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青年核心价值观_文化论文

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青年核心价值观_文化论文

论文化安全视野下青年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青年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一国的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渗透和蔓延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全球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融合。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当今的全球化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在由其主导下席卷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和先进的信息科技及网络等传播技术手段,大肆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念,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面对西方文化强权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的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就显得现实而且迫切,因而值得高度重视。事实上,这些现实和潜在的文化强权因素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青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也在逐渐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中国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安全的实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同我国文化安全的实现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主体和方式

(一)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

2002年9月13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在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安全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已经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诸多领域;这是在国际舞台和国际关系的层面上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安全问题。①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的要求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把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共同列为国家的四大安全。由此可见,文化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安全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认真对待文化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何为文化安全?近年来,对文化安全的讨论逐渐增多,对文化安全的内涵的界定也是林林总总。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

从正面来看,作为非传统性安全的“文化安全”对今天的中国而言,“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②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安全感”,即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上的安全感、传统文化和独特价值体系上的安全感、民族语言和信息传播上的安全感、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素质上的安全感等。文化安全表明了一个国家能够相对独立自主地选择所需要的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而对于外部输入的文化价值观具有警惕和防范意识,在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和主体性的同时,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将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

从反面来看,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从文化危险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化使用之民族灭亡,且文化未能被其他民族传承;二是文化使用之民族被其他民族吞并,且不得不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化;三是文化使用之民族实力衰落,被其他民族控制,并且不得不大量采用其他民族文化;四是文化使用之民族丧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理性地崇拜和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化;五是文化使用之民族失去创新力、包容力和开阔的眼界,故步自封,不愿进步。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出现以上一个或数个问题时,则表明该文化处于危险期,是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这种状态无疑威胁到了“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的保存及传承。

(二)当代青年: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

不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来看,文化安全所追求的“安全感”和避免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希望能够保存和发展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承是最基本和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保存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性,使其免于消失、灭亡或同化的威胁。

文化传承(或文化历时性传播),是上下相续的两个时期(时代、朝代)间的文化纵向传播,它是群内文化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和继承活动。文化传承确保了文化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在代际之间的连贯性。作为群体内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文化传承既是群体文化积累、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得以形成和强化的必要手段。其传播的文化成分或者是优秀的,或者是对本群体习俗和传统而言价值效用较大的。文化传承一般采用自然方式,即靠群体的文化惯性传递下去。③但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由于传承主体的不同选择,对文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初步分析一下文化传承的大致过程。第一,初始文化由最早的一代初步创立,初步形成和逐渐确立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第二,初始创立的文化逐渐确立为主流文化,并在平辈成年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第三,不断巩固和强化的文化,核心价值和文化特性凸显,其中优秀的或者对习俗和传统而言价值效用较大的部分,通过长辈和教育等方式传承给子女和后代。第四,青少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对文化的接受、态度和实践发生新的转变和变化,传统文化以崭新的亚文化形式出现,可能是未来主流文化的雏形。第五,文化在没有重要外来事件影响的情况下,可能会保持本身的发展特性,但在外来重要事件的影响下,会或直接改变人们思想或者通过外部客观事件间接改变人们思想,进而改变文化。这其中,尤其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思想改变剧烈,对未来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大。

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的保存、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可能存在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传承的过程中,青少年是否了解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即通过长辈和教育等方式传承给子女后代是否实现。其次,对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是否认同。第三,如果存在外部客观事件对青少年的思想改变剧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第四,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青少年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这样一种责任。

(三)当代青年和文化安全的实现方式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文化特性得以继续保存的过程。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但也可能由于传承主体,如青少年的思想发生剧烈的改变或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逐渐模糊和改变,尤其是朝着我们前面所举的文化危险的情况发展。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在各种回答中,有一种基本的共识就是:“民族文化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最好的选择,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④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精辟地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⑤因此,我们尤其是当代青年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有积极、开放、自信的心态,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障中国的文化安全。反之,如果只是单纯地不加区别地宣扬和维护旧传统、旧文化,或是不做判断、不加选择地全面接受外来文化,这些都可能带来“文化危险”的状态。

概括地说,文化安全的实现大致可以采取如下述的努力:第一,先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和积极评估自身文化安全处于何种状态。第二,在深入研究自身文化情况和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特点的前提下,清醒认识和评价自身文化传统的优点和缺点。第三,深入研究其他文化和文明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清醒认识其他文化传统的优点和缺点。第四,充分研究当今世界形势,看清世界发展潮流,了解在未来成功所需要的潜在文化特质。第五,针对自身优点,积极保留和改造;针对自身缺点,积极改正和扬弃。针对他人优点,积极取舍和学习;针对他人缺点,保持警醒和避免。

