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viridans 的诱变生物型 (GVD) 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G. viridans 的诱变生物型 (GVD) 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一、绿粘帚霉诱变生物型(GVD)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先米西努尔·肉孜[1](2016)在《苜蓿种子带菌检测及不同品种对霜霉病、锈病田间抗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苜蓿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受感染的苜蓿种子可借助人为调运种子而远距离传播,播种了带菌的种子则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本论文检测来自国内外的37个苜蓿品种的种带菌物,并测定其致病性,并在田间比较供试品种对霜霉病和锈病的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品种以及我国新疆、黑龙江、宁夏、甘肃等国内外的11份苜蓿种样中共检测出13属16种真菌,未经表面消毒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13.5%87.5%,平均为36.9%;而经表面消毒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3.5%46.5%,平均为19.6%。苜蓿不同产地各种样之间以及同产地不同品种之间种子带菌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苜蓿种子带菌率相对于国内种子带菌率偏高,阿尔冈金带菌率比新疆大叶、龙牧806、新牧1号、三得利、亮牧、甘农1号高于55.5%、61.5%、64.5%、70.5%、72.5%、74%。经接种测定,16个种带真菌中15种可明显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延缓种子的发芽速度,抑制种苗的生长,降低了幼苗的生物量,这些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枝孢霉(Cladosporium sp.)、黑色葡萄状穗霉(Stachybotrys atra)、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簇孢匐柄霉(Atemphylium botryosum)、高大毛壳(Chaetomium elatum)、粘鞭霉(Gliomastix murorum)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而接种桃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persicinus)反而能够促进种子的发芽,并且显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活力指数。驯鹿、3010、巨能2号、惊喜、三得利、巨能7号、阿迪娜、亮牧、4020、巨能6号、WL343HQ、甘农4号和先行者等13个品种对苜蓿霜霉、锈病均有较好的抗性,而新疆大叶、皇后、新牧2号、草原2号等均为感病品种,不宜在当地大面积种植。康赛、太阳神、4010、超音速、金皇后、甘农6号、阿尔冈金、4030、甘农3号、WL319HQ对苜蓿霜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对苜蓿锈病感病。陇东苜蓿、中苜3号和新牧1号对苜蓿锈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对苜蓿霜霉病感病。

蔺国强,廖玉才,宫安东,李和平[2](2013)在《禾谷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提出从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X-42,经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可产生一系列具有抑菌功能的代谢物,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从X-42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代谢物,经硫酸铵沉淀的脂肽类物质用于抑菌分析,结果表明,来自X-42的脂肽物,既能直接破坏禾谷镰刀菌菌丝结构,也能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导致菌丝及孢子局部膨大。小麦开花期的田间赤霉病防治研究表明,在接种禾谷镰刀菌前和接种后施用拮抗菌X-42代谢物,均可有效防治赤霉病,其防治效果高达79%~88%,与化学杀菌剂多菌灵相当。

刘艳霞[3](2012)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青枯病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在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烟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造成烟叶产量和品质降低甚至绝收。青枯病已经成为我国烟草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主要从寄主-病原-环境三者生态互作角度出发,针对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机理,运用生物防控和生物修复的手段防控青枯病的发生,并从拮抗菌在根系形成的生物保护膜和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促进与抑制作用两方面着重阐述了青枯病生物防控机理。从烟草青枯病发生严重的田间根际土壤及病株中采用茄科劳尔氏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到青枯病病原菌119株。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病原菌回接实验,鉴定其中一株为茄科劳尔氏菌烟草专化型致病型(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 f. sp. nicotianae, Rs)。通过分别改变土壤病原菌数量及温湿度条件研究青枯病的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Rs的浓度达到107cfug-1soil以上土壤温度达到30℃,湿度维持在75%以上时烟株最易发病。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得到两株高效的拮抗菌L-9和L-25,经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分析,分别将两株拮抗菌鉴定为Brevibacillus brevis (短短芽孢杆菌)和Streptomyces rochei(娄彻氏链霉菌)。平板拮抗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株拮抗菌不仅对茄科劳尔氏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板拮抗圈分别达到11和151mm,而且对番茄青枯病、茄子青枯病、辣椒青枯病及烟草黑胫病等多种病害病原菌也有较好的平板拮抗作用。利用BIOLOG表型芯片鉴定系统对拮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种拮抗菌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三种固体有机废弃物菜粕有机肥、小麦麸、燕麦麸主要成分的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L-9和L-25在菜粕有机肥中的9种主要氨基酸的AWCD值都分别大于在小麦麸和燕麦麸主要氨基酸的AWCD值。综合其他的因素,确定菜粕有机肥与牛粪1:1(w:w)的混合物为两个拮抗菌二次发酵的最佳有机载体。通过拮抗菌发酵液和拮抗青枯病生物有机肥(BOF)的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两株拮抗菌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L-9生物有机肥与L-25生物有机肥1:1(w:w)处理在盆栽试验的各处理中防控效果最好,其防控率高达100%,大田试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5.4%(安徽试验大田)和30.1%(贵州试验大田)。BOF处理防控效果显着好于拮抗菌发酵液处理;L-9生物有机肥与L-25生物有机肥1:1配比施入土壤,要比单菌生物有机肥处理防控效果更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烟株生物量最大,根际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最少,浓度控制在不易发病的106cfug-1soil以下。