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技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学技术与中国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技术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指出,“要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为中心,为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展开的科学技术活动。本文主要从依靠科技进步角度,针对“九五”期间的社会发展工作做一可持续发展的透视和展望。

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的内涵及沿革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对于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尤为重要。发展的概念和内容属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人类最初对发展的理解是在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认为发展只是物质财富的积累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新独立的贫穷国家急于摆脱落后的状况,工业化国家也因物质匮乏,而都注重加速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学专家断言,只要做大经济馅饼,就可解决经济和贫穷落后问题。到本世纪7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文化、教育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应看作为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统一。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逐步将发展看作为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类自身)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社会发展看作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直到人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

198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上通过决议,委托挪威前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与环境规划署合作编制环境前景文件。经过几年调查研究,该委员会于1987年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份报告还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发展。表现在:①生态的持续性;②经济的持续性;③社会的持续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当代不同国家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共识。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内涵十分丰富。由于所侧重的角度不同,近年来经各国学者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下一百种。比较多的人倾向采用《我们的共同未来》所下的定义。鉴于对这个定义中提到的概念需求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以世界银行副行长萨拉杰丁领导的一批专家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应理解为留给后代尽可能多的机会。并进一步分析,按经济学家的观点看来,机会就是提供足够多的人均资本,包括人类的劳动成果(金融、财富)、自然资本(耕地、水等环境经济有关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体制和文化基础)。可持续发展追求公平性,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当代人际间的公平,即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给予机会以满足其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然而,在当今世界上,占全球人口25%的发达国家,以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消耗的能源、资源占全球的80%,国民收入占全球的85%;占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却只享有很少资源,特别是尚有10亿口处于贫困饥饿状态。这种贫富悬殊的状况如不能得到解决,就谈不上什么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发达国家有责任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应把消除贫困作为共同优先的问题加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为自身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要给子孙后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能力的权利,使后代人生活得更好,而绝不能“吃祖宗饭,绝子孙路”。

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通过清洁生产工艺,建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型的生产方式,在较少的投入条件下,物尽其用,物质再生循环,将污染消除到最小程度,生产出最多的产品,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倡新的文明,建立相应的生活消费方式,提高人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发展的范畴

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所说的社会发展,其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社会保障,减少贫困,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卫生保健事业,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娱乐,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社会参与和社区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罪,防灾减灾,以及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保护等。促进社会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实施连贯的社会发展方针、政策和计划,在人民大众的积极、广泛参与下,得以实现。

社会发展工作既涉及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中国发展现状,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着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领域包括:人口、医药卫生与健康,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防御,居住与城乡建设,资源循环再生与废弃物资源化,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金融、商业流通、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以及文化、体育、旅游及文物保护等有关综合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不仅是广义的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应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

(三)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充分遵循和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小平同志从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第一步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的目标都落实到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国民经济计划从“六五”起更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从80年代初,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重要课题就开始纳入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社会发科技工作也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工作。80年代初,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就成为两大基本国策。1992年7月,联合国环发大会刚刚结束不久,按照国务院环委会的要求,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即组织国务院有关部委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结合的角度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1994年7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参加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圆桌会议的部分代表时指出,中国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于1994年7月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各地方都要认真组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主要思路和内容应在“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中得到体现。

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在会上郑重推出中国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在“九五”期间,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1)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点安排创新药物开发、人口控制与健康、住宅建设和减灾防灾等方面的科技工作。(2)围绕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重点开发水资源和水处理、烟气脱硫、资源循环与再生综合利用等技术。(3)重点安排矿产勘查、海洋资源和西部开发等方面科技工作。(4)加强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基础性工作。

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发展领域的主要成就

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社会发展领域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1993年和1970年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11.45‰,出生率从33.43‰下降到18.09‰。平均预期寿命从70年代中期的65岁增加到目前的70岁。从199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均寿命和受教育程度三项人文发展指数考查,中国居世界第111位,高于人均GNP在世界上的排位(第123位),这说明中国政府在人民生活方面比较有效地使用了资金,保证和不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技术领域主要有医药卫生与计划生育、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防御、再生资源、城乡建设、地质矿产、海洋、安全生产、社会公共安全等。“八五”期间,共安排了27个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了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组建了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给水排水、医疗保健器具、住宅与居住环境、现代地质勘查、中药制药、中成药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水平,形成规模生产,变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筹建了江苏宜兴市“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对有关政策、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政策和法规,为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配套技术支撑。

积极开展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改变过去那种城市只注重“速度型”的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注重发挥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管理的整体功能,逐步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性,使社会发展实验区的工作在推动全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起到健康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截止1995年底,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已达22个,省级实验区40余个,遍及22个省市,形成了国家与省级两个层次共同推进的格局。实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还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社会发展问题认识不够。

在经济快速推动下,对发展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应引起足够的认识,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特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有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大量失业、贫富差距悬殊以及城市病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后不得不回过头来解决,并为此付出了数倍的沉重代价。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和汲取他们的教训,尽量少走弯路。

2.我国的许多社会发展问题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社会发展问题成为国际上外交斗争中新的焦点。环境与外交,环境与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所重视的问题,影响着各国的交往与关系。中国的人口、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已加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我国以全球合作伙伴精神,将认真履行已签署的国际公约。我们为此所进行的有关履约问题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珍稀濒危动物的药用替代品开发等,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很不深入,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社会发展相关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

