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视角、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新的视角、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新视角新解读新实践新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本质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视角

1、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在事物的发展和规律的不断展开中形成、体现出来的,既没有存在于事物之前的本质(本质先于存在),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一个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事物规律的不断展开而逐步形成和展开的过程。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展开和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化和成熟的。

2、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不同,社会事物的本质是以社会事物自身规律(合规律性)和人类价值追求(合目的性)为基础的实践力量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事物本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动力,人类的价值取向及追求是社会事物本质形成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实践则是社会本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

3、事物规律的展开,既有趋势性、结果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动态性的要求,人类对价值的追求,既有趋势性、终极性的目标,也有阶段性、动态性的目标,人类实践既有长期性、目标性的趋势,也有受规律制约、条件限制等而必然存在的阶段性、动态性特征和要求。人类永远不要企图把规律的结果性要求,价值的终极性目标,实践的目标性趋势放在社会事物发展的一些阶段上去实现,也不能在实现规律的阶段性要求、价值的阶段性目标和实践的阶段性特征的过程中而忘记,甚至放弃规律的结果性要求、价值的终极性目标和实践的目标性趋势。

4、事物规律的展开和体现是一个由无数相对的阶段组成的连续过程,人类对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是一个由无数个相对的阶段性价值目标追求所组成的连续过程,实践也是一个在规律和价值的双重制约下由无数个阶段性特征组成的连续过程。三个过程只有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社会事物的本质才能在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基础上自然的形成,有效的丰富,积极的成熟。

5、人类对社会价值的目标追求,既要尊重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展开和体现程度,又要遵循人类文明积累进化演进的固有逻辑,同时还要符合人类实践本身的存在和发展特征。超越规律的阶段性要求,超越人类价值文明的积累演进的动态性特征,把人类自身的终极性价值目标强加于现实,并企图通过实践去实现,必将严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文明积累进化的逻辑,造成事物发展的停滞或倒退,造成人类价值文明积累进化的断裂或破坏。

6、社会事物的发展一般是在事物规律的实然、必然性驱动下实现的,人类的价值目标及价值追求虽然以事物发展规律的实然性、必然性为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应然性为根据。由于应然性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和价值观,所以社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实然性、必然性不一定与应然性相一致,甚至可能出现相背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主体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思,反思事物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和阶段性的表现是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规律制约而必然具备和出现的,是不是与人类主体实践的不成熟性、片面性有内在联系,是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短暂的过度性的现象;再一就是对人的文明程度和价值目标进行反思,反思主体所认可的文明和价值是不是人类文明积累进化链条中的必须环节,是不是建立在前一文明特征和价值目标上并有所进化和完善,是不是人类终极价值目标在当前阶段的必须或必然体现。

7、在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阶段性表现与主体当时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不一致时,如果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动态性表现是事物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体现,而且有利于事物发展下一步有效展开,人类主体就应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来调整或改变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从终极价值在当前阶段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角度来看问题,决不能以主体既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求、责备现实事物,更不能以主体的价值观为标准,用实践的力量去改变、改造现实事物。如果事物当前阶段的特征和表现,是由于主体实践的不成熟性、片面性甚至错误所造成的,那就应当立即调整和改变主体实践的目的、方式,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如果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在一定阶段上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具体体现和过渡性方式,每一种特征和方式都不影响规律总体要求,社会主体就应在合目的性的前提下通过实践的力量选择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发展方式。当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不能促使主体价值目标的实现,甚至背道而驰,而主体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又符合人类文明的进步规律,主体对其价值目标和取向又非常认同,社会主体就应本着科学态度,通过实践的力量调控和规范事物发展的方式、轨迹,使其有利于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的实现。

8、当主体通过自身实践力量调控、规范事物发展趋势时,其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一定要符合事物规律在发展过程中的展开程度,不能影响和阻止事物发展规律积极作用的有效体现,准确把握调控、规范的力度和时机。过早或过分的介入、干预事物发展趋势,既会影响事物发展趋势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将使主体的价值目标最终不能实现。

新的解读

9、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协调统一中不断形成及展开的过程,其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起着基础性作用,特别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通过市场激发要素活力和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就没有不断壮大和增强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巨大作用就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就不能建设出越来越高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的其他文明也就难以形成和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本质除了必须以社会规律为形成的基础性力量外,合目的性,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和作为凝聚力核心的共产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合目的性力量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合目的性的实质是社会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为谁服务,社会的精神文化是否科学文明,是否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实践能真正作到上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能够有效地形成和展开,人民群众就能够在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形成中不断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0、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形成过程中规律性力量的根本要求,也是合规律性的基本体现,是社会主义的过程性的本质要求。这种要求既是根本性的,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形成的基础;这种要求又是过程性的,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形成过程中目的性力量的根本要求,也是合目的性的基本体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性、结果性的本质要求。这种要求是关键性的,没有它,社会主义本质就缺少灵魂;这种要求是导向性的,是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结果性的,是实践活动实现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形成过程中阶段性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本质要求。这种要求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生产力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有效的展开和体现出来后,人们才能在终极性本质要求指导下,即合目的性力量驱使下,通过社会实践的力量使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自觉的实现统一,并积极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性本质要求。它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比较高级、比较发达的阶段才能出现、才能实现的特征和要求。违反这种阶段性的本质要求,不顾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企图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其他阶段,甚至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去实现,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新的实践