BOF处理根际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也显着高于病土处理,而真菌和病原菌的数量却显着低于病土处理;BOF处理的烟草的各种抗性酶活性如POD、CAT、PPO、SOD等与病土处理有显着差异,土壤各种酶活性与病土处理也有显着差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发病烟株的维管束导管中有大量粘性物质堵塞于其中,而且维管束严重变形,而健康烟株和施用BOF后未发病烟株的维管束长势正常,未有严重变形;利用梯度变性凝胶电脉(DGGE)和BIOLOG-Ecoplate分析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变化,结果表明,施用BOF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过渡;BOF处理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lntosh指数均高于病土处理;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施用BOF不但可以抵制病害的发生,对烟叶产量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BOF处理与病土对照相比分别增产3.43和3.27倍。拮抗菌的根际定殖试验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用拮抗菌发酵液处理后,拮抗菌会沿根系生长并附着在根和根毛上;而接种病原菌后,病原菌无法侵染根系,被阻挡在拮抗菌形成的生物保护壳(膜)外。荧光标记的病原菌跟踪结果表明,拮抗菌优先定殖于烟草根表利于抑制病原菌的定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并鉴定了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类物质。研究结果发现,烟草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0.25μgg-1root DW根干重的苯甲酸和1.15μgg-1root DW的苯丙酸。外源添加苯甲酸和苯丙酸后,两种物质都是低浓度促进病原菌与拮抗菌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且两种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促生浓度(苯甲酸为300mg L-1,苯丙酸为600mg L-1)大于对两株拮抗菌(L-9和L-25)的促生浓度,说明烟草土传病原菌更能有效地利用根系分泌物。综上所述,高效拮抗烟草青枯病生防菌Brevibacillus brevis和Streptomyces rochei,在最佳发酵底物-菜粕堆肥与牛粪有机肥(1:1)二次发酵,其混合生物有机肥防控效果最佳且拮抗菌优于青枯菌在烟株根际定殖。BOF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烟株自身抗性,从而生物防控青枯病、增加烟叶产量。烟草根系分泌物对青枯菌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拮抗菌的促进作用,这是烟草产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钟增明,李世东,高会兰,孙漫红[4](2011)在《链孢粘帚霉寄生核盘菌菌核相关基因的EST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是一种重要的菌寄生真菌,为了明确该菌与寄主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互作中参与菌寄生过程的功能基因,本实验室前期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消减cD-NA文库。本文从该库里随机挑选42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片段大小在200600bp的序列占81.07%。去除载体和小于100bp的序列,获得391条有效序列,其平均长度为409bp。通过序列拼接得到181个单值基因(unigenes),其中包括27个重叠群(contigs)和154个单拷贝的ESTs(singletons)。将得到的ESTs与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NR)进行BLASTx分析,结果显示有38个基因的编码蛋白与已知功能的蛋白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包括可能与生物防治功能相关的内切葡聚糖酶、脂滴包被蛋白、MFS转运蛋白、过氧化物酶等;有39条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未找到相似序列,可能为新基因;其他基因的编码蛋白与数据库中功能未知蛋白相似性高。本研究为明确与重寄生功能相关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李姝江,朱天辉,徐春花,韩珊,李芳莲,谯天敏,杨伟,黄琼[5](2010)在《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条件优化及其对三种病原菌的作用》文中认为系统研究了碳源、氮源、温度、起始pH值、培养基装量和接种量等因素对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F051产几丁质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最好,并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发酵条件。优化后的产酶条件为:温度为28℃,pH值7,瓶装量为100 ml,每100 ml接种1 ml孢悬液,且碳源和氮源的量分别为1.5%和0.2%。从时间对菌丝生长和几丁质酶活的影响来看,培养第4天酶活便达到最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几丁质对病原菌细胞壁的作用,结果显示,该几丁质酶粗酶液对3种病原真菌细胞壁有一定的降解效果,使病原真菌出现细胞壁变薄、断裂,质壁分离,原生质空泡等现象。

赵丹萍[6](2010)在《产几丁质酶木霉的诱变选育及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文中提出玉米纹枯病属世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近年来,其危害逐年加重,纹枯病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常规育种难以选择到多抗性的植株,土传病害防治困难,化学防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试验通过对木霉菌的筛选和改良,以期能从生物防治途径控制病害的发生,降低危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1.从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农场采集发生纹枯病的玉米叶鞘分离得到病原菌,经鉴定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于AG-1-IA菌丝融合群。用组织分离法从有绿色孢子附着的玉米叶鞘上分离获得生长速度较快的木霉菌株40个,其中哈茨木霉24株、康氏木霉7株、绿色木霉5株、拟康氏木霉4株。木霉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木霉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能够迅速占领生长的空间和营养。所有木霉发酵滤液对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效果最好的是T19,抑制率为61.67%。因此,选择在木霉菌株T19进行改良。2.采用UV、UV+LiCl和DES三种不同的诱变方法来获得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高产几丁质酶木霉菌株。确定了对T19的紫外诱变最佳时间为120s、氯化锂诱变最佳计量为0.4%、硫酸二乙酯诱变最佳时间为40分钟。其中使用紫外光合氯化锂复合诱变获得的突变菌株UV+LiCl-1的酶活力最高,为1.21 U/ml,是出发菌株的2.52倍,且遗传稳定性良好。3.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以及发酵培养温度、时间等条件对突变菌株UV+LiCl-1产几丁质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酶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胶体几丁质10.0g/L、蛋白胨2.0g/L、KH2PO4 2.0g/L、MgSO4.7H2O 0.6g/L。优化发酵的条件为:起始pH6.0、温度28℃、接种量7%、诱导5d。在此条件下,变异菌株获得的最高几丁质酶活性进一步提高到1.78U/ml,是出发菌株的3.71倍。4.采用硫酸铵(NH4)2SO4分级沉淀法提取几丁质酶液,得到提取木霉几丁质酶的最佳(NH4)2SO4浓度为75%。将粗酶液加入PD培养基中,当几丁质酶含量为10%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干重的抑制率达到了68.14%,抑制效果明显。5.木霉菌株T19和UV+LiCl-1都能够在玉米根际土壤、根表及叶鞘上定殖。