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本位”市场经济的性质与形成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本位”市场经济的性质与形成_市场经济论文

略论“社本”型市场经济的性质与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资本”这个重要范畴。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这一术语,已经被党和政府所采纳,为经济活动所具体运用。这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社本”这一新的经济范畴及以其为核心的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即“社本论”,是由卓炯于1983年、笔者于1985年所提出来的。(注:参见卓炯著:《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李炳炎著:《新成本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181—182页。)“社本论”作为一个完整的创新经济理论体系, 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创造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

随着“社本”理论的创立,马克思的《资本论》将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以这个科学的先进的创新理论体系取代产品经济论这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体制,无疑具有深远的革命性的意义。同时,这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社本”型市场经济的产生和正在形成。

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需要“社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及其术语,近年来已被我国党和政府确认和采纳,作为政策写进了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资本”这个词,以往在我国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性文件中是没有的。因为传统观念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剥削的代名词。但到1997年,在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已被全面使用。

在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从未出现过“资本”一词,因为,“资本”概念与非市场经济体制是格格不入的。然而,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回避“资本”,因为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内生范畴,它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围绕新体制建立加快改革步伐要抓好四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重要报告中,虽然没有出现“资本”一词,但在论及国有企业改革时,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就是说,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承担财产责任。所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虽尚未使用“国有资本”一词,但其内容指的是国有资本增值问题。国有企业则处于个别资本的地位,故而存在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必须使资本保值并增殖问题。报告中提到“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实际上已是指资本市场,尽管没有直接使用“资本市场”这一名词。可见,在这里,“资本”概念已近于呼之欲出。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5个主要环节。在这个《报告》中, 第一次使用了“资本”一词。在讲到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时,有两处使用“资本额”。现将其原话引述如下:“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6—7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从此,“资本”这一概念正式进入中央文件。这个《报告》在讲到国有企业要实行公司制时,还说:“规范的公司,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多少份额比较合适”、“国家要腔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等等。在这里,“出资者”的“资”即资本,“资金”实际也是指资本,“非国有资金”实际就是非国有资本,“国有股权”指的是国有资本的股权,前提是国有资本能进入资本市场,作为股份资本的一部分。报告中所说的“国有资产所有者”,实际指国有资本所有者。从以上引述可见,“资本”这一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推进,是不可回避的。因为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必定离不开资本,以及与资本相联的术语,如“所有者权益”等。

1997年9月12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共有10处讲到“资本”一词。现引述如下: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成形式,……”;

(2)“股份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3)“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有利地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4 )“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5)“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

(6)“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

(7)“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8)“……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9)“……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 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10)“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督,……”。(注: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2—26页。引文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到,《报告》中已经十分清楚地全面使用了“资本”这一新的术语。不仅如此,而且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关于资本的术语,即:“资本”、“企业资本”、“公有资本”、“国家资本”、“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等。完全可以说,这些新的概念和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是对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严峻的挑战,是中国经济学的一次重大革新。从发展趋势判断,是要回到马克思《资本论》体系,重新请回“资本”,运用资本理论和资本运营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过,这次请回的“资本”,不是狭义“资本”范畴,而是广义“资本”范畴,进而应是“资本一般”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结合即“社本”。完全可以认为《报告》中所谈的一系列资本概念,属于“社会主义资本”的总范畴。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范畴,在这里是完全不适用的。这表明,“社会主义资本”(简称“社本”)已向我们走来,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时代已经开始。这是一场重大理论变革,必然对改革和整个经济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审视,这一事实是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对新的经济理论的呼唤。《报告》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指导改革的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了创新观点,正是顺应了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和基本原理。