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将由谁来积极推动实现文化安全的这些努力?无疑,当代青年作为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传承的主体,无疑也是文化安全实现的重要载体和主心骨。因此,这一时代使命就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和要求。当代青年应该积极学习历史,展望未来;根据经验教训和预测希望,把握现在;坚持优秀传统,保证自身特性;保持开放胸襟,吸收外来精华,构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二、文化安全视野下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嬗变及其原因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安全的实现过程中,青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国青年的能力和表现是否与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相匹配?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否了解、接受和认同?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中国文化优秀核心价值观,即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中最核心和最优秀的部分需要做一个提炼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内涵辐射十分宽广,可以从很多方面提炼和总结。儒家文化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的主流,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集中体现。

首先,在纵向上,对于未知世界和存在来源的世界观主要是“敬”与“和”。“敬”是敬天敬地敬祖先,“敬”同时是“孝”,即孝敬父母和长辈。“和”是相信世界的本质是和谐的,通过人的努力,协调分歧,也能实现和谐的状态,达成和睦一致。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有各种不同才能、不同行业的人,各有自己的地位,完成不同的作用,各得其所,彼此没有冲突。一个理想的社会,也是这样和谐一体。这种和谐,不仅是指人类社会,它也渗透全宇宙,构成所谓“太和”。⑥

其次,在横向上,对于世俗世界和社会关系的世界观是“仁”与“爱”。余英时认为,“仁”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伦理概念,无法对之进行定义,而且也不容易纳入任何西方范畴。它既非完全“理性”,又非完全“感性”,却确实包含着以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理想和感性成分。⑦孔子认为君子存于心中的是“仁”,这是大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⑧那什么是“仁”?简单说就是“爱人”⑨,或者叫大爱,也可以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⑩“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1)一般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再次,在方法论上,是“中”与“庸”。“中”的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走偏执,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不偏的方法。《中庸》第一章写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须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这时,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12)庸就是“普通”和“寻常”,以平常心态,坚持努力。

最后,在感情体验上,是“谐”与“乐”。“谐”指人与人,人与世界感情有所契合。“乐”指大千世界诸物各得其所,如乐而悦。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尤其注重人的情感体验。“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所谓伦理者无他义,就是要人认清人生相关系之理,而于彼此相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13)在互以对方为重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体验上自然达至“谐”与“乐”。

(二)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嬗变及其原因

在初步提炼和总结中国文化传统优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即当代中国青年的能力和表现是否与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相匹配?目前,在文化安全的视野下,当代中国青年所表现出的自主性和能力方面都存在问题,这样的现状值得担忧。因为如果当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安全的实现过程中,不能够和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作用相匹配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化安全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前青年在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重要主体,当代中国青年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是许多青年表现出对外来各种文化的盲目追随和过度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怀疑、与优秀核心价值观的冲突等特点。有媒体就指出,西方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等载体所携带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正在被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无判断”地接受。(14)这实际涉及到的是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因为如果上述的“‘无判断’接受”就意味着借助着各种媒介载体所传播而来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可能很自然地内化为80后、90后这些青年人的意识中。而这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部分的传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都是不利的。

中国人一直重视本国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来评估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然而“在一个急剧的文化大变动时代,历史的价值也许变得令人怀疑。”(15)商鞅在两千三百年前就认识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价值在今天被许多人极度怀疑,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化背景成长的青年一代。应该说,时代变化了,人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要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但是,历史价值的现代处境值得我们做更深的思考。2000年前汉王朝将胡人文化融合进中华文化,魏晋将佛教带进中华文化。这个案例给我们的现代启示是,中华文化是在自身与外界的挑战回应中前进的。或者更直接地说,中国人一方面遵守传统,一方面学习世界上好的东西,不断实现自身突破。因此,当代中国青年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对历史价值应该有更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要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深入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它文化,了解其优缺点。要实现文化安全,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宣扬、维护或抛弃旧传统,也不是不做判断不加选择地接受、追随或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在学习、接受、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实现自身的突破,也就是需要持一种扬弃的理性态度和历史观。

