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非国有企业的作用定位和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国有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策略论文,作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欠发达地区非国有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位
非国有企业在欠发达地区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局部或枝节的,它带有对该地区社会经济整体改善的性质。在促进该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二元经济的尽快转化、支撑该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转化该地区经济结构及其机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区域发展的发展极(点)理论(development poles)或增长极(点)理论(growth points)〔1 〕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是由若干个发展极(点)或增长极(点)带动的,发展极(点)或增长极(点)越多,该地区的经济势能就越强,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可见增长极(点)的培育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其主要原因便是经济增长极或增长点少,形成不了外在、积聚、空间规模效益,经济势能差,难以有力地带动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该地区由于受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缓慢,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或增长点作用不甚明显;另一方面,该地区国有企业由于受产权制度、社会负担以及负债问题的困扰,经营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很差,也难以形成该地区经济增长点。因此,迅速培育更多的新的增长极或增长点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受各种因素制约而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为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可以为欠发达地区配置新的增长极或增长点,依靠这些增长极或增长点的关联、扩散、波及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撑作用。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有企业的比重相对较大。如1995年欠发达地区国有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55%,而同期东南沿海地区该比例为27%。〔2〕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搞好国有企业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 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改革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就必须从财力、体制、环境等多方面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非国有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1 )非国有企业发展为国有企业减轻税赋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搞活国有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必须改变国有企业高税赋的局面,实行公平税赋。但如果降低国有企业的税赋,势必会减少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利益进而影响其改革积极性。为了既不降低财政收入同时又能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发展非国有企业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2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推行破产制度及其处置企业冗员提供了重要保证。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破产及失业问题,为保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必须安置好失业和下岗人员。而通过发展非国有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和吸纳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重新就业。另外,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改组。国有企业的改组其基本内容是搞活一批,淘汰、放弃一批,这项改革的实质是要使部分生产要素转移出来。然而,接受这些转移出来的生产要素需要非国有企业的较快发展作保证。一般来说,非国有企业发展水平越高,其承接国有企业改组的要素转移的能力越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还在思想观念、制度安排、行为方式等方面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示范,这些对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是至关重要的。
3.对利益流失的抑制作用。由于受我国现有原料价格偏低,加工产品价格偏高的不合理价格体系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在“输出”原料的同时发生了利益的大量流失。利益的流失进一步弱化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这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中的许多省份资源禀赋条件好、原料拥有量丰富,这本是该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但为什么没有被利用起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育不足和现有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对本地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只能利用很少一部分,而其余大部分资源为了寻找“用武之地”,只能外流了。可见,欠发达地区资源流失与其自身非国有企业体系不发达有直接关系。因此,为了遏住资源大量地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并抑制资源利益的流失,欠发达地区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企业,依靠它们的发展,增加对本地区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资源的利用率,以阻止资源及其利益的进一步外流和损失。这是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4.对消除二元经济的弥合作用。二元经济现象是我国乃至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欠发达地区二元经济之间的反差和鸿沟相对更大。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就是二元经济消除并逐渐走向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国欠发达地区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办法是通过发展城市大工业及其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最终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这种战略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出现大城市过大、城市人口压力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海发达地区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创立了以发展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及其中小城镇为特点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工业化道路既较快地解决了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又避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大城市病”。我国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了也应该走发展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及其中小城镇的工业化道路。依靠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大量地吸收该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发展与本地区国有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吸收、利用这些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增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5.对思想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小农经济和封建意识以及地处内陆地理环境相对比较闭塞的限制,观念较为落后,商品经济意识较差,这是我国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欠发达地区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应实现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这方面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企业,使人们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接受商品经济的洗礼,逐步转变和更新落后和陈旧的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非国有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与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非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相比,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外围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条件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在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些不同会给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带来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也会影响该地区非国有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
1.市场环境的制约。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环境是非常宽松的,许多工业品尤其是消费品普遍短缺,供不应求,市场供需缺口很大,产品销售价格较高,市场呈典型的卖方市场特征,这种市场格局为企业的进入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条件。80年代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企业之所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除了自身灵活的经营机制外,宽松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市场机遇是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然而,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市场环境已经和前者迥异。(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的迅速发展,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从市场供给总量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已基本趋于平衡,据测算我国供需差率已处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如1989年供需差率为-8%,1990年为-3.5%,1991年为-4%。1993年国内贸易部对68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的分析表明,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已达到91.6%,而供不应求的仅为8.4%。〔3〕(2)市场竞争加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类型企业的大量出现,形成了企业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竞争不仅表现在产品设计、质量、性能、花色的竞争上,而且表现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这对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形成了更大的压力。(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体系日益发育成熟,市场机制及其信号趋于正常,市场管理制度与规则不断完善,因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约束和要求更严。这种状况对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国家政策和制度规范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制度环境。一是为了鼓励该地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在税收、贷款、用水用电用地、企业制度选择、产品销售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条件;二是提倡企业进行各种制度的改革实践,允许各种不成熟、不规范的制度的试验,这对培育大量的非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地区行政性分权改革默认和扩大了地区封锁和行政分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格局已经大大改变了。目前国家处于改革的规范性考虑,对发展非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必然会逐步减少,各地区的企业在税收、贷款、用水用电用地、产品销售等方面很难得到象过去那么大的优惠。而且,随着多年的改革摸索和实践,对规范性的企业制度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明确,今后在设立各种类型企业过程中,规范性发展将是一个主要的方向。另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地区行政性分权必然要被打破,地区依靠行政力量对企业的保护也将不复存在,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完全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这种格局对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自身发展条件的约束。与东南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发展非国有企业的情形不同,未来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面临自身的很多劣势,这些劣势包括:(1)欠发达地区人们观念落后, 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创新、冒险精神。这点对该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构成基础性障碍。欠发达地区地处我国的内陆,不具有东部发达地区毗邻沿海的区位优势,同时该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经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极不利于与外界的商品和要素的往来与交换。(3 )欠发达地区原有较为薄弱的经济发展基础也影响到该地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另外,欠发达地区现有工业结构的特点也会给该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带来一些制约。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往往与资源开采与初加工存在更多的联系,要求以资金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组织结构上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主,这种结构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像在东南沿海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工业的产品结构,其产品扩散能力较弱,城市工业对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非国有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这一因素仍然会对该地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制约作用。
