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是一门架空的学科,它同生活、社会的联系最为广泛。“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都说明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架起“课堂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桥梁,应该将语文教学升华为生活教学,从听、说、读、写各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二、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1.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以及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诵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2.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3.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
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就要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
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了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四、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语文课?有人认为语文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语文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了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论文作者:于兴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语言论文; 互动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