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等级结构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等级结构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层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5)02-0037-04

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不认识它的结构。一说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人们自然会想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然而,这只是从“板块”形态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认识——三个组成部分就是三个板块。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这样的板块结构,还具有层次结构,它分为根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具体论断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即最高层次是根本方法。导师们在表述这个层次时所用的词语,除了“马克思主义方法”之外,还有“马克思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辩证方法”、“辩证法”、“具体历史方法”以及“准则”、“指南”等等。由于在他们看来,“方法就是新的观点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引者注)的灵魂”[1](P158),因而又称之为“灵魂”、“活的灵魂”、“精髓”(最本质的东西)、“实质”、“精神”、“基本精神”、“总体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人除了沿用上述提法之外,还给这个根本方法起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名字,叫作“实事求是”。尽管导师们对根本方法这个层次采用过多种不同的表述,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归结为“方法”还是一致认同的。这种一致认同,又与大家对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方法的如下著名论断的一致认同分不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406)

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许多方法,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基本原理都是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每个规律、每对范畴是方法,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每个原理也是方法,甚至马克思主义的每个科学论断也是方法。可是,方法与方法不同,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层次的方法,是被恩格斯称为“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的那个“辩证方法”[3](P122)。它不是许多方法,而是一个方法,是统摄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层次、所有内容、所有方法的方法,是从总体上体现所有方法的灵魂、精髓、实质、精神的方法。如果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那么,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精髓,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唯物辩证法本身的灵魂、精髓,所以它是“方法的灵魂”和“方法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以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低层次的方法相区别。对这个根本方法的本质规定、本质特征、基本原则,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作了全面、准确、精辟的概括:

辩证逻辑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这是第一。第二,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象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观察事物。……第三,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第四,辩论逻辑教导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已故的普列汉诺夫常常喜欢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样说[4](P453)。

这四个要点所揭示的四个本质规定、本质特征、基本原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补充,联结成一个内容全面、逻辑严密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正如列宁夫人克普鲁斯卡娅曾经指出的:“这几行字扼要地指出了研究各种现象时应当作为行动指南的全部本质的东西。”[5](P63)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虽然作为灵魂、精髓,渗透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渗透贯穿于每个基本原理和具体论断之中,但其本质规定、本质特征、基本原则是什么,此前却从来没有被正面明确、全面集中地阐述过。无论是人们熟悉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还是通常被称为辩证法的总特征的联系原则和发展原则,都不如这四个要点更为科学、全面、准确和精辟。“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提法过于笼统、简单,而联系原则和发展原则又不够全面。实践原则、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根本方法最根本的和标志性的特征,讲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根本方法的本质特征而不明确指出实践原则、实践观点,无论如何也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辩证逻辑的四要点代表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和灵魂的本质规定、本质特征、基本原则的最后的研究成果。可是,列宁对自己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并没有特别加以强调,并没有特别指明这四个要点就是“研究各种现象时应当作为行动指南的全部本质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的全部本质规定、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这也正是此四要点在唯物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长期以来未被人们广泛认识和理解的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层次即中间层次是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在表述这个层次时,所用的词语不多,通常就是用“基本原理”这个词,有时也用“观点”、“公式”等词。基本原理又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从类别上可分为侧重作为认识方法、认识规律的原理和侧重作为揭示事物本来面目、固有规律的原理。比如,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属于前者,唯物史观的原理属于后者。从层次上可分为适用于世界各个领域的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原理和分别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三个不同领域的原理。仅就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来说,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适用一切社会形态的原理,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等等;适用于某些社会形态——阶级社会、商品生产社会的原理,如关于阶级、国家、革命的原理、价值规律原理等等;仅适用于某一种社会形态的原理,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剩余价值原理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第三层次即最低层次是具体论断。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在表述这个层次时所用的词语较多,不够一致。他们除了常用“论断”、“论点”、“观点”、“结论”等词语外,有时还曾用容易与基本原理相混淆的词语“公式”、“原理”等来表述。不过用“公式”、“原理”来表述时,往往加以限制,如“个别公式”、“个别原理”、“××原理”等。具体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具体问题的观点、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具体国家或地区在具体历史时期的状况、特征、局势所作的判定,或者是依据这种判定所制定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和策略。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其内容是隐性的。与第一层次根本方法不同,第二层次基本原理和第三层次具体论断的内容都是显性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它们有正面明确的阐述。基本原理是成系列的,但数量也并不太多,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骨骼。具体论断是大量的,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血肉。第一层次适用的范围最广阔,稳定性也最强。第二层次依照每个基本原理的普遍性程度而具有不同程度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稳定性。第三层次具体论断的适用范围最狭窄,稳定性最差。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时,仅仅指的是第一层次根本方法和第二层次中那些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基本原理,而决不是指第三层次具体论断。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国家和地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阶级斗争形势等等的判定,以及由此而制定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和策略,都并非普遍真理,也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因为,这些具体论断的正确性、真理性,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后,这些具体论断也就丧失了其原有的真理性,成为过时的、失去生命力的论断。

