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下钦州货运枢纽建设研究①
广西大学 李欣欣 宋威 霍正北 张协奎
摘 要: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深化国内外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随着钦州迈向深推进、促格局、见成效的新阶段,货运通道硬件缺口、交通体系合力欠缺、临港产业支撑不足问题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从强化交通硬件基础、海陆空协同并进、发挥产业引擎作用角度,探讨加快钦州货运枢纽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国际贸易通道 钦州 货运 通道建设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框架下,广西凭借后方广阔陆域、前方天然外湾海域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区辐射扇面的中心,具有依托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紧邻粤港澳的区位地理优势,是我国主要出海通道中陆路运输距离最短的出海口,通过海陆运输方式,催化并加深了西部地区乃至域外国家的往来联动及开放发展。
ER和PR:≥5%肿瘤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记为阳性病例;HER-2:≥10%肿瘤细胞膜呈现完整强着色,记为阳性病例;CK5/6 和GCDFP-15:≥25%肿瘤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记为阳性病例;S-100:≥25%肿瘤细胞核或浆出现棕黄色颗粒,记为阳性病例;P53:≥75%肿瘤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记为阳性病例。Ki-67:肿瘤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记为阳性细胞,连续计数50个高倍视野中阳性细胞的比例,取平均值。AB-PAS染色肿瘤细胞浆内出现湖蓝色或紫色为阳性着色。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西发展“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1]。沿海通道建设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因此,如何统筹钦州海陆联动格局、盘活临港产业成为广西在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发展目标和首要任务。
1 钦州在新通道建设中的枢纽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深入推进,北部湾中心城市——钦州得益于既有发展基础及全方位拓展升级的后发优势,在通道建设中的重要门户地位及辐射效应愈加显现。
1.1 政策支撑奠定坚实保障
国务院和自治区层面赋予钦州的政策优势逐步释放,2018年,钦州共有13个项目列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上级资金补助2.08亿元,总投资152亿元,占全区该类项目投资总额的48%[2],钦州保税港、中马钦州产业园、内外贸航线、口岸进出口货物税收、西部唯一整车进口口岸等试点项目接连获批,多重政策结合施用为加强钦州通道功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钦州目前没有机场,航空货运毫无优势,削弱了航空运输即达性与便捷度,与区内临近且可承揽货运业务的南宁吴圩、北海福成机场分别相距133公里和109公里,两大机场均主要利用现有航班空余腹舱开展中转业务,货运专设班机航线极少,2018年机场货运吞吐量分别共计11.34万吨和0.64万吨。虽钦州有多家航空货运代理公司,但两大邻近机场整体运量明显不足,运输效率低下,钦州航空货运利用度最低。
1.2 湾区海陆综合条件优越
钦州是北部湾城市群货运通道的中枢,拥有钦州港东、西2条进港航道,南防、钦北、黎钦3条铁路货运干线,1条钦港直通线,邕北、钦防2条铁路客运专线,南北、贵合、钦防、六钦、钦崇5条高速公路。近年来,“渝桂新”“陇桂新”“蓉欧+”“泸钦”“川桂港(马)”、钦州—波兰马拉舍维等班列,及“钦州港—香港”“钦州港—新加坡”天天班常态化运营更是丰富了区内外陆海货运渠道。当前,钦州陆运已基本实现西南、中南节点城市直抵,海运已基本实现海南、广东、港澳等国内港口乃至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国家主要港口全覆盖。
1.3 通关审批改革初显成效
产业发展是货物枢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钦州农业占比较高,石化、火力发电、冶金、建材等工业处在粗放型、低层次结构阶段,产品制造业主要以初加工、低技术的始端产业为主,重点特色产业拉动力不足,产业链较短,聚集效应无法凸显,整体普遍存在小、杂、散的现况,本地产业与临港区位优势未能相辅相成,难以形成通道货源或发展创新制造及深加工的内生动力,自有产业无法借助通道枢纽“走出去”,货运枢纽也仅停留在运输、装卸、搬运等传统环节。
2 钦州在新通道建设中的制约瓶颈
配电箱的安装施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以及设备的正常使用存在直接的影响。首先,安装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了解配电箱的基本信息,要掌握其综合性能、高度与宽度尺寸等方面,确保其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工作人员应该检查其支撑性能,可以在箱体内部设置一定的物品来进行检测,同时还应该避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变形问题存在。配电箱施工结束后,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标准要求来进行全面的检测与调整,此时需要利用相应的仪器来进行检测,在全部达到了要求之后才能进行运行和使用,从而可以防止在施工中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4]。
2.1 航空货运效能低下,多式联运缺口掣肘突出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县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000个,发展“黄水人家”1000户;农业实现“成百上千”目标(即建成10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和1000万只/头养殖基地);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了全覆盖。
钦州海铁联运工作起步较晚,铁运、海运分属不同行业,在运输体系中彼此独立,不仅管理机制联结度低,基础设施实际衔接度也不足。当前,港东站片区仅石化产业园布设有钦港支线、鹰岭专用线、勒沟岭专用线对接港口装卸码头,港东站至三墩东作业区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仍处建设阶段,三墩西作业区尚未规划铁路专线,即使进港铁路交付使用,还须解决由于各种运输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通用性差、换装和装卸成本增加等问题,联运短板与货运增量矛盾将长期存在。