T19在根际土壤、根表土壤和玉米叶鞘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为16.67×104个/g、5.56x104个/g、8.33×104个/g;而突变菌株UV+LiCl-1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为34.44×104个/g、13.33×104个/g、10.67×104个/g,较野生菌株的定殖能力有所提高。6.试验中用于生物防治的2个木霉菌株对玉米纹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突变菌株UV+LiCl-1的防效达到了75.7%,显着高于野生菌株T19(65.06%),较好地控制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郭玉霞[7](2010)在《不同生态区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国内外41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壤土区、许昌壤土区、郑州砂壤土区种植,分别于2006-2007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鉴定了它们的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1)3个区分别分离到10、16、10种根部入侵真菌。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各异。在安阳试验区,春、夏、秋3个季节共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和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其中春、夏季的优势菌种还包括半裸镰孢(F. semitectum)和尖孢镰孢(F. oxysporum),秋季还包括锐顶镰孢(F. acuminatum)和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uns);许昌地区春、夏、秋3个季节共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3个季节各具有的优势菌种为:春季,尖孢镰孢和腐皮镰孢,夏季,锐顶镰孢和尖孢镰孢,秋季,柱孢和锐顶镰孢;郑州春、夏、秋3个季节共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尖孢镰孢和腐皮镰孢,春季的优势菌种还有花腐镰孢(F. anthium),夏、秋季均为灰色菌落(grey colony);(2)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和其分离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根部带菌率也与生长季节、苜蓿品种有关,春季带菌率最低,夏、秋季带菌率相对较高。在安阳和许昌两个地区,均以秋季的带菌率最高,显着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在安阳,春、夏、秋季分别以赛特(Sitel)、农宝(Farmers)和佛拿尔(Vernal)的带菌率最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赛特、农宝、皇冠(Phabulous)、航海4号(Flight No.4)和猎人河(Hunter River),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Alfaking)、爱菲尼特(Affinity)、WL-525HQ、顶点(Apex)和丰叶721(Amerileaf 721)。在许昌,春季以WL-525HQ带菌率最高,夏季以苜蓿王等3个苜蓿品种的带菌率最高,而秋季以四季旺(Siriver)等12个苜蓿品种的带菌率均较高(均为100.0%);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WL-525HQ、赛特、四季旺和敖汉(Aohan);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阿尔冈金(Algonguin)、佛拿尔、金皇后(Golden-queen)、飞马(Grandeur)和THG-1。在郑州地区,春、夏、秋季分别以盛世(Millennmium)(80.0%)、金皇后(100.0%)和多叶王(Amerimultileaf)(90.0%)的带菌率最高;其中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WL-525HQ、盛世、游客(Eureka)、金皇后、敖汉;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南霸天(Alfasuper)、赛特、爱菲尼特、德宝(Derby)和阿尔冈金。花腐镰孢为中国苜蓿病害上的一个新菌种为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对接种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种苗的影响结果表明:(1)半裸镰孢的9种分离物的致病力均非常强,极显着高于对照组;(2)从不同苜蓿品种上分离到的锐顶镰孢对同一苜蓿品种的根长、苗长、病情指数和发芽率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不同苜蓿品种上述4项指标影响有差异;(3)腐皮镰孢的6个分离物致病力均非常强,其中从亮苜400分离到的菌种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病情指数为62.98,接种后其根长、苗长分别缩短了63.01%和51.50%;(4)立枯丝核菌的6个分离物也均对参试苜蓿品种的根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从金皇后、丰宝上分离到的菌种对苗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DI、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及相对苗长各项测定的指标综合评定,从14个苜蓿品种对所参试的9个半裸镰孢分离物、6个腐皮镰孢分离物、15个锐顶镰孢分离物及6个立枯丝核菌分离物的抗性及其对各苜蓿品种种苗影响结果总体来说:维多利亚、佛拿尔、阿尔冈金、苜蓿王及猎人河抗性较强,赛迪、丰叶721、WL-323HQ、皇冠及三得利感病性较强(抗病性较弱)。从不同菌种和水分对不同苜蓿品种病情指数(DI)、最终存活数、根重、苗重、根长及苗长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和水分对病情指数作用显着(P<0.05),品种间病情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但品种和水分间有极显着互作(P<0.01)。接菌后各苜蓿品种病情指数(DI)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接菌有显着降低存活数的趋势,尤其是接种腐皮镰孢的菌种。不同菌种来源对根重无影响,但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互作效应显着(P<0.01)。不同水分条件下接菌对根系发育的影响有差异,低水分促进、高水分抑制根系生长量的累积。品种、菌种和水分对苗重均有显着影响(P<0.01),而且各因素之间也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腐皮镰孢对3个苜蓿品种的苗重均有显着抑制(P<0.05),而分离于驯鹿的菌种规律性不明显。菌种对根长的影响显着(P<0.01),从驯鹿分离的菌种对丰宝和苜蓿王品种的根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品种、菌种和水分对苗长均有显着的影响(P<0.01),而且菌种和水分间存在互作,但品种和菌种、品种和水分、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互作不明显。接种腐皮镰孢在3个水分梯度条件下对3个品种的苗长均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品种、菌种和水分均极显着影响苜蓿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各因素之间也有极显着的互作效应(P<0.01)。接菌显着抑制了苜蓿品种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P<0.01),且品种和菌种、菌种和水分之间有显着的互作。其中阿尔冈金在接种腐皮镰孢后PPO活性显着低于丰宝和苜蓿王(P<0.05)。接种腐皮镰孢后, POD活性呈现阿尔冈金﹥丰宝﹥苜蓿王的趋势,且差异显着;但接种半裸镰孢的苜蓿品种酶活性为丰宝﹥阿尔冈金﹥苜蓿王,差异显着(P<0.05)。3个不同的水分处理比较,阿尔冈金和丰宝均以50%的处理POD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余2个水分处理;苜蓿王以70%水分处理酶活最高,30%处理最低;3个水分处理POD活性之间差异显着;同一个水分之间比较,3个不同的水分处理各品种POD活性差异均显着,不同的是30%和50%水分处理其酶活阿尔冈金﹥丰宝﹥苜蓿王,而70%处理阿尔冈金﹥苜蓿王﹥丰宝。在接菌条件下,各苜蓿品种均显着降低了SOD活性,其中无论是接种腐皮镰孢还是接种半裸镰孢,苜蓿王酶活均高于其余2个品种。3个不同的水分处理比较,阿尔冈金、丰宝品种的SOD活性在正常水分(50%)条件下均显着高于低水分(30%)和高水分(70%)的SOD活性,而苜蓿王在高水分时的SOD活性显着低于其余2个水分处理;同一水分条件下,无论是30%、50%还是70%的水分处理,均以丰宝的酶活最低,苜蓿王的酶活最高。阿尔冈金、丰宝品种的PAL活性在50%水分条件下均显着高于低水分(30%)、高水分(70%);而苜蓿王在低水分时的PAL活显着低于其余2个水分处理。在接菌条件下,阿尔冈金、丰宝均提高了其PAL活性但差异不显着(P>0.05)。

