于建筑产生的影响
对于建筑物较为密集的区域而言,迅速排除雨水,地面由于较为干燥,其温度明显高出城市郊区。并且,有关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外围护结构内表面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技术
3.1结构
在以往传统建筑中,由于受到相关技术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是以木结构和砖石为基本。因此,为了有效的把传统建筑和气候相互结合到一起,在我国干热区域以及寒冷区域中,采取的建筑材料为土,相对来说,建筑结构自身较厚。有的情况下,部分区域为了和当地气候相符合,经常使用与之相符的建筑设施,比如,在四川存在着各种各样捆绑结构的杆栏杆式建筑,陕北区域则是使用土坯来修筑窑洞。
3.2设计
在设计阶段中,要想实现气候和建筑的有效结合,应当从建筑布局、空间以及选址等方面入手,规范的进行处理。设计过程中,还要重点考虑日照、风速、风向以及降水等多个环节的因素,此外,全面的分析森林、合河流等引起的微气候变化情况。以炎热区域举例说明,要尽可能防止日晒。再者,以广东省某小画舫园设计举例,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建筑物的高低错落形成的向阳面以及向阴面的热压差,然后加上迎风面以及背风面的风压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然通风路径。
3.3材料技术
以往传统建筑时长受到经济以及运输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来实施工作,此种方式的应用,加深了建筑材料类型品质与当地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性。比如在迪庆藏式民居内,经常使用劈杉木成板做瓦为屋顶来排风降雪。
3.4构造技术
现阶段,我国幅员辽阔,从不同区域入手,可以将构造技术划分为多种类型,分别为保温技术、采光技术、通风隔热技术以及墙体技术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建筑物自身能否具备相应的通风效果,是提升传统建筑居住条件的基本依据。在较为炎热的区域中,可以通过空气之间的循环流动将热量散发出来。对于较为寒冷的区域而言,必须防止建筑内部中有寒气流入,并且,在建筑内,还需要流通新鲜的空气。
平屋顶通风隔热技术构造形式特征大阶砖空气层一般是通过垫高架空,使屋顶层形成空气间层,如此一来,能够起到十分明显的隔热效果。再者,可以从相关需求入手,选择合适的上下层材料,在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基础上对间层通风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还可以构建凉棚,凉棚产生的优势极高,其能够起到相应的隔热效果。蓄水隔热层可以利用水自身的热容量来降低室内热量。当气温处于较高的状态时,蓄水的蒸发可以带来较高的热量。
4、适应气候建筑以及传统建筑技术研究的应用情况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逐渐呈现高层化发展趋势,通过将绿化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区,可以达到植物覆盖的目的,进而降低建筑物中存在的热岛效应,便于空气循环,从而构建良好、稳定的室内环境。将节能技术和传统建筑相互结合到一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把防火型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和传统建筑相互结合起来,以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现有的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不过,这是历史基本趋势。虽然建筑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建筑自身的本质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构建建筑的实质性目的便是满足人们需求,为人们构建轻松的生活空间。对于建筑中的技术手段而言,从低技术、中技术一直发展到了高技术,不过,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技术,都是要遵循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理念,因此,要想建筑技术的效果有效发挥出来。通过加强对传统建筑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其各种特征也随之显现了出来,比如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以及能源等,通过有效的优化技术措施来促进建筑企业稳定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提出的发展要求。
5、结语:
对于我国传统建筑而言,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出重要的地位是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要对现有的发展方式加以优化。特别是现阶段具备代表性特征的传统建筑,应当将其和气候相互结合到一起,突破以往传统理念,在创新节能技术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以此满足相关需求,获得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珅,于政喜,胡敏.讨论适应气候的建筑及其传统建筑技术更新的关系[J].建筑知识,2017.
[2]王淼.传统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7.
[3]周铁军,周红艳.适应气候的建筑及其传统建筑技术研究[J].重庆建筑,2017.
论文作者:魏志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传统论文; 气候论文; 建筑物论文; 日照论文; 区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