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的行为准则——兼论一是吃饭,二要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是论文,二要论文,行为准则论文,财政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政府财政的行为准则:有序、稳定、透明
1.所谓“有序”,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与各产业的规模、结构及其发展定位必须按照新经济的要求重新调整、组合与排列,实现发展、调整或淘汰的有序化;政府的税收政策、国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都要按照新经济的客观要求为部门、产业调整的有序化服务,实现收支安排、政策调节与经济调整相一致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调整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将需要加强的部门重新排列。首先是部门间的排列。如将教育列在第一位,其后是科技、卫生、通讯、环保等。其次是部门内的排列。如教育部门最先要加强的应是初等教育,这是教育的起点,对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在初等教育的后面,其顺序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每个层次里,还要重新定位与排列。如高等教育,应将基础理论教育放在第一位,应用科学教育放在第二位,不能颠倒。其他部门也都必须这样多层次的重新排列。
二是将需要压缩的部门重新排列。在西方国家,首先一项应是压缩军事支出。军备竞赛曾使美苏两败俱伤,教训至今犹为沉痛。其次是行政部门。在发展中国家,行政部门过于膨胀是通病,这与市场机制背道而驰,非下大力压缩不可。再次是传统的长线产业与夕阳产业,过去计划经济国家都由财政统管,在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财政应该甩掉这些包袱。由于关联大量就业岗位,应该创造条件步骤实施。以上应压缩的各部门中,自然也应多层次的有序化排列,以确定压缩的轻重缓急。
部门和产业的加强、压缩有序化了,政府就必须将所有财政政策运用起来,为这有序化的加强和压缩服务。问题在于,无论加强或压缩,哪怕一次很小的调整,都是不同人群切身经济利益的增减和长期形成的观念形态的重大转变,其间必然充满矛盾和斗争。
2.所谓“稳定”,是指政府财政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都有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避免经济风险、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新经济是十分美好的,通往新经济的征途也充满风险。例如体制改革或产业调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往往并无最佳模式,常会使淮桔成枳,所以需要财政支持。一国财政是否稳定,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标准:
一是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新经济的国家,财政收支在年度间要均衡增长,不应大起大落,财政赤字应逐步减少,直到最后完全消除。这并不是古典预算平衡理论的复归,而是新经济的客观必然。因为新经济是建立在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科技又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基础之上,从而能使生产力的水平逐步提高,GDP稳定增长; 还因为高新科技的领先地位与高信息化,生产的规模与商品的品质必然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欲望,产品积压、需求不足现象将难以存在;传统经济是十分脆弱的,非但没有高科技的基础,随时都能受到诸如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出口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定,但对新经济国家,这些影响是无足轻重的。因而一旦进入新经济,通货膨胀或需求不足的现象将基本上不存在,或者说要大大缓解,经济运行能在长时间内较稳定的增长,如美国在近10年的样子。新经济的诱惑力也正在这里。
二是与新经济距离尚远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很难实现年度间均衡,有一定的赤字是常态,财政管理应以经济稳定为目标,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把财政的稳定定位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因为只要经济稳定,财政有些赤字并不可怕。随着经济逐步好转,财政赤字自然逐步减少。这样做的客观原因在于国家区域经济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短缺,高新科技不配套,经济发展很难进入均衡状态,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贫富差距容易扩大,难免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导致经济萧条。若国家的调控政策力度过猛,如基建投资过大,货币发行失控,又易产生通货膨胀。总之,经济周期都会十分典型和突出,财政赤字在所难免。
三是在不远的将来(如在近10年内)即可实现新经济的国家,主要是指目前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将加速高新科技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逐步消除财政赤字作为实现财政稳定的目标。