怀燕[8](2010)在《水稻稻种相关细菌及其生防种衣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了解种子上的微生物生态是获得良好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开发与种子相关的拮抗菌来防治作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对南方水稻种子上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中具有致病性和拮抗性的细菌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以筛选的拮抗细菌为主要成分,开展了生防种衣剂的研制。对种衣剂的理化性状、贮藏性、作用机理及拮抗菌在水稻上的定殖作了研究。开发出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种衣剂。本试验对南方稻种上可培养细菌的群体性状开展了研究,共收集了南方稻区107个种子样品,分离获得428株细菌菌株。所有菌株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脂肪酸分析、致病性测定和体外拮抗试验,对其中具有致病性和拮抗性能的菌株作了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在分离到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5.2%,革兰氏阳性菌占34.8%,共涉及20个属,40种菌。占优势的细菌属是Pseudomonas、Pantoea、Sphingomonas、Bacilllu、Microbacterium和Paenibacillus。致病性测定表明,大约占总分离数88%的细菌菌株和对照相比无明显症状;7%左右的菌株在接种的水稻上均能产生致病症状,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它们是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Burkholderia glumae、Pseudomonas fuscovaginae、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另外5%左右的菌株分别被鉴定为Bacilllu pumilus、Microbacterium barkeri、Pantoea agglomerans、Pantoea ananatis、Paenibacillus polymyxa、Pseudomonas aeruginosa、Pseudomonas syringae syringae和Xanthomonas sp.,在接种水稻后部分植株产生致病症状,但致病性表现相对较弱。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占总分离菌12.4%的细菌表现出对水稻细条病菌的拮抗性,涉及到14个种。筛选到的拮抗菌Pseudomonas putida A N51和Paennibacillus lentimorbus N72具有较强的拮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能力,被用作生防制剂的开发。从稻种上分离到了泛菌属菠萝泛菌(Pantoa ananatis),分离频率达32.7%,是分离到的优势种,而此前国内尚未有该菌的报道,其中14.3%的菌株在接种水稻后产生了致病症状,P. ananatis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非传统的病原体,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以种子上筛选出来的拮抗菌缓病类芽孢杆菌N72和恶臭假单胞菌N51为有效成分,开展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生物种衣剂N72表现出较好的生理生化性状、贮藏性和田间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经N72生物种衣剂处理后,对细条病的防效达到72.71%,增产7.88%。在生防菌的定殖试验中发现用生物种衣剂N72和N51包衣种子,能够成功地将生防菌株N72和N51接种到水稻种子上,并随着种子的萌发、出苗和生长向上运转,定殖于水稻幼苗的根际、茎和叶部。播种60d后,在植株的各部位仍能检测到N72-Rif和N51-Rif,并且在根际的定殖量显着高于其它部位,说明良好的根际定殖能力也是拮抗菌株发挥生防作用的机制之一。在生物种衣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用生防细菌N72和N51配置成的生防种衣剂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后,水稻秧苗叶片内的POD酶活性和POO酶活性增加,而PAL酶活性没有变化。在接种了水稻细条病菌以后,三种酶的活性均出现了先下降再上升,达到高峰后又下降的趋势,生物种衣剂处理与对照相比,保持了较高的酶活性,说明在经过了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后,植株获得了诱导抗性。本试验筛选的生防菌N72被鉴定为Paennibacillus lentimorbus,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该种细菌防治植物病原菌的报道。本试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10154899.1)。

郭玉霞,南志标,王成章,李春杰,沈禹颖,严学兵[9](2009)在《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苜蓿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其中苜蓿根部病害是制约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引起苜蓿根部病害的真菌种类、真菌的致病性、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的因素,综述了25年来国内外苜蓿根部病害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的主要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病害防治工作,以期为开展苜蓿病害研究和指导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黄远贵[10](2008)在《重庆市花卉设施栽培中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重庆市的气候冬冷夏热,花卉栽培的设施大棚多为棚两边塑料薄膜可自由开闭,在夏季气温高时,可开启通风,在傍晚或冬季时可封闭保温。这种半开放式设施大棚中,其环境与全封闭设施大棚和露地都不同,因此花卉受病虫害危害规律也与全封闭设施大棚和露地栽培有区别。本试验以重庆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所苗圃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花卉生产基地的花卉设施大棚为代表,对鸡冠花、矮牵牛、羽衣甘蓝、一串红、孔雀草、四季海棠等6种花卉上菜青虫、小菜蛾、蚜虫、害螨、猝倒病的发生情况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市设施大棚栽培中菜青虫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对冬春两季羽衣甘蓝上菜青虫的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冬季羽衣甘蓝上10月18日初现菜青虫幼虫危害,幼虫危害主要有2个高峰,其中第2个峰危害更重。第1高峰期,1-3龄幼虫占93.1%,4-5龄幼虫占6.9%。而到第2个高峰期,1-3龄幼虫所占比例下降至70.5%,4-5龄幼虫数量增加至29.5%,导致损失株率迅速上升。因此,冬季羽衣甘蓝上的菜青虫防治时间应选择在第1高峰的最大峰值出现之前,即11月12日之前。春季羽衣甘蓝上4月19日初见菜青虫危害,幼虫危害只有1个危害高峰。该高峰具有幼虫发生量大、生长速度快、对羽衣甘蓝危害严重等特点。因此,对春季羽衣甘蓝上菜青虫的防治应选在4月29日前,即大多幼虫处于3龄前。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目前菜青虫对大多数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较高,所筛选出常见的高效、速效、低毒杀虫剂,在菜青虫3龄前采用喷雾防治,药后3d防效达97%以上。用苦参.烟碱烟剂烟熏菜青虫4小时,药后3d防效为46.6%;用1.2%苦.烟乳油喷雾处理3d后防效为90.1%,效果优于烟熏法。2重庆市设施大棚栽培中小菜蛾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对冬春两季羽衣甘蓝上小菜蛾的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冬季羽衣甘蓝上小菜蛾发生主要有2个高峰,2个高峰的总虫量均较少,因此防治上,可在第二高峰前进行挑治。