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_心理健康论文

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_心理健康论文

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支持系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结合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的两种理论模式,初步探讨了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特征及功能。认为: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都存在着文化意识、人际关系、心理指导这三个功能渐进层次。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维护青年的心理健康,造就跨世纪一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患者的拯救(Homes&Rach,1987)。人们发现, 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够抵御和缓解精神病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对于精神病的防御与治疗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大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因此这时的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应是两个方面的: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的定义多种多样,这里不再详述)。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承受着比以往更多的生活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促进社会的文明的稳定发展,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一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为了便于分析,有所侧重,本文将不涉及社会支持的诸多操作性定义,不过多介入对社会支持理论的详细分析,重点讨论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特征及功能。

一、理论模型:关于社会支持作用的两种假设

大量的研究使人们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给予充分确认,但在社会支持作用的机制方面尚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模型。

1.主效果模式(MAIN-EFFECT MODEL)

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目前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导致个体健康状况的提高。一些研究者将社会交往、社区参与、良好的婚姻状况、朋友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研究结果支持主效果模式(Lin,etal,1979)。

2.缓冲器模式(BUFFERTING MODEL)

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

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发挥作用,科思(S.Cohen,1984)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首先,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

缓冲器模式的假设得到了许多研究结果的支持,布朗(G.W.Brown,1975)研究妇女亲密的社会关系与健康的联系时发现, 如亲密发生在夫妻之间,那么这种社会关系能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带给她们的严重影响。根据上述分析,目前之所以产生两种理论倾向,主要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及对象不同有关。实际上,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模式反映出社会支持的两种基本功能,即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这两大功能,如果说主效果模式倾向于维护健康这一功能的话,那么缓冲器模式更倾向于预防治疗这一功能。因此,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将昭示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社会支持应当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功能系统化的社会因素体系。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确定:特征和功能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在明确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之前,先要提出三个前提。第一,社会支持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排斥一切有助于维护健康,预防疾患的社会因素进入该系统与原有的系统因素发生整合;第二,它应该是一个沿着维护——预防——治疗这一梯度形成的功能渐进系统;第三,它应当是青年心理易感性较强的社会因素组成的系统。

根据上述三个前提,本文认为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均有三个层次,它们按照维护——预防——治疗这一梯度排列应是文化意识、人际关系、心理指导这三个层次。本文将主要依据这三个层次,对社会支持系统展开分析。

1.文化意识

这里的文化意识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社会时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社会意识形态,它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为抵御和化解社会压力提供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在这种约束下活动,将产生“安全”感和“健康”感,任何脱离约束的行为都将视为异端和叛逆。早期的研究并没有意识到文化意识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然而近年的社会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心理世界的动荡,足以说明文化意识是保护心理健康的“大气层”,它处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最表层结构上,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这一历史的恩赐造就了具有“循规蹈矩”人格特征的中国人,然而同时也提高了中国人抗拒各种社会压力的自我防御能力。中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儒家的“尊卑上下等级”说,名家的“循名贵实”说,阴阳家的“男阳女阴,父阳子阴”说,为每一位中国人铸造了坚实的文化“内功”,凭借着这一“内功”足以化解任何心理压力。

当然,文化意识除了为人们提供化解心理压力的资源以外,还在于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来限定人们的行为。青年是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或青年文化)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而言,处在一个边缘地位或前导地位,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因此,青年人活动的文化范围就要大得多,社会对青年也必然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态度,这样一来青年人的心理健康的阀值是很低的。然而这里也有着潜在的危机,那就是一旦文化意识层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文化的边界被打破,产生文化失范,那么青年将首当其冲成为这一文化冲击的牺牲品。届时,必然导致青年心理失衡。因此,可以看出,文化意识对于青年心理健康来说,既可能是盾,也可能是矛。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具有工具性价值,关于这一点,在本文一开始所作的介绍已充分说明。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决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数量。一般认为,人际间亲密程度的大小将导致两种不同的人际倾向,一是当亲密程度较高(达到“知己”水平时),将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二是当亲密程度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一般朋友)时,将主要产生社会对比倾向。对于前者,无疑会给心理健康带来增益,而对于后者,将可能导致一种社会压力,一旦这种社会压力的程度超出了增益的程度,那么此时的人际关系将是心理疾患的线索。关于这一点,已在现实中许多青年因人际关系不适而引发的心理疾患的案例中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或恋人之间)的感情,学校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单位中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对青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意义。

3.心理健康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对于心理健康而言是最后一道防线,具有直接的机能性作用。从目前社会上的情况看,这种心理指导具有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大众心理咨询系统,这里包括热线服务电话、信函服务咨询和报刊专栏咨询等;其次是带有一定商业特色的社区咨询服务机构的门诊,也包括一些高校内部建立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最后是一些精神病院或一般医院开设的临床心理治疗体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指导是否真正起到“支持”作用,关键在于咨询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咨询人员的人格特征。因为,心理健康指导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生理健康指导,除了要求咨询人员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具备服务大众的使命感,使患者在咨询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亲密、温暖和诚实的气氛,最终产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信赖感。

三、现状与政策结论

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中国进行着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社会支持系统已迫在眉睫。

1.转轨时期多元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互掣肘,青年主体的心理将处在一个适应调整的过渡时期。在现阶段,应大力加强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目标的建设,在承认价值多元化的客观存在基础上,坚持正确的一元化价值导向。

2.市场经济唤醒了青年的求利心理、竞争心理。青年之间的交往的功利性成分增多,社会对此所造成的社会压力增强。要提倡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人际关系模式,强化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提高婚姻质量。

3.青年对心理健康指导尚存偏见,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及工具仍不适合中国国情。应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指导的意义,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指导体系。

标签:;  ;  ;  

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