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_幼儿园论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_幼儿园论文

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幼儿园论文,年代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人认为,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改革的参与者范围扩大,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初步形成

《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实施以后,广大幼教工作者参加课程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不仅教育理论工作者探索课程改革,教育第一线的幼儿园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等也积极参加课程研究与实践。80年代开始的一些课程研究在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研究项目相继启动。课程研究者根据所在地区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研究方案,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取得了不少成绩。课程改革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幼儿园课程改革真正具有了广泛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原国家教委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二、改革向全面性和整体性方面发展

课程改革已涉及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社会、自然、艺术、健康、语言等等。各个领域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者们深入各个领域,开展实质性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研究者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健全发展,就必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的整体影响和功能。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融合,共同设计适合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动。研究者们已达成共识:要真正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就必须实施主体性教育,创设开放性教育环境,使幼儿在主动的积极的自我探索活动中增加体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

此外,大家还认识到,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获得成功,就必须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认识和教育技能,增强教师的教育目标意识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力。课程改革如果不把教师的因素考虑在内,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是早已为实践证明了的历史经验。

三、改革力度增大,不断深入教育实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产生了崭新的教育思想

90年代初,许多地方课程改革的盲目性较大,或模仿别人,或追求“花样翻新”,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没有多少变化。但是,研究者在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后认识到,课程改革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不能搞形式主义,而应切切实实地研究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于是,“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这些课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围绕这些问题,人们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其制定、课程结构、教育内容选择、幼儿园课程本质和理论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教师的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通过研究,大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课程改革,主要是要解决课程内容范围太宽泛、零散琐碎、偏深偏难,幼儿和教师负担过重,教师难以较好地选择教育内容,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较少关注教育过程等问题。幼儿教育要传授给幼儿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其基本技能,但更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和能力培养,要把培养幼儿的基本素质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把幼儿、教师与各种课程资源连接起来的教育过程,深入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四、课程以“教育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并把游戏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逐渐改变了过去以“上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引发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研究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一种新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发展观,是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更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了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并把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明显地区分开来。

游戏具有假想性、愉悦性,适合幼儿特点,因此它被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改变了长期以来幼儿园一直奉行的“只有‘上课’才算教育”的观念,更新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对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五、努力更新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

在教育目标方面,明确地提出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强调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培养幼儿不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的兴趣和能力等,帮助幼儿学习关心、学习生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原则方面,注重环境陶冶、性情陶冶、活动教育、家园一致教育、多感官教育等,并持别注意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和活动设计。

六、潜在课程被引入幼教领域,并受到广泛重视

过去,幼儿园教师仅仅把那些有目的、有计划规定或安排好的写在“教科书”或“课程表”上的教育内容看作课程。今天,潜在课程的引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改变了我国幼教界传统的课程观念。人们认识到,有计划地安排的“课程”会对幼儿产生作用,而那些计划之外的“课程”同样对幼儿产生影响,而且有的影响比“计划的课程”还大。于是,幼儿园的环境规划,教育环境的创设,“计划的课程”引起的幼儿态度、情感、观念、兴趣、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变化,等等,都被纳入课程领域。潜在课程的引入,促使人们去考虑课程对幼儿的整体影响。

上述特点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虽然被划归为基础教育,但它不属于义务教育,没有升学压力。幼儿园教育的非义务性使研究者在探索幼儿园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研究者可以根据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国家宏观的教育方针,开展比较充分、自主的探索。另一方面,研究者对国外多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批判吸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课程发展的理性和自觉性增强了,各地独立开展课程研究的能力提高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多了,研究的成果也就逐渐增多起来,百花齐放的课程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应该说,国家机动灵活的课程发展政策是推动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自觉、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直接而强大的动力。

标签:;  ;  ;  ;  ;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