2007年春季羽衣甘蓝上小菜蛾幼虫危害主要有2个高峰。第1个峰具有发生量大、幼虫生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对羽衣甘蓝危害严重等特点,该高峰期内,1—2龄幼虫的发生期为3月5日~3月25日,位于高峰值前,因此,防治时间应选择在第1高峰期内的1~2龄幼虫发生期,即3月21日之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目前小菜蛾对大多数杀虫剂的敏感性较差,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10亿PIB/ml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000倍喷雾防治小菜蛾,药后5d药效达90%以上。3重庆市设施大棚栽培中朱砂叶螨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调查表明,如没有天敌存在,一串红上朱砂叶螨量上升迅速,直至环境的饱和容量,无明显峰值,但各螨态的发生数量存在峰值。因此,药剂防治适宜时期是卵的第2峰前,即幼螨量、若螨量第1个峰期。在2007年春季一串红上,朱砂叶螨螨量危害只有1个高峰,在峰值时期初现天敌塔六点蓟马,经历塔六点蓟马的2个高峰后,至6月3日,螨量迅速下降1.3头/百叶。可见天敌塔六点蓟马对朱砂叶螨具有较强的控制力。经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常见的高效、速效、低毒的药剂,于幼螨盛期喷雾防治朱砂叶螨,药后3d防效达99%以上。4重庆市设施大棚栽培中棉蚜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对冬春两季羽衣甘蓝上棉蚜的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冬季羽衣甘蓝上棉蚜危害出现了3次高峰期,从总百叶蚜量来看,危害较轻。因此,可对棉蚜危害的第一次峰进行挑治以减少2、3峰期的虫口数。棉蚜对春季羽衣甘蓝的危害重于冬季。2007年3月4月春季羽衣甘蓝上棉蚜危害只有1个高峰期,从棉蚜数量和上升速度上看,该高峰为害较重。高峰期间,4月14日~4月24日,百叶蚜量上升较为平缓;4月24日~5月5日,百叶蚜量上升较快;5月10日~5月15日,百叶蚜量骤增。因此棉蚜防治的适宜时间是4月24日~5月5日。经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常见的高效、速效、低毒的药剂,在蚜量达1.5~3.9头/叶时,采用喷雾防治棉蚜,药后3d防效达99%以上。用苦参·烟碱烟雾剂密闭大棚烟熏羽衣甘蓝上棉蚜,药后1d防效达99.89%。5重庆市设施大棚栽培中猝倒病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2007年11月在鸡冠花幼苗上猝倒病害有2个发生时期,第2个发病期重于第1个发病期。棚内相对湿度平均为85.5%,温度在19℃~34℃时,发病率为0.5%~3.2%,温度在16℃~17.8℃时,平均发病率为6.3%,温度在34℃以上时,未见发病。经培养分离纯化,鉴定病原菌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p.,是土壤中常见土传真菌。用6种常见农药对幼苗按2.05L/m2进行灌根处理,药后12d防效均达69.2%以上,幼苗无药害现象。

二、绿粘帚霉诱变生物型(GVD)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粘帚霉诱变生物型(GVD)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种子带菌检测及不同品种对霜霉病、锈病田间抗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苜蓿病害及其防治
    1.2 种带真菌的研究现状
    1.3 苜蓿抗病育种概况
    1.4 苜蓿抗病性评价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苜蓿种子带菌检测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种带真菌对苜蓿种子致病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不同苜蓿品种对霜霉病和锈病的田间抗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苜蓿种子带菌检测与鉴定
    5.2 种带真菌对苜蓿种子致病性测定
    5.3 不同苜蓿品种对霜霉病和锈病的田间抗性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禾谷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麦品种及菌株
    1.2 培养基
    1.3 菌株X-42的鉴定
        1) 菌落形态特征鉴定。
        2) 16S rDNA扩增分析。
    1.4 菌株的拮抗作用检测
    1.5 菌株代谢物活性检测
        1) 无菌发酵液的制备分离。
        2) 抗菌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3) 抗菌物质对禾谷镰刀菌菌丝和孢子的影响分析。
    1.6 田间赤霉病防效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分离鉴定
    2.2 拮抗菌在培养皿中的抑菌作用测定
    2.3 拮抗菌代谢物活性分析
        1) 脂肽粗提物在培养皿中的抑菌作用测定。
        2) 脂肽粗提物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3) 脂肽粗提液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拮抗菌田间防治赤霉病鉴定
3 讨 论

(3)土传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烟草土传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控研究综述
    1 烟草生产及烟草土传青枯病的起因和危害
        1.1 烟草在我国的生产情况
        1.2 烟草土传青枯病的起因
        1.3 烟草土传青枯病严重危害烟草生产
    2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发病表现
        2.1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命名及生物学特征
        2.2 烟草土传青枯病发病表现
    3 病原菌侵染过程
    4 烟草土传青枯病的病害流行因素
        4.1 环境气候条件
        4.2 品种抗性
        4.3 土壤类型
        4.4 农业栽培技术
    5 烟草青枯病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6 烟草根系分泌物
    7 烟草土传青枯病的防控
        7.1 物理防控
        7.2 化学防控
        7.3 农业防控
        7.4 选育抗青枯病烟草品种
        7.5 生物防控
        7.6 现行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未来发展方向
    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烟草土传青枯病专化型茄科劳尔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茄科劳尔氏菌烟草专化型的分离、鉴定
        1.2 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回接试验
        1.3 茄科劳尔氏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4 病原菌浓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及烟草生长的影响
        1.5 温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影响
        1.6 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影响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株的分离及形态特征
        2.2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3 烟草土传青枯病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4 回接试验
        2.5 土壤中茄科劳尔氏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2.6 病原菌浓度对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生物量的影响
