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党的先进性建设论文,贡献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4—0020—05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全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道路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征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胡锦涛指出:“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
一、先进的理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灵魂
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决定因素,是我们党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每一个党员,“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1](P173)。当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受严重曲折的时候,他满怀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P382) 邓小平一贯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尤其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更是强调要重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防止一些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他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一个具有全局意义、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卓越贡献。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热情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他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命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激励全党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邓小平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着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获得勃勃生机。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谆谆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2](P146)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以创新的精神,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想,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2](P137)。 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历来坚持在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中把握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2](P190) 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先进性必须体现在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上,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体现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的思想武器。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P137) 邓小平在“三落三起”、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无论蒙受多大的冤屈,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他动情地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2](P54) 他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出来工作时,毅然决然地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是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峻形势面前坚定地说:我相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现在好像社会主义被严重削弱了,但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失败了,没用了,哪有这回事。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自觉地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邓小平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那一套腐朽的东西也会钻进来。“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2](P156), 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外来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P367)。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才能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到明辨是非,甄别美丑,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才能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和浩然正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永葆党的先进性。
三、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保证党取得执政资格和执政地位的根基。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P368)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将一事无成;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党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决不可运用手中权力为所欲为,滥用手中权力做种种违法乱纪的坏事,是一种很恶劣的反人民的作风。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他告诫全党:“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1](P368) 邓小平提出的群众标准同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判断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给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
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干部以身示范。党的先进性一方面体现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党员干部队伍的言行和作为。邓小平正是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强调和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干部问题的。他强调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P177)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影响也很大。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的榜样、艰苦奋斗的榜样、密切联系群众的榜样、维护党的团结的榜样。党的领导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政治,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按照“四化”方针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保持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活力的战略措施。邓小平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他指出:“我们今后配备领导班子的时候,要选用什么人呢?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1](P75) 他高瞻远瞩地提出, 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把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放进领导班子,这是保持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活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直到晚年,他还念念不忘这个问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2](P380)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更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落后思想,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空气,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倡导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他认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及任期制度、离退休制度,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和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证。
五、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3](P253),基层党组织要“管好所有的党员,做好群众工作,使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组织真正成为各个企业事业的骨干,真正成为教育和监督所有党员的组织,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执行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1](P340) 在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必须遵循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我们党的千秋大业牢牢扎根于坚如磐石的基础之上。
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最终体现。邓小平一贯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第一,执政党必须为争取更高的党员条件而斗争。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对于我们党和党员的要求是更高而不是更低了。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斗争是党面临的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第二,解决党员合格的问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期任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尖锐地提出:“合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1](P269) 几千万党员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第三,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于对权利和义务的自觉履行中。“我们党不但不需要,而且不允许有任何在遵守党员义务方面与众不同的老爷。”[3](P243) 第四,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措施。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必须切实解决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使他们在思想上也具备着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条件;坚持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坚持依法管党、依党章管党,“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1](P147),每一个党员都要“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不例外。”[3](P243) 第五,加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所有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执政党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严肃指出:腐败这股风来得很猛,有相当多的干部倒下去了。“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1](P403) 他说,“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2](P144) “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 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2](P313)
防治腐败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期任务。腐败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损害党的先进性。他指出,反腐败,打击经济犯罪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至少是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那一天;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政策就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干多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1992年,他再次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2](P379)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就会使我们的政策更明朗,更得民心,我们前进的步伐更扎实、更稳健、更快。
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抓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他提出,党风和腐败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法律,都要给予严厉惩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始终从党的生死存亡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维护党的纯洁性,体现党的先进性。
七、制度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鲜明特征。他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P333) 必须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法律,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完善的制度,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对于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保证党和国家始终不改变颜色,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证明,制度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邓小平深刻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要保持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永远不能丢。
发扬党内民主,活跃党内生活,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和源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就明确地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P168) 他主张要健全和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实行“三不主义”,鼓励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在党委内部,要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决反对那种以集体领导的外表掩盖个人专断的实质的做法。他强调,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避免犯大的错误的需要,也是关系党“有没有资格领导”的大问题。
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的团结,党才有资格当先锋队。“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只有恢复到这种状态,党才能有战斗力”[1](P268)。“四个服从”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形成不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1](P271) “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因为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唯其如此,党才能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统一整体,才能担当其先锋队的使命。
收稿日期:200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