那么,当代许多青年对历史问题和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所表现出的认识,为什么是怀疑和抗拒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呢?他们所表现出的理念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也有所偏离,如对“敬”和“孝”,对“谐”与“乐”,与他人为尊等的偏离。产生这些偏离或者说价值观方面的嬗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除了教育者和长辈对青少年历史教育及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外,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历程中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青年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但是思想波动较大,矛盾性异常明显。”(16)同时,青少年在性格的成长和形成时期往往会表现出对家长和社会等方面一定的叛逆性,也会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抵制心理;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对新现象和新问题又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是轻信的态度;他们容易根据事物的表象和感觉认识进行各种判断;他们由于社会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往往在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各种冲突,也会对各种现象盲目跟从。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康顺利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二是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之处影响和阻碍了青少年去好好理解和接受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大转型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价值,这是需要我们辨别和舍弃的部分。但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糟粕类的东西通过电视、图书和网络等广泛传播和放大。同时,市场经济下利益最大化的游戏规则导致许多商家见利忘义,而且还使得整个社会呈现浮躁和焦虑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一方面被各种戏说的影视剧和改编的历史畅销书所吸引,另一方面对严肃的历史书籍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再感兴趣,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观持怀疑和抛弃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80、90后的年轻人如果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不了解和不喜欢,那么将可能产生价值观混乱和国家认同下降等诸多问题。三是外来文化的汹涌之势和极大的吸引力使得许多青少年一时缺乏辨识力,盲目地接受外来文化。当代青年是包括青年学上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青年,即1978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的历史性转折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及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正式确立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17)他们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中成长,一方面接受到各种各样、鱼龙混杂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历史和传统的记忆比较薄弱。许多青少年对外来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都没有深入的学习、认知和比较,因此缺乏辨识力和判断力,容易盲目接受和跟从外来文化。总之,在缺乏深入学习和理性判断的情况下,许多青年被外来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吸引就变的很正常。

三、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塑及其可能

文化安全是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国家安全内涵的拓展,它还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前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是文化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安全的灵魂;二是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三是文化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18)此外,文化安全还意味着一个国家在保持其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扩大本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维护支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保障。

一般认为,核心价值观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当代青年价值建设工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我们应当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决定着青年价值观体系的性质,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青年价值观体系的变革和发展。”(19)根据相关研究,青年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青年在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主要包含了下列四个层次的内容:国家至上、集体为先的政治观;诚信为本、和谐为根的道德观;勇于竞争、开拓创新的时代观;科学理性、勤于探索的实践观。(20)此外,还应该加上以史为鉴、扬弃传统的历史观。

毫无疑问,不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些都应该作为引导、教育、规范当代青年言行的基本标准。尤其是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安全的视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是重塑当代青年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得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为当代青年所积极主动地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说如何将这些内容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传播给当代青年,从而最终内化为青年自身的意识、理念和价值观。所以,在对文化安全重要意义强调和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内容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重塑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可能措施: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导向的针对性,从而为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指引明确的方向。正如前文所一直谈到的,青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当前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情况下,青年对于理想同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常常感到困惑,也对传统文化抱持怀疑和冷漠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价值观教育的艰巨,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价值观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使教育内容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既要充分认识价值观教育适应当代、指导未来、影响终身的重要意义,不放弃高标准和先进性,又要注意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提出为广大青年可接受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21)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和途径,才是适应青年人的个性需求和成长特点的,因而才会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安全实现的过程中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要对政治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在这方面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培养当代青年对时代潮流、趋势和现实中国国情的全面学习和了解。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青年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有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情况下,我们必须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努力。鉴于广大青年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参与的范围非常广泛,他们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是非常深的。这样我们就需要借助网络新技术条件和平台,要在网络上采用他们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知识、信息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和把握当代青年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趋势。

再次,要在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塑中高度重视中国历史及文化传统的教育,这是保障网络时代下的当代青年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产生认同意识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只有对当代青年进行全面、客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才能有效实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承,这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做法:要全面挖掘和开发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要充分了解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特点;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点;要充分了解世界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并针对未来发展需要建设具有包容性的自身文化。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坚持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充分开放,兼收并蓄,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样才能既不会迷失自我,又能获得新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得青年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所生活的共同体产生认同和支持。综上所述,在采取上述努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从嬗变到重塑的转变,就是可行的和可能的。

注释: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5.

②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44.

③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3.

④乔亮.全球化时代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J].新长征,2010(9).

⑤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⑥(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85-287、283-285.

⑦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和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04:402.

⑧⑨⑩(11)孔子.论语·述而第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66、134、125-126、64.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0-81.

(14)杜超.文化安全:我们面对的威胁何在[N].中国青年报,2007-6-3.

(15)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16)(20)于俊如,董翔.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现实背景、基本内容与培育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17)(19)刘琼.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4(5).

(18)袁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21)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标签:;  ;  ;  ;  ;  ;  ;  ;  ;  ;  

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青年核心价值观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