二、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发现,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卓炯,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独特贡献。“社会主义资本”范畴被正式采纳,再次证明了卓炯的一贯见解科学性。卓炯从60年代初到1987年逝世一如既往地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体系,而且还是一个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共同经济规律的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体系。这种体系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注:见卓炯1962年写的论文《从劳动范畴来探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卓炯著:《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第159、169页。)《资本论》作为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体系,它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共同经济规律的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体系,它适用于市场经济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必须加以改造。卓炯是这样精心改造的,即在这个属于“资本一般”的体系上加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形成一种新的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体系,即“社会主义资本论”,卓炯把它简称为“社本论”。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这种经过创新的《资本论》理论体系,完全可以而且理所当然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而不能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某个学说为理论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要将马克思《资本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理论,并不能照抄照搬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因为其中的狭义“资本”范畴对社会主义不适用。这就需要对《资本论》加以创新。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伟大的理论建设工程。人们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正是卓炯先生,从60年代初起,就数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以求地从事《资本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理论创新,终于在逝世前完成了重大理论成果《〈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注:卓炯著:《〈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 版。)这一理论巨著,实现了他的宿愿。卓炯先生作为一位以时代社会和祖国振兴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超前地预见到了《资本论》的强大生命力,在别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如此重大的理论创新课题,取得了成功,作出卓越的理论贡献。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他表现了博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和以天下为己任、勇往直前的气概、深刻的洞察力和超群的理论才能。他的这项艰巨的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的理论奠基,其意义深远。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责难和批判,蒙受了难以言状的磨难。时间和社会实践,是最公正的判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逐步深入,愈越需要“社本”范畴,需要创新的《资本论》体系。实践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了卓炯的理论观点和预见的正确。改革在呼唤理论创新,呼唤“社本”范畴,呼唤《社本论》新体系。请回《资本论》,回到马克思!这就是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演变轨迹的大趋势。这也就是我多年追随卓炯先生治学,从1985年起也开始研究和使用“社本”理论的动因。

三、我国经济生活中已开始使用“社会主义的资本”这一术语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如前述,“资本”范畴从新的意义上引入我国经济改革的指导理论和党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生活本身的实践。我们已经看到:从1993年7月1日起我国实行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经在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中全面使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资本金”,将原先的企业“注册资金”改称为“注册资本”,废弃从原苏联沿袭长期使用的资金平衡公式(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改用新的会计平衡公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用“资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新术词。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五中全会《建议》和八届四次人大会议通过的《纲要》关于国有资产管理运作体制改革的精神,特别是1997年国家体改委《关于城市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具体部署,有关试点城市正在开展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获得了显著效果。目前资本营运问题已形成深化改革的一个热点。大量关于资本营运的论著不断涌现,资本营运试点的经验被广为推广。

这些改革进展,无不必须以“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成立为前提。有新的涵义的“资本”术词如此一下子闯进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旧观念的猛烈冲撞。“资本”范畴及其相应的观念,一旦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站住脚,必然带来一场深刻的变化,影响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其意义非常深远。本来,应该先有理论,后才有实践。然而我国急速进展的改革,已经将原有捉襟见肘的经济理论抛在后面而置之不顾。我国的经济理论已落后于改革实践。我国的改革,已经向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严峻的新的挑战。

四、从经济范畴两重性的原理看“社本”新范畴

《资本论》体系的所有范畴包括“资本”范畴,都具有两重性。作为“资本一般”,它是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它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前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同样存在。

要理解经济范畴的两重性,必须先理解社会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马克思的《资本论》,只要脱去其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及形式,就是一部完整的市场经济学。《资本论》体系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体系,而且还是一个反映市场经济原理的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体系,而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的。这种作为市场经济原理的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体系即市场经济一般体系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成为其一般基础。这个一般基础上加上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体系,就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因此,挖掘这个一般基础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基本前提。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只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即一般劳动过程)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4—925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就是说,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特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而一般劳动过程则是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的物质承担者。一般劳动过程只是一种抽象,任何社会生产过程总是在特定的所有制关系下进行的,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社会生产。这就产生了社会经济形式问题。

所谓一般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表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即劳动生产力。我们分析一般劳动过程,总是撇开特定生产关系的。“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9页。)劳动过程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以及它们结合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物质基础表现为社会分工及其水平。