2.2 海铁统筹合力亟待完善,影响既有通道发挥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对统计知识点难易程度进行调查,按照容易、一般、较难及很难4个等级,分别赋予分值1、2、3、4。按专业进行分析,计算不同专业学生对各项内容评分的平均分(见表1)。由表1可知,所有专业学生对统计学教学内容评分最高的为t分布、t检验、u检验(z检验),平均分为2.93分;其次为方差分析,平均分为2.64分。
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框架下,钦州依托区位优势,大批量聚集西南、西北等腹地货源,并远输东盟等域外各国。随着通道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双多边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当前通道效能不足、临港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愈加突出。
2.3 产业链竞争力薄弱,通道经济支撑作用不足
港口口岸通关环境的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删繁就简”进一步推动了钦州港货运发展及吞吐量激增。钦州保税港区认真落实申报项目整合精简、报关报检多报合一、互联网+海关预录入、单一窗口等各项革新制度,与区内各联检部门、国内检验检疫机构开展互认合作,工作量减幅约50%,预期通关效率提升20~30%,边检管理模式创新优化,服务效能切实提高。
3 钦州在新通道建设中的发展建议
根据海陆空货运吞吐量占比,铁路、港口基础设施新改扩需求最大,钦州应不断完善国际、省际、区内铁路、高速公路运输通道的内联外接,打造区域内横纵交错的陆上交通枢纽体系,贯通钦港东站至作业码头之间的联络铁路支线,达到货物集装箱直抵码头、中转换装一体化目标。
3.1 强化交通硬件基础,实现衔接贯通布网
当前,钦州已成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货运枢纽链上的关键一环,为将通道建设机遇有效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契机和动力,基于上述现状及制约瓶颈分析,现主要围绕以下三方层面探寻突破掣肘的可行路径。
另外,需大力推动港口航道、深吨级码头、泊位后方堆场等作业区建设,构建货物大仓储,货运快进港、速离港的大进大出体系[3],巩固后方基础并不断强化前方班运航线的密度及通达度,凸显钦州港独特区位优势,扩大辐射范围及能力。为确保货、载供需平衡,还应根据货物运输量、海陆载体吞吐量预留基础设施发展空间,交通硬件“所建即所用”,使通道建设成果作利用率最大化。
3.2 海陆空协同并用,优化立体交通体系
铁路、公路和航空作为重要的运输载体,竞争优势各异,协同并用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综合运输效益。钦州应充分利用海岸资源禀赋,以铁路、公路、航空为辅助载体,打造港口货运集散地,提升核心枢纽竞争力。在通用机场尚处布局规划的阶段下,完善钦州货运航空代理业务,以异地检疫互认机制为前提,在钦州统一完成货物报关报检等认证手续,再通过陆路直接运抵南宁或北海机场完成中转程序,实现钦州由传统运输中转点逐步转变成综合物流服务链中的重要一环。
另外,可通过引资合作、委 托代理等模式与民营物流企业寻求联合发展,借鉴社会物流企业在联运业务中的成本优势及配送效率,针对钦州制定形式多样、配合紧密、相互补足、长短途有机结合的货运路线。
对输水管线走向和布置位置要反复踏勘,选择地形起伏小、地质条件较好、穿越各种地物和设施较少,路径较短的线路作为最佳设计方案。要摸清地面和地下设施情况,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掌握已作出的规划情况,协商作出管道布置意见,避免盲目规划布线,造成实施困难。
3.3 打造产业聚集高地,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钦州拥有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园区平台[4],根据当前其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及特色产业状况、国家及区级政策导向、优惠扶持形势,钦州应将产业建设重点投放在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质量工业产业,以及坭兴陶、燕窝、海产品等地方特色产业上,与域外国家、域内区省探寻重点产能合作契机,以重点产业进驻园区为引领,对其他相关上下游产业产生拉动效应,凭借特色产业实现国际、省际优势产能互补,盘活产业、补齐链条,进一步带动钦,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灵山县工业区等区级重点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以产业集群突出园区核心,弱化竞争烈度,避免各自为政,加强互补效能。
另外,钦州应充分利用临近粤港澳、泛珠江三角洲、东盟经济圈等市场优势,以及全国独有的“油、煤、气”三头并进石化产业体系[5],除大力发展自有产业外,还需与区外发达地区同类产业合作对接,通过政—政沟通、政—商优惠、商—商洽谈等形式主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将有实力、强生产、缺平台、有意愿的相关产业引入钦州各类园区平台,充分协调政府—企业、企业—企业、企业—科研机构间的关系,借助科研机构加快企业创新脚步,利用企业平台为教育人才拓宽学以致用的渠道[6]。
参考文献
[1]中国习观.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指明广西未来发展方向[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xijinping/2018-12/21/content_74300289.htm.
[2]黄舜,梁家鸿,苏晖,黄河林.钦州:陆海“相约”大通道枢纽连接新市场[EB/OL].https://www.sohu.com/a/233849989_732289.
[3]邓辉.建立钦州与中新南向通道 沿线城市物流协作机制的问题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9(1).
[4]钦州市社科联、钦州市政协研究室联合调研组.大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枢纽城市建设——广西钦州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探析[J].大陆桥视野,2018(9).
[5]中国钦州港管委办公室宣传科.钦州港区:港口与产业“齐飞”[EB/OL].http://www.sohu.com/a/257602362_732289.
[6]李立民,曾秋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1).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10(b)-078-02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20.078
①基金项目: 广西科协课题——广西推动南向通道建设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桂科协〔2018〕ZA-03)。
作者简介: 李欣欣(1995-),女,广西南宁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宋威(1995-),女,广西南宁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霍正北(1994-),男,广西来宾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张协奎(1963-),男,湖南桃江人,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