11、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中华历史上少有的停滞、曲折和屈辱,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缺乏规律的力量推动,又缺乏目的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动力窒息了,社会的活力没有了;人们的价值、目的及理想模糊了,非理性化了。二十世纪上半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觉醒了,中国人民觉醒了,为了使社会的发展具有合规律性,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凝聚下,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空前的觉醒,终于形成符合历史和现实的目的追求、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日益统一和凝聚起来。最后,通过亿万群众的二十八年艰苦实践,终于在历史进入二十实际中期时,使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实现了有效的统一,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目的及愿望得到了实现。中国社会在经历了近代相当长时间的低谷徘徊和民族屈辱后,终于步入上升通道,漫长的黑夜后终于迎来了灿烂的曙光。

12、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后期,几乎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初始阶段的不成熟性,并伴随着停滞、曲折甚至某些方面的倒退。究其原因,是社会主体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是把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性本质要求和阶段性本质要求当成社会主义社会一建立就应体现和作到的本质要求,二是把一些并不体现文明进步的价值(如平均主义,社会的整齐划一等)当成文明的价值去追求。这时的人们过分强调和重视目的性力量,总想用目的性力量取代规律性力量,并企图通过强大的社会实践力量去实现上述目标和价值。由于目的的超前,价值的扭曲,实践的片面,使社会发展严重违背了规律的客观要求,甚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次要、不要的地位,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当成异物加以批判和排斥。结果得到了规律的惩罚,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人们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民族精神出现了危机。社会主义进程在中国遇到了或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13、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实践,并进行着深刻的思想启蒙和精神反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难得的科学理性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把研究规律,尊重规律作为党和人民一切实践的基础;深入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重塑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扭曲了的价值观念拨乱反正,把最终理想、共同理想和当前目标既区分开来,又联系在一起。“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让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至理名言,一方面揭示和体现了规律性的要求,一方面揭示和体现了科学的目的性要求,并努力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在亿万群众活生生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活动符合了规律的要求,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社会活力被空前地激发出来;由于实践活动符合了目的的要求,人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民族精神被空前地凝聚起来。在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力量双重推动下,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过程驶入了正确、持续和加速的轨道,并终于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巨大挫折并步入低谷,发达资本主义正在期望社会主义从此在地球上消失的二十世纪末,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了青春,并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收入和财产占有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心态变的不安和浮躁。我们认为,目前存在的人们收入和财产占有差距扩大,既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一面,也有违反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一面。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创造财富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和源泉竟相迸发,充分涌流,我们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实践原则,实施了由东至西,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战略,因此使人们和地区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这是符合规律和目的的要求的,也是与社会主义本质形成过程相协调、相一致的,而且从长期看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如果由于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验不足和实践初期的不成熟性,为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提供了机会和土壤,那么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就不充分,存在着较严重的机会不均等。但由于是实践的不成熟性使然,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有影响,但是过渡性的,暂时的。如果是由既不符合政策又违反法法律的原因和途径造成了人们收入的差距扩大(如偷税漏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走私贩私,赌博抢劫等),那就既不符合规律的要求,又不符合目的的要求。因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原因造成人们收入差距扩大,那还将长期存在;因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依据不不足,有一定合理性,会随着实践的成熟很快消失,今后必须加以避免;如果是因既不合规律性又不合目的性,而且还违法法律的原因造成的,必须加以消灭,过去的要消除,今后决不能允许再产生。因为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过程背道而驰,并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存在的根据和丧失生命力。

新的发展

15、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又一次迎来了千年之交,总结二十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及教训,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加速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和展开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惠及十几亿中国人,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人民面前的既具有重大历史性又具有迫切现实性的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的新特点、新变化,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创立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规律高度自觉和尊重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形成的基本根据。“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化认识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价值目标和目的追求作出深化并科学认识的体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社会发展规律和主体价值目标追求完整统一起来进行深化而具有系统性科学认识的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合目的性(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目的追求、价值目标)的完整有机统一。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形成的科学思想,是群众成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精神武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树立的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共同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于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过程中。

标签:;  ;  ;  ;  ;  ;  ;  ;  

新的视角、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