从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与板块结构的关系即三个层次与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第一层次根本方法无疑属于哲学;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绝大多数属于哲学,只有少数属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层次具体论断绝大多数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少数属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所以,马克思主义第三层次具体论断与第三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有一种近乎重合的关系。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板块结构来说,“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6](P673);而从层次结构来说,则是以第三层次具体论断为其理论终结的。正是由于第三层次具体论断与科学社会主义这种近乎重合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说第三层次具体论断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时,也就意味着承认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论断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可是,应该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丝毫轻视、忽视的态度。这不仅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资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许多具体论断对于现在及以后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来说都是正确的、适用的,而且是因为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直接相连的层次及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接触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的理论,是“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7](P121)的理论,而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接触点。它不但从内容上直接具体地反映现实世界,而且从外部表现上直接具体地指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虽然具有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强的长处,可是也具有远离现实、远离实践的缺陷。它们仅仅限于对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提供指导,而且也只是粗略的、大方向上的指导,不能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不同,它贴近现实、贴近实践,能够对现实世界作更为细致、更为精确的描述,能够对实践——既包括认识世界的实践也包括改造世界的实践——进行更直接、更真切的指导。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层次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只有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接触点。

正因为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接触点,它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固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生长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外部表现即它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和相互作用,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可是从理论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就是它的第三层次、科学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不断扩展,研究不断深入,不断作出新的、越多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准确地符合社会现实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需要的具体论断,其中也不断否定和舍弃某些业已过时的、不再具有生命力的具体论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生命力在理论内容上就集中体现为其第三层次,主要是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具体论断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以及相应的吐故纳新上。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次根本方法和第二层次基本原理当然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也会发展。不过,它们的发展虽然也表现为新的基本原理的创立,但是主要是表现为对它们的固有内涵的进一步阐释,使之更加明确和易于理解、掌握,使之具有更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发展水平的新形式。而且,它们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以第三层次具体论断的发展为条件、前提和基础。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虽然也包括对根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发展,但主要是集中在对第三层次具体论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上。

马克思主义的板块结构,不但由于它本来就是一个显性结构,容易认识,而且由于列宁在其著名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科学而精辟的分析,再加上这篇文章及其观点的长期广泛的传播,因而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一方面由于它相对说来是一种隐性结构,远不如板块结构那样明显而容易认识,另一方面也由于它从来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集中而明确地剖析和阐述过,因而远未被人们广泛注意和认识。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板块结构作出过科学、精辟剖析的列宁,从来没有忽略及放弃从层次结构的角度剖析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他们固然没有特地用一篇文章专门集中地、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层次,然而却都在许多不同的文章、著作和场合,反复从不同层次阐述过马克思主义,这是确定无疑的。当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层次还缺乏认识时,往往对导师们的这类论述缺乏足够的注意。可是,当我们带着“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层次结构”的问题意识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就会注意这类论述,并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

既然马克思主义具有这样的层次结构,我们就应该依照这种层次结构,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层次之间固有的关系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特别要注意用马克思的灵魂、根本方法去统摄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不仅对每个具体论断,而且对每个基本原理,都要从它所蕴涵的灵魂、精髓、实质、精神上去理解和把握,从它们由以得出的根源、方法,从它们与客观现实的具体历史联系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把握。这是透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不二法门。

运用关于马克思主义层次结构的观点,有助于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能够高屋建瓴地解决许多理论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与生俱来的本质品格——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问题为例,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始终肯定和保持自身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狭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之间传承和相同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不变的一面;与时俱进则是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否定和超越自身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之间不同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所肯定、坚持、传承的与它所否定、改变、舍弃的是层次和性质上不同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所肯定、坚持、传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层次根本方法,第二层次基本原理以及第三层次中仍然符合社会实际状况、具有生命力的具体论断,而它否定、改变和舍弃的则仅仅是第三层次中已经不符合社会实际状况,因而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具体论断。如果借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或者提出违背根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什么“新论断”、“新思维”,那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了。如果在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下,仍然死抱着已经不符合社会实际状况的具体论断不放,那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原理,那就不是一脉相承,而是搞教条主义,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8](P545),是从另一个方向上背离马克思主义。所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的异中之同,是变化中的不变,是发展中的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中之异,是不变前提下的变化,是坚持基础上的发展。一脉相承不是僵化固守的教条主义式的坚持,而是发展式的坚持,即与时俱进式的坚持。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不发展就不能坚持;要一脉相承就必须与时俱进,不与时俱进就不能一脉相承。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生命的实现方式。

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像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板块结构一样——是人们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历程中不可绕过和省略的重要一步,深入阐释和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一个不可绕过、不可省略的必要环节。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偏重从板块结构的角度,而忽略从层次结构的角度去剖析、认识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所以今后应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的剖析、认识和宣传上予以更多的注意,下更多的工夫。

标签:;  ;  ;  ;  ;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等级结构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