        2.7 温度对烟草土传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2.8 湿度对烟草土传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烟草土传青枯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青枯病生物有机肥
    1 材料与方法
        1.1 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1.2 拮抗菌的16S rRNA基因鉴定
        1.3 拮抗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1.4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1.5 拮抗菌的抗生素图谱
        1.6 拮抗菌对其它病原菌的抑菌图谱
        1.7 拮抗菌计数
        1.8 拮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分析
        1.9 拮抗菌二次固体发酵底物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2.2 拮抗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3 拮抗菌株的形态特征
        2.4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2.5 拮抗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6 拮抗菌对其它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2.7 拮抗菌L-25炅光定量PCR计数
        2.8 括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分析
        2.9 括抗菌发酵底物确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防控烟草土传青枯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有机肥制备
        1.2 盆栽试验
        1.3 田间试验
        1.4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试验结果
        2.2 田间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拮抗菌对病原菌拮抗机理的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烟草品种和病原菌
        1.2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定殖试验
        1.3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1.4 生物有机肥育苗试验
        1.5 试验设计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定殖结果
        2.2 拮抗菌在烟草根际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3 生物有机肥育苗对烟草发芽率和土传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2.4 生物有机肥育苗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烟草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3 根系分泌物的纯化与浓缩
        1.4 烟草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1.5 烟草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的测定
        1.6 酚酸类标准品的液相测定
        1.7 根系分泌物中存在的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和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根系分泌物总碳等元素的含量及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2.2 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类物质
        2.3 添加不同浓度外源苯甲酸和苯丙酸对病原菌与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SCI论文与成果
致谢
附录1: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检索表
附录2:16S rRNA基因序列
附录3:BIOLOG PM微孔板各孔碳、氮源

(4)链孢粘帚霉寄生核盘菌菌核相关基因的EST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cDNA文库
    1.2 EST的挑选
    1.3 ESTs序列的测定、聚类与单值基因比对分析
    1.4 ESTs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STs电泳鉴定
    2.2 ESTs序列的测定和聚类分析
    2.3 ESTs序列质量评价
    2.4 单值基因 (unigenes) 比对分析
    2.5 ESTs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5)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条件优化及其对三种病原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
        1.1.2 仪器:
        1.2.3 培养基:
        (1) 胶态几丁质培养基 (用于透明圈检测) :
        (2) 产酶用培养液I:
        (3) 产酶用培养液Ⅱ:
        (4) SMCS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方法
        1.2.2 DNS的配制方法[10]
        1.2.3 透明圈法检测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
        1.2.4 还原糖法确定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9]
        1.2.5 绿粘帚酶产几丁质酶最佳C, N源的选择
        1.2.6 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优化
        1.2.7 时间对绿粘帚霉菌丝生长和几丁质酶酶活的影响
        1.2.8 几丁质酶对3种病原真菌菌丝的降解作用[12]
        1.2.9 几丁质酶活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透明圈法
    2.2 还原糖法
    2.3 绿粘帚酶产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氮源
    2.4 绿粘帚霉产几丁质酶的最佳培养条件
    2.5 时间对绿粘帚霉菌丝生长量和几丁质酶酶活的影响
    2.6 几丁质酶对3种病原真菌菌丝细胞壁的降解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6)产几丁质酶木霉的诱变选育及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纹枯病概述
        1.1.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1.1.2 米纹枯病的症状
        1.1.3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
        1.1.4 玉米纹枯病的侵染循环
        1.1.5 玉米纹枯病的传统防治措施
        1.1.6 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1.2 木霉的研究进展
        1.2.1 木霉的概述
        1.2.2 木霉的生防机制
    1.3 木霉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1.3.1 木霉几丁质酶的种类
        1.3.2 木霉几丁质酶的理化特性
        1.3.3 木霉几丁质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溶液
    2.2 试验方法
        2.2.1 产几丁质酶木霉菌株的筛选
        2.2.2 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2.3 木霉几丁质酶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2.2.4 木霉菌株土壤定殖力的测定
        2.2.5 木霉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几丁质酶木霉菌株的筛选
