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目前物价低走现状——兼评学术界几种流行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学术界论文,物价论文,现状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物价的持续走低。在物价持续走低的同时,经济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因此,如何看待物价走低以抑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就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下,物价走低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反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的反映,即经济结构内在矛盾的反映,它是一个客观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应重视经济机制内部矛盾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物价走低过程是一个客观过程
目前,我国的市场格局是非均衡的畸型买方市场,其直接表现是,商品严重积压、市场需求萎缩。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呈现出小幅度下降的趋势。1998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了2.6%,1999年上半年下降了3%,1999年下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将会出现物价走低的趋势,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说,物价的持续走低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在商品供给严重大于商品需求的情况下,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商品价格的下降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即市场上的生产者因其商品积压而被迫降价出售,致使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上的消费者因其持有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提高而受益。这一作用发生的实质是市场调节社会资源、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分配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必然促使一些企业因其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超前、不为当前居民的需求所容纳而退出生产过程。显然,这一过程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内在矛盾尤其是经济结构内部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客观过程,也是不以任何人、任何社会阶层的利益为转移的作用过程。
在物价走低的条件下,由于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致使企业利润减少、下岗和失业工人增加,使企业和国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市场的疲软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了社会资源。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疲软、物价走低的出现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表现。对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客观过程而言,能够做到的是改变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或因素,而不是阻止这一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一些报纸、杂志认为,在当前启动消费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不够。即由于固定资产增势的减少、金融机构贷款的减少等,致使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不够,难以防止或遏止通货紧缩的发生。笔者认为,在物价走低的同时,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仍在7%以上,其中工业生产速度超过9%;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在17%以上;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并不算低,因此我国经济不具备通货紧缩的条件,而只能称之为物价走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物价的持续走低是在较高通货膨胀之后的下跌,是商品价格的回归。如果一味强调货币政策的全面扩张,盲目增加投资和贷款,不但不会缓解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而且只会迫使经济重新回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来,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会因为资源的全面紧张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所证明。这一主张的实质是要阻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经济运行进行人为的而非经济的干预,进而迫使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断,这一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并不是说,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无能为力的,而是说在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对经济发展中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超前的生产进行淘汰。目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总量控制,压缩一部分商品产量,如近三年国家压缩纺织设备1000万锭,拟压缩钢铁产量1100万吨,还计划适当压缩建材、化工、煤炭等的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二是明确提出治理“五小”企业。这次调整改变了以往限产、压库等方面的做法,而是直接对低效益的企业进行淘汰、破产,这些措施调控经济的做法无疑比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快,这样的调控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二、物价走低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
物价走低的出现,既然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那么就不必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急于改变这种状况。对于目前的市场疲软、物价走低的状况,我国政府曾多次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赤字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其对改变市场疲软、物价走低的状况作用并不明显。这说明改变目前市场状况是一个解决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艰难过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内在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生产中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企业投入产出率长期低下。“七五”期间,经济增长波峰(1988年的11.3%)与经济增长波谷(1990年的4.1%)之间的落差达7.2%,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造成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2.盲目扩大投资规模,铺摊子、上新项目,而忽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在市场供给方面,低档次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高质量有特色的适应现代消费取向的消费品仍然短缺;特别是适应现代工业、金融、通讯等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的机电投资品及其零部件缺口很大。
3.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经济增长要素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致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资本投入占62%,劳动投入占10%,技术进步占28%。这2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50%-60%。
4.片面发展超前产业,而忽视人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例如,目前我国商品房积压面积已达8000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商品房积压并不表明我国居民已不需要改善住房条件,而是这批商品房不为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所承受,是超前生产。
以上诸多矛盾集中体现为经济结构的失调。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是经济结构失调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美国经济发展史,危机以前的美国也是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状态;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也逐步从短缺经济转向了过剩经济。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由于扩大军用支出的需要,其市场才逐步从低迷走向复苏。因此,就我国物价走低这一过程来看,其作用过程也不是一两年内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从近期发展来看,物价走低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但不能因此而急于改变这种状况。相反,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其结果很可能会走向通货膨胀的老路上来。对于通货膨胀给经济造成的影响,人们已深有体会,它所带来的是生产者的损失、消费者的损失、价格信号的失真、资源配置的低效益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的发展不能走依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这一道路。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其目的就在于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前提下,解决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软着陆”的成功为世人瞩目。
目前,一些报纸、学术性杂志中又开始了所谓适度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论,对于这些理论的死灰复燃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通货膨胀不是解决中国目前经济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它只能引导我国经济从物价走低这一极端走向通货膨胀的另一极端,这两个极端对经济发展都是有害的,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用通货膨胀的办法解决物价走低的说法,不仅在理论上是苍白无力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三、物价走低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
如前所述,物价走低的过程是一个客观过程,是生产能力过剩企业或生产超前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资金由利润低的企业转向利润高的企业、产品由滞销的企业转向产销率高的企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物价走低的情况下,企业因获得利润的减少而使其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效益差的企业的利润率因其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其结果必然是低效益企业破产、倒闭,这就为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可见,物价走低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应该辩证地加以审视。
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中各产业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比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在政府干预和扶持下发展的一些产业出现了技术停滞、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商品需求下降等衰退的迹象,这在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源必须从衰退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中去。一定的资源要素能否从衰退产业中退出而转移到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景,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我国市场机制这种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机制虽有一定程度的发挥,但并不完全和充分。这主要表现为:低效益的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而无法破产、倒闭,进而影响到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一些企业在严重亏损、停工停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拿到银行的安定团结贷款或财政补贴,这无疑促使低效益的企业不愿退出生产过程,而继续生产着本已积压的商品,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益。对此,国家应放松对市场机制的种种限制,让市场机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如此,市场疲软的状况才能得以缓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有些措施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经济增长由平面、总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2 )经济结构由低水平重复的传统产业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转变;(3 )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政府主导的企业扩张型向政府指导的企业自律调整型转变;(4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由经营管理型向间接调控型转变。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调整还远未到位。若此时全面放松银根,不仅会掩盖已有的矛盾,影响经济发展中固有矛盾的解决,而且还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根本调整的时期,经济增长率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度增长;而且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率应保持在一个比较适度的区间。在经济增长适度的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心不在于放松或者紧缩银根,而在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并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虽不能直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可以通过改变社会货币资金的配置方式和配置结构间接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从物价走低促进经济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调整、发展的过程来看,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必将不断拓展新的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