上述三种不同的标准,都与财政赤字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财政赤字作为一项政策工具是中性的,不发达国家有大量赤字,发达国家也在运用财政赤字。不过,如果一国有一定赤字,长时期看会有两种发展趋势:如果国家经济长期良好,赤字会随财政宽松而逐渐减少;如果经济难脱困境,赤字规模势必越来越大,最后到了发行公债已无补于事时,必然引发高通货膨胀,这时候,赤字也就成了影响经济和财政稳定的坏东西。正因为如此,在通往新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可将赤字规模作为衡量财政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一国经济如越接近新经济的水平,其需求不足或通货膨胀的程度会越来越低,财政赤字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小;反之,如果常有财政赤字或规模较大,经济肯定常有需求不足或通货膨胀的不稳定状态,距离新经济的水平也自然较远。
3.所谓“透明”,主要是指有关财政的法律制定、体制变革、预算编制、收支运行、执行结果都能民主化,能让各阶层的政府官员、业务专家、民众代表参与意见,便于他们检查和监督。这样做,也是新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高度数码化与网络化,必然使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的运行透明化。人类从未象今天这样生活在高度科学化与透明化的世界。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应该让天下民众一清二楚。不透明就不精确,就容易掩盖问题,就得不到民众最起码的支持,事情也就办不好。财政透明主要包括法治到位、体制完善、管理民主三方面。
二、我国财政的行为准则:“一是吃饭 二要建设”
在1月19日中央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 江泽民同志就“全面落实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发表讲话时强调指出,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这个原则,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江泽民同志在这个时候重提“一是吃饭,二要建设”这个原则,是不仅局限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还有更重要的新时代的新内涵。那就是,这个原则与世界性的政府财政行为准则“有序、稳定、透明”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通的。抓住这个原则,不仅能使我国财政与世界各国的财政运作更快的接轨,还能使我国的经济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不良影响,奋力追赶世界性的潮流,在未来的新经济中占有一定位置。具体表现在:
1.“一是吃饭,二要建设”是财政行为准则中“有序”的体现。与过去的几千年相比,当今世界经济、财政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序化,未来的新经济更是严然有序的世界。无序即落后,就会被淘汰。就财政的行为准则论,强调“一是吃饭,二要建设”是最高层次的有序化,是有序的大方针、大政策。它首先把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先得到满足,否则,便不能搞那么多的基本建设。有了这一条,社会生活就能正常,经济运行就不会紊乱。其次在吃饭、建设的内部还各有顺序。如吃饭问题,按照新经济的要求,有的要压缩,有的维持原有水平,教育、科技则要大发展。这种有序化是多层次的,直至每个具体问题,都将在比较、取舍中最后定位。所以说,有了“一是吃饭,二要建设”这个行为准则,就能提纲挈领抓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有序发展的大调整,按新经济要求实现财政收支有序化。
2.“一是吃饭,二要建设”是财政行为准则中“稳定”的体现。因将建设问题置于保证吃饭的前提下,就必然会缓解收支矛盾,不会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也不必借那么多国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遇到特殊困难,如大的天灾或国际性经济危机,还有一个再去扩大国债或赤字规模的保留空间,从而避免大的经济混乱与波动。正如陈云同志说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国民经济是经不起大混乱的。而在通往新经济的征途中,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国家随时会遇到风浪,现在未雨绸缪留有余地,无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一是吃饭,二要建设”是财政行为准则中“透明”的体现。我国几十年的财政史证明,国民经济每次出现问题,都表现为建设规模过大,发展过快,挤了吃饭的开支。但这都是事后分析,当时并不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收支不透明。现在明确“一是吃饭,二是建设”,将吃饭的开支优先保证,也就与建设的开支彻底分开。以此为契机,就能将财政管理的透明化全面推广开。同时这样做,既有利于复式预算的开展,还能为预算的深入改革奠定基础。
4.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一是吃饭,二要建设”还是市场经济财政本质的体现。这个原则中的“吃饭”问题,在公共财政中具体包括行政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事业这些准公共产品中应由政府负担的部分;“建设”问题在公共产品中系指应该由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具体包括行政、国防、文教事业等部门的非生产性基建投资,公共设施、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基础产业、风险大的新兴产业等。这样划分吃饭与建设,与过去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不仅为我国财政适应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国财政与世界接轨最终实现新经济在运行机制上作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