        3.1.1 玉米纹枯病病原茵的分离与鉴定
        3.1.2 木霉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1.3 几丁质降解试验
    3.2 诱变木霉提高几丁质酶活力
        3.2.1 紫外线诱变致死曲线
        3.2.2 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致死曲线
        3.2.3 硫酸二乙酯诱变致死曲线
        3.2.4 诱变菌株透明圈HC值
        3.2.5 诱变菌株几丁质酶活力测定
        3.2.6 突变菌株的产酶遗传稳定性
        3.2.7 突变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条件优化
    3.3 突变菌株几丁质酶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3.3.1 粗提液的几丁质酶活力
        3.3.2 几丁质酶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3 几丁质酶液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3.4 木霉菌株土壤定殖力的测定
    3.5 木霉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4 讨论与结论
    4.1 产几丁质酶木霉菌株的筛选
        4.1.1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4.1.2 木霉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4.1.3 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
        4.1.4 几丁质降解试验
    4.2 高产几丁质酶木霉的诱变育种
    4.3 突变菌株产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4.4 突变菌株几丁质酶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4.5 木霉菌株定殖力的测定
    4.6 木霉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不同生态区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苜蓿的根部入侵真菌研究
    2 苜蓿抗病性与保护性酶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部入侵真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优势菌种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致病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根部入侵真菌对苜蓿种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接种不同病原真菌对苜蓿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小结
第七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着作
致谢
本论文资助项目
附图

(8)水稻稻种相关细菌及其生防种衣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种细菌及其多样性研究方法
        1.1 与水稻稻种相关的细菌
        1.2 水稻稻种上细菌多样性分类方法
        1.2.1 细菌的表型多样性分析方法
        1.2.2 细菌的遗传型多样性分析方法
    2 稻种病原细菌的研究概况
        2.1 稻种病原细菌研究的重要意义
        2.2 几种重要的水稻种传细菌病害
        2.2.1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2.2.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icola
        2.2.3 引起叶鞘腐烂和谷粒变色的细菌性病害
    3 应用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害研究简况
        3.1 植物病害生防制剂概况
        3.2 种子处理生防制剂概况
        3.3 水稻主要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3.1 白叶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3.2 水稻细条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4 水稻种衣剂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4.1 水稻种衣剂的应用现状
        4.1.1 国外种衣剂的应用现状
        4.1.2 国内种衣剂的应用现状
        4.2 水稻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4.2.1 剂型和配方研究
        4.2.2 作用机理研究
        4.2.2.1 衣膜中活性成分缓释机制研究报道
        4.2.2.2 种衣剂激发水稻植株诱导抗性的研究
        4.2.3 应用技术研究
        4.3 水稻种衣剂研究与发展方向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水稻稻种相关细菌的研究
    第一节 水稻稻种相关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准菌株
        1.2 样品的收集
        1.3 细菌的分离
        1.4 表型测定
        1.5 脂肪酸分析(FAME)
        2 结果与分析
        2.1 与水稻稻种相关的细菌的鉴定
        2.1.1 标准菌株的重新鉴定
        2.1.2 表型测定结果
        2.1.3 脂肪酸鉴定结果
        2.2 不同水稻品种种子上分离的细菌
        3 讨论
    第二节 水稻稻种上相关病原细菌的研究
        1 供试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Kock's测定
        1.3 病原鉴定
        1.3.1 菌落形态鉴定
        1.3.2 电镜观察
        1.3.3 脂肪酸分析
        1.3.4 16SrDNA测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稻种上致病细菌的鉴定
        2.2 黄色菌落中的潜在致病细菌
        2.2.1 巴氏杆菌(Microbacterium barkeri)
        2.2.2 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
        2.2.3 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
        3 讨论
    第三节 水稻稻种上拮抗细菌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水稻细条病拮抗菌株的筛选
        1.3 拮抗细菌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1.4 拮抗细菌N72和N51的拮抗稳定性测定
        1.5 拮抗细菌N72和N51的鉴定
        1.5.1 表型测定和脂肪酸鉴定
        1.5.2 16SrDNA测定
        2 结论
        2.1 水稻细条病菌的拮抗细菌筛选结果
        2.2 拮抗细菌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拮抗菌对水稻细条病的防治效果
        2.4 菌株N72和N51抑菌力的遗传稳定性
        2.5 拮抗细菌N72和N51的鉴定结果
        2.5.1 形态和培养特征
        2.5.2 N72和N51的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生防种衣剂的研究
    第一节 水稻生防种衣剂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拮抗菌
        1.1.2 供试成膜材料
        1.1.3 供试营养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1.1.4 供试助剂
        1.1.5 供试水稻种子
        1.2 方法
        1.2.1 成膜材料的筛选
        1.2.1.1 成膜性测试方法
        1.2.1.2 耐水与透水性测试方法
        1.2.1.3 发芽率影响测试方法
        1.2.1.4 拮抗菌生长影响测试方法
        1.2.2 活性成分用量实验
