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考中归纳与类比思想方法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归纳论文,思想论文,数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合情推理中,归纳与类比思想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高考对这一思想方法的考查情有独钟,反映了命题者深刻领悟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能力要求的理解。同时这类考题既能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强弱。学生学习了归纳与类比并有所认识后,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就会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从学习的目的性、研究的方法、类型、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类比,产生迁移,正确地分辨出等差、等比数列的异同点,从而真正地理解等比数列。
1.平衡型归纳与类比
例2 5位同学围成一圈依序循环报数,规定:①第1位同学首次报出的数为1,第2位同学首次报出的数也为1,之后每位同学所报出的数都是前2位同学所报出的数之和;②若报出的数为3的倍数,则报该数的同学需拍手1次。已知甲同学第1个报数,当5位同学依序循环报到第100个数时,甲同学拍手的总次数为______。
(2009年福建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例3 给出下列等式,观察领会其特点,并填空:
9=4+5=2+3+4,
10=1+2+3+4,
13=6+7,
15=7+8=4+5+6=1+2+3+4+5,
则70=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福建厦门适应性考试试题改编)
分析 首先理解领会4个等式的含义,仔细观察、推敲、归纳,等式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一个正整数n分解为连续的若干个正整数的和,类比这4个等式,可以写出70的3种分解方法为:
70=16+17+18+19=12+13+14+15+16=
7+8+9+10+11+12+13。
1.2 对偶式归纳与类比
在高中数学中对偶表现形式较多,譬如指数与对数、导数与积分、等差与等比数列、不等式与方程等,因此对偶式的归纳与类比在高考及各类考试中也经常出现。
例4 观察表1已知的部分内容,填空:
2.递进型归纳与类比
递进型归纳与类比是指已知对象,归纳得出,或已知2个对象A,B所处的地位不平等,由A所具有的性质类比得出B所具有的性质。与平衡型归纳与类比相比较,递进型归纳与类比的结果具有一般的属性或从低级别的情形类比发展到高级别的情形。从辨证的角度讲,平衡型归纳与类比是量的变化,而递进型归纳与类比已是质的飞越。因此在高考中递进型归纳与类比考查更普遍,这类题在高考中属于中档题,得分情况一般。
2.1 特殊到一般的归纳
与此题相仿的是2009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5题。
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以能力立意的数学高考试题不断推出一些思路开阔、情境新颖脱俗的创新题型,将数学知识、方法和原理融于一体,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浙江省连续2年考查此类题型,既说明对课程新增内容考查力度不减,又体现命题者对合情推理——发现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的青睐。
2.2 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
例8 在平面几何中,有勾股定理:“设△ABC的2条边AB、AC互相垂直,则”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3个侧面ABC,ACD,ADB两两相互垂直,则______”。
(2003年全国数学高考文科试题)
分析 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平面问题类比到空间问题是一种递进型类比,要注意平面中的元素与空间中元素的一些常用对应关系,譬如平面中的边类比空间中的面、平面中的正方形类比空间中的正方体、平面中的三角形类比空间中的三棱锥、平面中的面积类比空间中的体积等等。由此类比本题的答案为:。
类比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更要注意类比思想方法的学习。求解类比推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类比物,建立类比项,同时要求对数学结论的运算、推理过程等进行类比分析,从解题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等高度寻求内在的类比关联性。
2.3 方法与策略的归纳与类比
(2008年江苏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改编)
分析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思考”,强调类比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实际意义,将变大量的记忆为联想型思维,变机械枯燥的数学为演绎快乐的数学,对帮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十分有益。本题体现了类比解题思想方法与策略,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获得成功感。
(1)类比已知的解题方法,在等式
3 综合型归纳与类比
在高考中常有一种新题型,它以高中教材知识为背景,定义一个新的概念、规定一种新的运算、引申一个新的命题,让考生利用已有知识为基础,经过对学过知识的归纳总结,通过类比,分析并解决新概念、新运算、新命题所形成的问题。这类考题难度大,思维品质要求高,得分较困难。
例11 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是等和数列,且,公和为5,那么的值为______,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为______。
(2004年北京市数学高考试题)
分析 本题以“等和数列”为载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课本中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及其获得这些知识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基础。考生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类比,研究等差数列性质的方法归纳与类比,对题中等和数列概念与性质也就容易理解与掌握了。由等和数列的定义得
数学中的合情推理多种多样,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2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合情推理,经常开展操作、实验、观察等数学活动,让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将归纳与类比引入数学新概念的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归纳与类比法用于定理、法则的教学,可加深对定理法则的理解和记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将归纳与类比用于寻找解题思路是一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类比方法去探索、获取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