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伟
上海柯衍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03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规模较大,施工技术复杂,这一特点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要分成各个部分进行,其中基础施工是关键环节。本文就结合施工经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处理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基础处理施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底层,对其进行细致的检查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技术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由此看来,合理应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是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特征
和一般建筑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更具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施工操作手段、施工环境和施工场地等。从基础处理角度来说,施工特征如下:①施工范围大,水利水电工程由水库大坝、水电站、进水建筑、泄水建筑等共同组成,工程建设范围更为广泛[1];②地形复杂,水利水电工程与农业、电力联系密切,为了取水方便等需求,需将工程设置于地形、水系复杂的位置,为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需要科学编制施工方案;③施工技术多种多样,水利工程建设内容繁杂,专业项目较多,需谨慎选择工艺。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2.1、堤坝施工技术
堤坝施工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注意。第一,要结合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选择恰当的材料。一般情况下需要选择具有防渗性能的土料,心墙则需要采用碎石。第二,做好基础防渗工作。在施工中,如果采用的是较深厚的砂砾石层进行筑坝的话,则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防渗工作,建设防渗墙。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冲击和反循环钻机钻主孔的造墙技术手段。施工中,要利用液压拔管机对接头的套管进行起拔施工,以确保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坝施工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好混凝土的搅拌、配合以及运输等施工环节,提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保证大坝的稳定性。第三,混凝土坝施工控制。混凝土坝施工中需要利用大体积混凝土,而大体积的混凝土在浇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表面温度快速降低的现象,而其内部的温度较高,这样就会因为内外温差而出现混凝土裂缝,因此施工中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好温度,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能够及时散出,降低内外温差。
2.2、基础防渗
2.2.1.灌浆技术
1)高压填充式灌浆法。通常灌浆前,需在结构顶层钻孔,相邻钻孔间的距离需控制在1.5~2.0m范围内。钻孔深度控制标准为钻入基础穿过砂层进入砾石层,灌浆压力需控制在127.40~166.60kPa左右。底部灌浆结束后,洞孔位置需使用黄泥浆进行密封处理。蚁穴、溶洞填充可采用30型钻机在蚁穴、溶洞周围布设孔洞,后置入泥浆即可。
2)卵砾石层的防渗帷幕灌浆技术。卵砾石层灌浆不能形成较为完整和稳定的钻孔,但是随着防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该方案应用逐渐减少,多作为灌浆补充勘探方法和防渗处理使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集中渗漏位置,可以使用少量的灌浆即可解决问题
3)土坝坝体劈裂灌浆技术。土坝灌浆多分为填充式灌浆和劈裂灌浆两种,后者的作用原理为在一定的灌浆压力下,浆液的置入会造成应力变化,如初始应力和抗拉强度,从而引发岩石或者是土体结构层的变化,地层中的孔隙范围扩大,形成新的裂隙,使低透水性地层中可灌和浆液扩散距离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防渗墙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钻进、固壁、混凝土浇筑是防渗墙施工关键环节。在施工中需连续开挖空槽,钻进时需对两端槽壁实施松散和层次化压实作业。通过泥浆固壁方法开展沟槽的相关作业,以提升槽壁的强度。在防渗墙施工中,需跟踪观测浇筑过程,依据工程现场和构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工艺,保证工艺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2.3、软土处理技术
1)可以使用换土法,使用灰土或砂土以及水泥土换填,使淤土层的地基厚度符合施工要求;
2)灌浆法,为了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利用建筑材料混合浆液具有固化的特性,将混合液灌入到建筑物的地基当中,使软土层固化达到施工的要求。
2.4、预应力管桩技术
水利水电施工预应力管桩技术与工程施工质量之间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首先要分析后张法预应力管桩以及先张法预应力管桩的不同功效,才能保证预应力管桩技术能够有效的运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采用射水法、振动法以及静压法等沉降方法。在预应力管桩施工完成之后,还需要对管桩的整体质量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整个工程需要的基础条件。
2.5、换填施工技术
换填施工技术是对软土地基施工中较长应用的技术手段,即将不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的软土进行替换,以强化基础,满足基础施工要求。在换填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要利用大型的设备进行开挖,必须保证将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软土全部挖出,且要依照工程质量要求,确定换填的基础土,之后做好夯实工作,增加强度。从当前的施工实际来看,应用较多的换填土主要有鹅卵石、粗砂等强度大且稳定性高的基础材料,为了确保换填基础的稳定性,施工的时候需要进行分层填筑。分层填筑时,第一层通常选择矿渣或者是碎石作为垫层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能够保证基础的强度,又能够提基础透水性。第二层通常选择灰土作为填充材料,灰土能够达到稳定桩体的作用,且可以平衡桩体与桩间土的荷载,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稳定性。最后一层则可以选择砂垫层,因为其能够将基础当中的水分和气体充分排除,且家督基础固结,提升基础的承载能力。在水利工程项目基础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科学选择换填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基础的稳定性,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基础施工中还会遇到液化地基,在对其处理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换填的方式,即需要先将可能液化的土层清除干净,之后将具有良好防渗性能且高强度的材料填入其中,并通过分层振捣的方式进行夯实。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混凝土将周边的围墙封闭起来,防止向周边流动。最后需要穿过可液化的土层设置砂井和砂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选用十分重要,需依据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考量,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对工程基础处理要求、原始基础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本文所述案例为例,采用强夯法前,需对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试验,确定最终施工参数,后总结施工效果。实践表明适宜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加强工程地基强度、提升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超.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J].四川建材,2018,44(03):119-120.
[2] 吴国兴.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农家参谋,2018(05):204.
[3] 贺文磊.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5):165.
[4] 秦泰,隋占贤.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18(04):154-155.
[5] 魏崧.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2):46-47.
论文作者:安万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基础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混凝土论文; 技术论文; 地基论文; 预应力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