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本人根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尝试,共大家斟酌。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强要将3.2kg的花生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5kg,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3.2kg里有几个0.5kg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4,我问学生:“按‘四舍五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2kg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后继学习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只是按照发生一发展一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 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设计有价值的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我经常根据班里的具体情况及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论文作者:王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零件论文; 脉络论文; 加工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