所谓社会经济形式,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也就是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它由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殊结合方式所规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4页。)

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但是,《资本论》中所包含的商品经济一般,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简单商品经济和扩大商品经济。无论简单商品经济或扩大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而社会分工本身是一个有用具体劳动的概念,因而首先要涉及劳动范畴。

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在《资本论》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范畴是一个体系: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划分为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抽象劳动划分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活劳动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个劳动范畴体系是个一般基础,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它演变为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体系;在历史上经济独特的生产关系下,它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社会经济形式范畴体系。

社会分工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散在不同的生产单位;二是不同生产单位具有不同经济职能,从而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社会分工使劳动片面化,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生产单位生产的使用价值是单方面的,而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交换。这样就产生了交换过程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交换过程的存在使产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转化为货币,形成商品货币关系体系。这是因为,交换使生产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生产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劳动是抽象劳动,它形成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劳动的两重性及其存在基础社会分工。在《资本论》体系中抽象劳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抽象劳动范畴体系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特征,而单纯的具体劳动范畴体系,还只是自然经济的特征。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即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页。)市场经济一般只和社会分工联系,市场经济特殊才和所有制联系。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随着产品转化为商品,一般劳动过程范畴体系便产生了质的变化,抽象劳动划分为物化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三部分,分别转化为生产资料价值(C)、必要价值(V)、 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即为:W=C+V+M。这就是商品价值构成的一般公式,商品经济范畴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庞大体系,但各种价值形式都不过是C、V、M的演化和衍生形式,因而可以归结为这个价值构成公式。 在这里,物化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别转化为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价值(C)、必要价值(V)和剩价值(M)。 这个价值构成公式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价值范畴体系的集中表现。

商品经济一般的第一层次,是简单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其价值构成公式为W=C+V。 小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上属于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一般的第二层次,是扩大商品经济,即规模不断扩大,价值不断增殖的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价值构成公式为W=C+V+M。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扩大商品经济的一种历史形式,价值构成公式W=C +V+M穿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衣, 表现为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这里的关键,是必须对剩余价值进行再认识,承认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范畴,又是扩大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两重性质。一般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向资本的转化,就是价值增殖的概念。价值不断增殖,是扩大商品经济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承认这一层意思,他曾说:“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4页。 )这种剩余价值同样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或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才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在这里,区别不同社会经济形式的只是剩余价值的占有形式而已。

从一般劳动过程来看的资本就是资金,即增殖价值的价值。所以资金和剩余价值一般,都是扩大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扩大商品再生产就其物质内容而言,是生产力的两个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就其价值形式而言,就是资金价值的扩大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脱去资本主义性质以后,就是“资金论”,就是扩大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扩大商品经济的一般公式是G-W-G' 即资金价值不断增殖,剩余价值“滚雪球”。这里的剩余价值是一般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而不是社会经济形式的概念,这样,也就同样可以理解资金的循环、周转、社会总资金的再生产和资金生产总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扩大商品经济的另一种历史形式。《资本论》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中包含的扩大商品经济范畴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一般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生理学原理和生理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必须有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必须不断转化为资金,资金必须不断积累,社会主义才能愈搞愈富。否则,就会愈搞愈穷。因此,《资本论》作为扩大商品经济理论体系的经济学,是致富经济学。当然商品生产是扩大商品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商品经济一般的第一层次的抽象的简单商品经济原理,也已经包含在《资本论》体系中。现在应引起重视的,正是第二个层次的抽象,即扩大市场经济一般,。只有承认了这个扩大市场经济一般的原理。才能找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共同基础。

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务在于既要寻找和认定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又要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的不同特征。只要科学运用《资本论》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就完全可以作这种挖掘。

经济范畴两重性原理,是由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卓炯首先加以全面论证和使用的。卓炯写道: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两种经济范畴的观点,即“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注:《列宁全集》第2卷,第166页。)古典政治经济学只看到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因而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其实,生产资料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是资本。生产资料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资本则属于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自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来,对于经济范畴,又往往只看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一面,而忽视了经济范畴作为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一面。斯大林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说:“我认为,也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主义关系上的其他若干概念,我所指的概念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这样一些概念。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是为了说明工人阶级受剥削的源泉,即剩余价值,并且给予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精神武器。”(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3页。)然而这就离开马克思的本来意义了。

