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道德与法治课所肩负的主要功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教育的束缚,还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其人生长远的发展,以课本为核心,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探究未知思想领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我认为这就是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面,我结合几年来自己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实践中来
小学生的平常生活不外乎吃、穿、住、行等日常活动,以及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我在教学时结合课本通过一些“平常性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发现平常生活的奇异、惊异之处,并能体会平凡生活的点滴与不凡。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时候,认知、情感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求知欲。以事说理恰当地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讲述,能使道德与法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
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与学生的情感关系紧密。在教学活动中,我擅于创设有效的情境,安排相关的活动,打造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充分满足其内在求知的需求,进而使得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及小品表演情境等,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通过巧妙的设问、有趣的想象来构建平常性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重新发现生活、再思生活。如通过设计为什么我们居住的村叫“李家村”,为什么过年时要贴春联等问题,引发儿童对日常之事背后的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的关注。此外,教材还通过设计想象活动,引导儿童从反面再思生活。如设计冒险家奇奇到“相同国”的旅行,引导儿童认识到人与人皆相同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趣,接纳“不一样的你我他”才使生活丰富多彩;设计“小叮当”到无公共设施的国度旅行的活动,使儿童再思公共设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通过设想一天没有广告的生活,让儿童意识到在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中,需要警惕被广告之风吹跑的危险。
二、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讲法治,体现“法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引导儿童真正体验生活。如模拟厨师手持炒锅数分钟的方式或模仿快递员在有限时间精确投递包裹的方式,体会劳动者工作并不简单。再如通过发动儿童的身体感官,引导儿童了解交通问题的存在:如听一听,一长串急促嘈杂的汽车喇叭声与小鸟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闻一闻,交通繁忙的路口的气味与田间的气味,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嗅觉体验;看一看,小区中的停车位占用了多少空间等。如此使儿童真正感受到交通问题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知道交通存在着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占用土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培养其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比如,我常常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时事演讲,以此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利用课外时间收听收看新闻节目,开阔视野,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要做到时政教育结合,要天天关注报刊广播电视新闻,并把其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
三、道德与法治课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体验是最有效的教育,亲身体验、尝试的经历与结果使人终生难忘,并且会养成一种习惯,培养成一种品行。比如,三年级原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我当小管家”一课。课前先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做的事情并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父母爱的感受,并让学生利用周末,集中一个上午甚至一天的时间,为父母做同样的事情,做一天小管家。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感受到父母工作挣钱的辛苦,家中柴米油盐要懂得节约。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样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间接观察、直接体验获得人格品行的诱导,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上的自主建构。
当然,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总结和提高。只有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才能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初衷。我相信,随着教师意识的不断提高,并付诸于行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明天!
论文作者:庞美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情境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社会生活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