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根据腰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分析研究不同程度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次114例患者中31例患者为轻度,56例患者为中度,27例患者为重度。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髓核密度、髓核情况、水平面髓核突出程度、硬膜囊方式以及神经受压程度等情况均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不同程度之间患者CT影像特征差异(P<0.05);随着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越严重,患者的硬膜囊后越大,矢状径越小。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根据患者的CT影像特征判断患者疾病发展情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0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主要特征为活动受限、疼痛等。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该病的病变程度逐年加重,逐渐表现出纤维环断裂或向四周外膨,且患者椎间盘的高度逐渐减小,且受到长期劳动的影响,促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CT影像检查、MRI以及临床症状判断等方法进行诊断,其中主要以CT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使用最为广泛[2]。本文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患者的病变程度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参考。现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是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诊断。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肌肉麻木、无力、放射性疼痛、活动受限等,部分患者有排便困难、会阴感觉障碍等。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龄为32~74岁,平均为(44.35±6.65)岁;病程时间为0.5~21年,平均为(15.21±6.38)年。
1.2 CT检查诊断方法
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仪(GE Prospeed F Ⅱ型)对患者的L3-4、L4-5、L5-S1等进行扫描。设置参数:电流设置为100mA,电压设置为120KV,扫描时间设置为3s,层厚和螺距均设置为3mm。检测患者CT影像中髓核病变情况、许莫氏结节、胫骨突出与否、额状位(4个区域)、髓核在矢状面三个层面以及水平面的突出程度(4个区域)、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情况等。CT影像学结果的检查由我院临床经验丰富医生进行评判。
1.3 观察指标
患者腰间盘突出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腰疼评估量表进行判断,根据患者的评分情况进行分度,其中评分≤10分表示为轻度,评分10~20分表示为中度,评分≥20分表示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其统计学意义以显著差异P<0.05表示。
2.结果
2.1 本次研究患者的病变程度结果
本次研究的114例患者中轻度椎间盘突出患者31例(27.19%),中度突出患者56例(49.12%),重度突出患者27例(23.68%)。
2.2 不同病变程度患者CT影像学特征比较
检查结果表明,不同病变程度患者CT影像结果中许莫氏结节情况、矢状面髓核突出的程度以及胫骨突出程度的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的髓核密度、髓核情况、水平面髓核突出程度、硬膜囊方式以及神经受压程度等情况均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不同程度之间患者CT影像特征差异(P<0.05);其中多数轻度患者的髓核密度≤80,中度患者的髓核密度在80~100之间,髓核密度≥100在轻度患者中很少见;轻度患者主要以髓核突出为主,中度患者以髓核脱出、萎缩或粘连为主,轻度患者很少有髓核游离的情况;髓核水平面1区和2区主要为轻度、中度患者,3区轻度患者较少;轻度患者多为紧贴神经根情况,神经根受压情况主要为重度患者;硬膜囊移位主要为中度和重度患者,其中重度患者较多;脂肪间隙消失症状主要在轻度和中度患者中表现。典型CT扫描影像图见图1。
图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典型CT扫描图像,1为L4~5椎间盘左侧隐窝内突出,而硬膜囊的左缘受压;2为 L4~5椎间盘后缘左侧局部隆起填塞左侧侧隐窝, 挤压硬膜囊
'2.2 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硬膜囊前后径和矢状径比较
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硬膜囊前后径最小,随着患者病变程度加重,硬膜囊前后径也越大,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随着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矢状径逐渐变小,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硬膜囊前后径和矢状径比较
字母a表示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字母b表示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腰腿部疼痛和放射性疼痛[3]。该病发病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腰椎键盘发生退行性变化所致,外加长期的劳动损伤等因素[4]。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CT影像学检查逐渐成为该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然而近年来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其临床CT检查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症状与CT扫描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114例患者的CT扫描影像结果显示,患者的许莫氏结节情况、矢状面髓核突出的程度以及胫骨突出程度的分布情况在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患者的髓核密度、髓核情况、水平面髓核突出情况以及硬囊膜压迫情况均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程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患者的髓核密度越高表明患者的骨质骨化程度越严重,经过骨化后组织逐渐变成骨样结节,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和磨损,引发病变。另外,患者一旦出现髓核突出,则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进而引发疼痛,且随着病变加重,疼痛逐渐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不同部位的突出情况直接反映患者椎管内髓核突出情况,而髓核压迫神经根和硬囊膜的情况直接反映患者突出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病变程度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通过观察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吴维珠.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分析[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5,39(04):327-328.
[2]冯志学,罗少生,余裕珍,周惠武,陈韶艳,江广明,罗启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6,23(01):82-85.
[3]刘春云.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S1):87-88.
[4]刘惠芝,陈美花.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6(19):239-240.
论文作者:霍红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患者论文; 程度论文; 影像论文; 情况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相关性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