我国环保、医药、住宅等社会发展相关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测算,目前全世界环保产业的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成为与信息、制药等新兴的产业,现每年以5.5%的速度增长,预计五年内世界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我国作为一个环境大国,1995年环保产业年产值才达到310亿人民币;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低。1993年世界医药市场销售额接近2000亿美元,而我国仅640亿人民币,只相当英国葛兰素制药公司一家同期的销售额。包括社会服务(如金融、银行)等在内的我国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而发达国家平均为6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0%,一些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35%左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NP的比值,一般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亟待加强。

4.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紧张。1995年2月中国大陆人口已达12亿,现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左右。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的增长势头,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据悉,现每年新增国家财政收入的1/4被新增人口所消耗。

人口与资源矛盾日趋加剧。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可耕地却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如今人均占地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即使与人口较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本世纪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13亿,如按小康标准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需粮食5200亿公斤,在保证耕地1.17亿公顷的条件下,根据目前粮食生产现状,尚需依靠科技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满足需求。预计到2030—204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的峰值,更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森林覆盖率低。1993年达到13·9%,但与世界23%的水平相比仍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森林采伐速度过快,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成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草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中国这些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环境状况虽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上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整治和预防。30%的国土受到酸雨威胁。全国570个城市中很少符合WHO大气质量标准。80%的城市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量废渣堆积在城市郊区或排入江河湖海,成为重要的污染源。由于乡镇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问题变得异常突出且难以集中治理。

解决好中国的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是涉及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做好2030—2040年前后发展的透视和预测,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对策,保证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九五”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社会发展计划的总原则

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研究制定了并正在组织实施“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的长期规划,加强和推动社会发展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发展计划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把重点放在中长期计划上。在具体安排有关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时,要将各项社会事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系统,从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要特别重视控制人口、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环节的工作。要善于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相关因素的联系和权重,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按照社会事业的不同类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实行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要加快和深化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要改变过去由政府一家独揽的做法,依靠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管理与支持。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有些社会发展工作,如环保、制药、废弃物资源化和综合利用等,都应充分发展市场化产业的方式加以推动。社会公益性事业,也应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加快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户籍管理以及其它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要继续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改革,使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以及公众参与社会发展事业的积极性。企业行为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相吻合。广大社会公众应经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政府应通过大众媒介,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意义和可行做法,唤起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要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切实保证社会发展建设资金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要广开渠道、多元化筹措社会发展建设资金,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各界共同兴办社会事业的新格局。

要积极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发达的东部地区要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予以积极支持。

(二)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示范

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应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指导思想。应当全面地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内容:

建立可持续的工业发展示范。改变过去传统的高消耗、单目标、单方向的生产模式,向合理投入、适当消耗、深加工、多目标、多方向的转变,寻求在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发展;从注重外部投入、外部条件、硬性支撑向注重内部协调、内部优化和柔性变换的方向转变;从注重发展的数量和指标,向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

继续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示范。从人民的居住环境、社区建设、城市结构、文化内涵、绿地林网等出发,提供一个具可持续发展功能的生活空间;通过教育、培训及人的各种技能开发,使劳动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通过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福利等,使公众的权益得到最大的保证。

(三)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基本考虑

1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目标是:

(1)到2000年,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一批重大科技问题,初步缓解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制约和压力,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推动医药、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住宅、社会服务等一批新兴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其生产效益和技术水平。

(3)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研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服务。

2.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为提高我国宏观决策和管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大幅度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的自身水平。具体开展以下四项工作:

(1)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这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执行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再调整和补充一批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吸引更多的外资。

逐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形成。重点是推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农林业的建立和实施,为在21世纪确立绿色产业提供科技保证。

继续抓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到2000年在全国建立若干可持续发展县镇和中小城市,使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展开,引导整个社会沿着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全面组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选择典型行业(如农林业、海洋、人居环境等)和典型地区(如北京、贵州、湖北、常州、南阳、本溪等)制订和实施行业、地区21世纪议程。

(2)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经济一体化,建立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社会发展相关产业。

新药产业。为迎接知识产权挑战,我国医药产业应采取紧急措施,解决12亿人用药的大问题,并逐步走向世界。到2000年通过开发新药,培育一批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制药企业集团。

环保产业。通过开发环保高新技术成果和相应的设备,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生产管理标准等,迅速扩大我国环保产业的规模,提高水平。

资源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相关产业。通过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扶持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逐步走上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

住宅产业。突破一批住宅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功能与质量水平较高的成套产品,建设50—60个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具有超前性、导向性和节能性特征,并可普及推广的2000年城乡小康住宅小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新产品开发、应用。

商业流通和社会服务产业。通过建立国家市场的动态管理体系并开发储运、商业及银行电子化等综合技术,推动商业流通产业的发展。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系,开发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提高社会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水平,丰富人民生活,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开发技术,支持第三产业。

(3)确定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抓好战略性重大研究与开发项目

抓好一批综合性、关键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并为社会发展科技提供储备,增强后劲,包括:

——面向国内、同外两个市场,研究开发多种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新药和避孕疫苗;

——开展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如青藏高原综合研究和新疆紧缺矿产资源研究和开发应用;

——以脱硫为主攻方向,采用各种最新技术的成果、推动清洁煤技术开发应用;

——重点做好淮河、海河、辽河和大湖、巢湖、滇池以及酸雨控制区、SO[,2]排放区的治理工作(“三江”、“三湖”、“两区”)。

——推进海洋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海洋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海洋化学物提取、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技术等。

——环境、资源监测技术。重点抓“3S”技术在环境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淡水资源开发,重点是七大江河水系水资源优化调配。

——减灾防灾技术抓好气候与地震预报等工作。

(4)加强社会发展重大基础性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各部门、各地方已建立起的各种信息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人口、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研究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的建立,使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过程之中。

标签:;  ;  ;  ;  ;  ;  ;  ;  ;  ;  

科技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