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较为偏重知识的传授,如今已转向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智力开发,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对待“能力培养”上,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和操作上是有差异的。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偏执于对零散知识的所谓“灵活运用”,而对学生的整体直观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较少顾及,在具体操作中常常将课文按照自己的思路采取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却恰恰忽略了课文的阅读主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因而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上往往强调了求同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克服这种倾向,从而提高对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呢?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初读、研读、品读”(以下简称“三读”)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操作和审美层次上较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较好效果。
一、初读
老师在讲析一篇课文之前,要让学生自行初读,最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从而对课文作出没有外界干扰的属于他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要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出发,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分割的整体,在心里形成一种主观的整体知觉,借助课文提示和教师点拨,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艺术特色等。如此,悟性好的学生甚至在粗读课文之后便从整体上一下子捕捉到课文特色和其内在的情韵,不至于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冷冰冰的课文分析当中。
例如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可让学生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据此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1.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2.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3.根据课文以时间为经、以品德为纬的回忆录的特点,请同学们以“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找出一件事,说说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这样,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体特点、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把握,不强求面面俱到,不强求答案一致,不强求一下子弄懂全部课文内容,但必须注重前后联系,特别是要有个人见解,体现阅读个性,为进一步阅读理解作好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初读阶段是粗读、速读,教师不讲不授,从肯定学生思维的角度,只和学生谈谈个人的初感即可,而将那些具体的、复杂的感受留待下一阶段解决。
二、研读
研读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主题含义和艺术手法运用等。研读是精读细读,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此阶段应作比较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方法中从正音释字到分段讲解再到概括文意。如果孤立地讲解段落、层次,就会破坏整体情境。所以教师要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理解和训练方面注重段与段、层与层的联系和作用。
例如,教九年级下册《故乡》,初读时只要求学生阅读指定内容,就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在研读阶段则要让学生从词语应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等方面去揣摩妙点,以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阅读过程,教师必须以学生个性思维为主,强调学生个性的参与。当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时时注意顺其个性思维将其引导到完成课堂教学上来。
例如让学生精读《故乡》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段落,教师在进行妙点揣摩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妙在对中年闰土外貌描写非常细腻”,有的说“妙在比喻写人方法的运用”,有的说“妙在文中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语不成句,显示他的生活濒临绝境,揭示了他内心的困苦不堪”等等。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反过来,在准确掌握具体知识后又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
三、品读
“阅读不能停留在理解上,而需要养成鉴赏的习惯与能力。(夏丏尊语)”品读阶段是课文教学中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它的主要内容应是对全文技巧和情韵上的充分领悟。经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这个阶段来完成审美情趣的培养。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到品读这个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可以对课文语言进行三个层次的品析:①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②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③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在《故乡》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同学们就人物的身份、形态、性格和命运进行人物形象的品评。这个环节相当重要。我们在教学时常常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往往忽视了其审美性。而恰恰是这个环节,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自由翱翔,创造意识可以尽情发挥,主体意识可以更充分地体现。
“三读”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突破具体,又在具体方面升华拔高。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的思维立体化、动态化,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呆板、单向的静态性。特别是“三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体现了素质教育,更利于人才培养。
论文作者:袁洪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阶段论文; 母亲论文; 个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