        1.2.3 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的筛选
        1.2.4 配套助剂的筛选
        2 结论
        2.1 成膜剂的筛选结果
        2.2 活性成分的筛选结果
        2.3 配套助剂筛选结果
        2.4 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筛选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生物种衣剂理化特性及其生物学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理化性质的测定
        1.2.2 种衣剂贮藏稳定性试验
        1.2.3 包衣种子贮存性试验
        1.2.4 种衣剂田间药效试验
        2 结论
        2.1 种衣剂理化特性比较
        2.2 种衣剂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
        2.3 包衣种子贮存性试验结果
        2.4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缓病类芽孢杆菌N72和假单胞菌N51的定殖规律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N72和N51抗利福平(Rif)突变菌株的筛选及菌悬液的制备
        1.2.1 N72和N51抗利福平(Rif)突变菌株的筛选
        1.2.3 N72和N51抗利福平(Rif)突变菌株的抑菌活性测定
        1.2.4 N72和N51抗利福平(Rif)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1.2.5 N72和N51抗利福平(Rif)突变菌株菌悬液制备
        1.3 拮抗菌株在温室水稻幼苗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1.3.1 标记菌株在幼苗上的定殖动态测定
        1.3.2 标记菌株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N72和N51抗利福平(Rif)突变菌株的筛选及其稳定性测定
        2.2 N72在温室水稻幼苗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2.3 N51在温室水稻幼苗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2.4 回收菌株的鉴定
        3 讨论
    第四节 生物种衣剂N72和N51的防病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接种和处理
        1.3 酶活性测定方法
        2 结论
        2.1 POD和PPO酶活性测定结果
        2.2 PAL酶活性测定结果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简介及其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9)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苜蓿的根部入侵真菌
    1.1 根部入侵真菌种数
    1.2 根部入侵真菌的致病性
2 影响真菌侵入苜蓿根部的主要因素
    2.1 生育时期
    2.2 肥料
    2.3 作物轮作体系中的前茬作物
3 常用的致病性测定方法
    3.1 种子接种法
    3.2 土壤接种法
    3.3 根部接种法
4 问题与展望

(10)重庆市花卉设施栽培中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花卉设施栽培的发展状况
        1.1 我国设施栽培的发展状况
        1.2 设施栽培是花卉产业化发展趋势
        1.3 重庆市花卉设施大棚栽培情况
    2 设施栽培中花卉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2.1 设施栽培中花卉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2.2 设施栽培中花卉常见病虫害的控制技术研究
前言
第1章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菜青虫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
    第一节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菜青虫的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菜青虫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2章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小菜蛾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
    第一节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小菜蛾的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小菜蛾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3章 设施大棚中一串红上朱砂叶螨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第一节 设施大棚中一串红上朱砂叶螨的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设施大棚中一串红上朱砂叶螨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4章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棉蚜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
    第一节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棉蚜的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设施大棚中羽衣甘蓝上棉蚜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5章 设施大棚中鸡冠花苗期猝倒病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课题
致谢

四、绿粘帚霉诱变生物型(GVD)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种子带菌检测及不同品种对霜霉病、锈病田间抗性比较[D]. 先米西努尔·肉孜.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2]禾谷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J]. 蔺国强,廖玉才,宫安东,李和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03)
  • [3]土传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及其机理研究[D]. 刘艳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4]链孢粘帚霉寄生核盘菌菌核相关基因的EST生物信息学分析[J]. 钟增明,李世东,高会兰,孙漫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02)
  • [5]绿粘帚霉F051产几丁质酶条件优化及其对三种病原菌的作用[J]. 李姝江,朱天辉,徐春花,韩珊,李芳莲,谯天敏,杨伟,黄琼. 四川林业科技, 2010(03)
  • [6]产几丁质酶木霉的诱变选育及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D]. 赵丹萍.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7]不同生态区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D]. 郭玉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9)
  • [8]水稻稻种相关细菌及其生防种衣剂的研究[D]. 怀燕. 浙江大学, 2010(10)
  • [9]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J]. 郭玉霞,南志标,王成章,李春杰,沈禹颖,严学兵. 草业学报, 2009(05)
  • [10]重庆市花卉设施栽培中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 黄远贵. 西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G. viridans 的诱变生物型 (GVD) 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