马克思说:“在任何社会生产(例如,自然形式的印度公社,或秘鲁人较多是人为发展的共产主义)中,总是能够区分劳动的两部分,一部分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家属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的产品即始终是剩余劳动那个部分的产品,总是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2—993页。)可见,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并不只是分析资本主义的特殊概念,而是任何社会生产中都存在的。只有当这些概念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后,才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特殊概念。

其实,在《资本论》的体系中,充满了一般劳动过程的经济范畴。由简单商品流通,即W-G-W到扩大商品流通,即G-W-G', 出现了剩余价值的新范畴。剩余价值的出现为不断扩大商品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是从简单商品生产直接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得出来的结论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但是,商品生产者首先要解决劳动过程的问题,然后才能进入社会经济形式。马克思说得好:“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并不因为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而不是为自己劳动就发生变化,……起初,资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什么样的劳动力就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力,因而劳动在还没有资本家的时期是怎样的,资本家就得采用怎样的劳动,由劳动从属于资本家而引起的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以后才能发生,因而以后再来考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269页。)根据马克思在这里的提示,是劳动过程的变化在前,生产方式的变化在后。这就为我们探索劳动过程的范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因而首先必须确立一个与劳动过程有关的扩大商品生产的经济范畴。我把它叫做“资金”,以与作为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的资本相区别。因此,只有在货币转化为资金以后,资金才能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把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这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从历史现象来看,就是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决不是等同性,历史是曲折的,逻辑是简明的。

资金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脱去其社会经济形式,就是资金。在劳动过程出现了资金以后,作为劳动过程的经济范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资金变化相适应的,首先是资金分为不变资金和可变资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金转移旧价值,可变资金带来新价值。不变资金是物化劳动,可变资金是活劳动的指数。资金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劳动过程的范畴,资本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所以资本的定义是:资本是用于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因此,马克思作为“资本”论述的经济范畴,只要脱去资本的性质,都可以还原为“资金”的范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范畴的体系,这个体系适用于一切扩大商品生产(即市场经济)。(注:参见卓炯著:《〈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第54—60页。)

这种关于经济范畴两重性的原理,是卓炯的独特见解,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不一致。只有按照卓炯的原意,才能加以准确把握。这一见解已形成一种方法论原理。运用这一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包括对“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作出两重性的理解和解释。

这样,我们就可以来准确地理解“社本”这一新范畴了。什么叫“社本”?“社本”是“资金”的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资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经济范畴。“社本”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它是用于增殖价值的价值,即是能带来“公共需要价值”的价值(“公共需要价值”是由笔者所命名的,它是剩余价值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第二,它是一种对剩余价值(公共需要价值)的索取权,即一种社会权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本”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参与对公共需要价值的分配,获得相应的要素报酬,并形成市场价格。第三,它表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生产关系,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因而“社本”具有以下三类主要形式:公有社本、私有社本和混合社本,而以公有社本为主体,起主导作用。社本的再生产不仅是社会主义财富的增殖过程,同时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社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缺乏“社本”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本”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本”。这是由于社本的价值增殖功能,是其基本功能。承认和运用“社本”范畴,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价值的增殖和财富的积累;意味着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扩大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得以畅顺进行;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能脱贫致富,由贫穷的社会主义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这一切变化,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变。我把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命名为“社本型市场经济”,以区别于产品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也区别于商品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是一种致富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社本”型市场经济,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本”型市场经济的到来,将开辟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前80年,是排斥“社本”的社会主义,从而是贫穷的社会主义。“社本”型市场经济时代必将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时代和过去的社会主义时代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总和更大的社会生产力。我的这一预言,相信将会由历史作出见证。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本位”市场经济的性质与形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