三、欠发达地区非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策略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非国有企业对欠发达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应下功夫抓好这项工作。但在发展非国有企业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与东南沿海地区改革之初发展非国有企业处境的差别,充分认识本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选择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策略和道路。
1.把发展非国有企业提到作为振兴本地区经济发展基本道路的战略高度来认识。(1 )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国有企业对形成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或增长点、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消除二元经济差距进而实现经济一体化、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重大问题的重要作用,不应把发展非国有企业看作为一般性的培育企业、发展生产的问题,更不应把发展非国有企业只看作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充分认识发展非国有企业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 )要通过大张旗鼓地强化非国有企业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宣传活动,使人们对发展非国有企业问题形成共识,将其引入到欠发达地区政府的目标函数之中,从政治制度上保证非国有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非国有企业战略。
2.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应坚持稳妥、规范与高起点的原则。(1 )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的环境比起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地区要严峻得多,面临的困难也更大,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欠发达地区今后发展非国有企业的速度不会太快。欠发达地区一定要正视这个现实,在具体规划非国有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时,正确估计自身发展非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条件,使本地区非国有企业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稳妥的基础之上。(2 )欠发达地区在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过程中,要注意其规范性。加强非国有企业的规范发展,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内在要求,而且是非国有企业自身生存发展与增强市场竞争的必要保证。(3 )欠发达地区在未来发展非国有企业过程中,要注意高起点。高起点首先要求企业技术含量要高,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多地搞一些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将本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避免科技成果的外流;其次,提高产品质量,将其定位在中高档次上,追加高附加价值带来的利润,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名牌,最终以产品质量和性能来赢得市场;再次,要注意扩大企业的规模,实行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过程中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状况的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1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非国有企业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该地区人们商品经济意识落后,创新、风险意识差,缺乏广泛地发展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的基础,因而发展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所以为加快本地区非国有企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且从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践看,它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1995年东南沿海地区乡镇工业占本地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8%,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该比例则只有20%,〔4〕这个水平仅相当于东南沿海地区70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水平。因此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这方面的差距是有好处的。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要同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考虑。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非国有过程中,如果能将其与本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就会为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助一臂之力。发展非国有企业同国有企业改革结合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要着眼于与国有企业生产、技术、产品上的分工协作,通过分工协作关系达到盘活国有企业现有资产存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二是通过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为国有企业破产及劳动优化组合的改革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撑。(3 )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要考虑自身资源条件。欠发达地区自身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按照资源指向发展对本地区资源进行初级加工和深加工的非国有企业,对发挥自身相对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和阻止资源利益的外流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欠发达地区应相对多地发展资源工业。
4.做好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其他配套工作。(1 )要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的资金配套问题。资金短缺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要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中的资金问题必须多方面想办法。第一,加强区域补偿政策的力度,增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补贴额度,并增加“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的类型和数额。第二,在不影响公平和规范性前提下,国家仍应向欠发达地区适当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低息贷款、专项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以提高欠发达地区自身的资金积累水平。第三,建立和完善各种直接和间接融资体系,允许欠发达地区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向社会直接筹资以及向民间和银行拆借资金,扩大该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的资金规模。第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靠自身的努力解决资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主要也不是靠国家的资金投入,而主要是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有些办法是逼出来的。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采用“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的办法筹集资金,通过自我滚动的办法发展起来的。 (2)加强各级政府的支持,转变政府的职能,为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国有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为鼓励非国有企业的迅速成长,使有更多的企业家来欠发达地区投资办厂,政府必须提供一系列宽松的政策和条件,比如在资金供给、资金拆借、税收减免、用水用电用地、分配制度等多方面都应作出一些优惠的规定。第二,各级政府应不断地进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增加对企业的服务。第三,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只有这些方面都改善了,才会有较多的发展基金流入到欠发达地区。(3 )加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已使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处于提高产品、技术素质的考虑,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也需要适度地被转移出来,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由行政性分权改革所造成的地区分割、地区封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要通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体系的日益发育成熟和完善,逐步消除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使产品、技术、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和转移,通过这种流动和转移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提倡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定向援助。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应更加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应加强产业政策在地区产业分工和布局中的作用,把一些资源性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在布局到或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促进产业在大范围内的合理分布和布局,使各地区的企业都能享受到产业合理分工的利益和好处。
注释:
〔1 〕发展极(点)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franeois perrour)于1955年首先提出的,后经英美一些经济学家补充、发展而成为增长极(点)理论。所谓发展极或增长极是指具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及旁侧关联的主导部门或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及行业在其区域上聚集以形成外在、聚集和空间规模经济、并能对邻近区域产生辐射扩散和带动作用的经济空间,通过这些增长极(点)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内其他企业或行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增长带,由极、点到面,形成增长片,最终使该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提高。
〔2〕欠发达地区具体包括的省份有: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具体包括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404—405页资料计算”
〔3〕孙尚清主编:《中国市场发展报告》,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9月,第25页。
〔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有关资料计算。
标签:增长极论文; 国企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定位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南沿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