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研究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研究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程度论文,西部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

众所周知,我国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所谓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由过去以计划配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已取得重大进展。如据常修泽、高明华二位学者测算,截止1997年,我国产品总体的市场化程度已达61.71%,其中农产品、 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77.2%、68.3%和41.1%;我国要素总体的市场化程度已达36.57%,其中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 17.2%、70.0%和22.5%;此外,我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已达到51.0%,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已达到36.6%,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达到21.3%。综合上述五个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目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在50%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因为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及其他非市场性活动,从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值都不能达到100%。 如果将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值设定为80%~85%,那么从1978年到现在我们已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过了近六成的路程。

二、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差悬殊

以上有关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是就全国而言的。如果分地区考察,那么我们会发现,各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并不是一致的,相互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受统计资料的限制,下面我们仅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在资金市场的发育、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方面存在的差距作一个直观的比较。

(一)东部地区资金市场的发育程度最高

首先我们来看各地带资金市场的发育情况。对此,我们只需对各地带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作一个比较,即能说明问题。因为一个地区的资金市场是否发达,首先取决于该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是否完善。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始终走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前列,这里不仅分布着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还拥有一大批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及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仅有的两家证券交易所也都落户在这一地区;相比之下,中西部有些地区甚至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都残缺不全。这就直观地告诉了我们,东部沿海地区在资金市场的发育程度上要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二)东部地区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最高

从目前来看,非国有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受计划约束的程度要小,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则要强得多,某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越快,所占比重越大,则说明该地区的计划成分越少,市场成分越多。因此,我们只需比较一下各地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即能判断哪一地带的企业市场化程度最高。表1对此作了非常直观的对比。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80年代初以来,各地带的非国有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比较而言,尤以东部的非国有工业发展最快,目前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中、西部则依次递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表1 80年代以来各地带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

1981年 1997年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国有工业 78.30 75.56 81.59 84.51 25.52 20.24 31.26 47.34

集体工业 21.04 23.48 18.25 25.19 38.11 39.51 38.99 25.65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0.66 0.96 0.16 0.30 36.37 40.25 29.75 27.01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三)东部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最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或称对外开放程度)是指该国(或地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或指它对国际经济的依存度,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从表2 我们不难看出,自1985年以来,东部地区在多数年份实际利用的外资均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达90%以上。这说明东部地区资本的国际化程度要远高于中西部。

表2 198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年份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地区分布(%)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5 15.19 14.40 0.90 0.69 100.0 90.1 5.6

4.3

1988 56.10 48.14 3.23 4.73 100.0 85.8 5.8

8.4

1990 54.94 48.64 4.43 1.87 100.0 88.5 8.1

3.4

1992 130.59 120.09 7.86 2.65 100.0 92.0 6.0

2.0

1995 397.21 339.72 42.47 15.02 100.0 85.5 10.7 3.8

1996 482.41 406.71 55.88 19.82 100.0 84.3 11.6 4.1

1997 476.62 407.34 51.42 17.86 100.0 85.5 10.8 3.7

1998 471.92 413.34 44.84 13.74 100.0 87.6 9.5

2.9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表中全国数为各省市合计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表3。从这张表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始终是以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另外,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全国和各地区来看,1997和1998年的外贸依存度相对于1995年均有所下降,但从各年度来看,基本上都是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所以,总的来讲,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是从东向西梯度递减的。

表3 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构成

及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进出口贸易的地区构成(%)外贸依存度(%)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全国 100.0 100.0 100.0 100.0 35.339.6

35.433.8

东部 84.6

87.4

90.2

90.6

52.960.9

54.650.5

中部 11.3

8.46.76.114.412.48.3 7.1

西部 4.14.23.13.39.3 12.17.7 7.6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其中,各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划分的。

三、中西部市场发育滞后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越彻底,市场化程度越高,则这个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经济发展越快;而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周围市场发育水平较低地区的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将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快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回想一下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人才东南走”、“资金东南流”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市场发育水平高,机制灵活,相应地,各种生产要素从经济活动中可得到的回报也较中西部高。中西部的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受这种高回报的吸引,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这一地区。本来从理论上讲,中西部的生产要素流向收益较高的东部地区,有利于资源总体配置效率的提高,符合经济规律,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中西部来看这一现象,则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无异于釜底抽薪。因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才、资金本来就十分短缺,“人才东南走”、“资金东南流”必然进一步加剧中西部人才、资金的供求矛盾,延缓其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中西部地区市场发育滞后。至少在短期内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利于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

四、政策建议

当前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为此采取了诸如加大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若干具体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当然是希望藉此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要真正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将民间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或许更重要。因为如不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抓紧培育中西部的市场体系,中西部的市场发育必将进展缓慢,中西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将难以在短期内有一个显著的提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向西流动。

标签:;  ;  ;  ;  ;  ;  ;  

东中西部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研究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