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谈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改学生试卷,常常发现学生的问题解答中有这样一些错误:(1)因果颠倒,主次不分;(2)语言不准确,表述不透彻;(3)要点不全面,不完整。出现这些错误跟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解题经验、智力等有关,更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如果学生思维混乱,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思维面狭窄,表达出来的思想当然不严密、不完整、不深刻,解答题目必然会出现上述错误。为此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深刻性、广阔性等优良品质。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抽象概念,这些概念都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2)具有严密的逻辑性;(3)表述精炼准确、完整。而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人们分析事物的现象、现象的各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事物的主要属性,再比较、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经过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一般的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如果仅用直讲法将教材中的概念直接灌给学生,不仅使学生难记,也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较高的思维能力。教者应该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时的安排,在讲授概念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着意养成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也就是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这里要注意的是应根据概念本身的特点、所表达的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针对给某种事物本质属性或某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下定义的概念,如:地转偏向力,冷暖锋等,还有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概念可采用综合分析法,让学生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拆开来分析,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再将事物的各个方面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合起来,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在教授冷暖锋概念时,以冷锋为例,可先让学生看冷锋与天气结构图,让学生分析锋面的倾向,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锋面附近雨区的范围,同时让学生分析锋面移动的根本原因,冷暖气团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在冷暖气团势力大,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之下,迫使暖气团抬升,冷锋锋面坡度稍大,锋前锋后都有雨区等众多属性中,抽象出冷气团势力大,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这一本质属性。再如在教授“水循环”概念时,可先让学生分析“水循环”示意图,找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各环节发生的先后关系,同时分析通过哪一环节使水进入哪一圈层,最后让学生自己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对于那些给同类事物本质共性下定义的概念,则可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先认识同类事物各个属性,然后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它们的本质共性。比如在教授“矿物”概念时,可先让学生分析石英、盐、金刚石等矿物的各个主要属性;然后让学生比较每种矿物的各个属性,找出不同矿物的共性,比较出不同矿物的本质共性,即无论何种矿物都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都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最后让学生概括“矿物”的定义。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维活动得出概念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拿自己的结论与课本上科学概念比较,再检查自己思维过程中有无不严密处和不合理处,以便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推理

教材中对有些重要知识点的介绍因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表示出来的,省去了某些推理过程,或略去了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介绍。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在传授这些知识时,则不能忽略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推理、分析。比如教材对“地形倒置”成因的介绍,只很简练地说“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学生常因不了解张力、挤压力对岩层的不同影响,这种情况下内外力相互关系的和地形倒置的发育过程,在解答“地形倒置”成因时出现讲不清楚、不严密、不科学等错误,即使死记硬背书上的几句话,遇到特殊情况又无从下笔,或回答得乱七八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形倒置”形成的过程:顺地形(背斜轴部受顶部张力影响,裂隙较为发育,向斜轴部受局部挤压力影响,岩层破坏程度相对较差→差异性侵蚀不断进行→出现侵蚀平面→地壳不断隆起,差异性侵蚀继续进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进行推理。再如在学生学习冷暖锋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推导气团、气温、气压、天气状况之间的因果联系,必要时可以用箭头图示出来(如: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暖气团控制地区→这一地区就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在这种推导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而且理清了学生思维脉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顺着事物发生发展规律考虑问题,加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此以后的答题也就不会出现“天气转好,气压上升,气温下降”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了。

三、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首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通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一方面使思维有可能快速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展开的外部言语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联贯,符合逻辑,那么他们必将能迅速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讲话。在对各种概念知识点进行推导时,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自己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将推导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暗示等方式创造一种导向,让学生在将自己思想表达出来之前先在脑中进行加工,检查自己答题角度是否正确,是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要点是否全面。当学生将思想表达出来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评价,找出不正确、不精确、不完整、不严密之处。

在批改学生练习试卷时,应通过面批、评讲让学生不仅明白错在何处,还要让学生明白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懂得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

这种对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的训练,有利于使学生在力求语言表达准确过程中,深化自己的思维,形成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广阔性等品质。

四、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试想如果学生不知道核电站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冷却水,那么在考虑核电站布局时,就很难将核电站布局的主要因素答全。而这些知识书上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应注意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

首先教师本身要注意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将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各种书报杂志时,有意注意有关知识,关心国内、外的地理新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将课本知识作适当延伸。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入手,将课本知识适当加深,比如学完了冷、暖锋的有关知识后,可引导学生用气温与纬度之间的关系,气候各部位风向与气团知识迁移海平面等压线图上,低压槽中锋面的性质,气团性质等知识。二是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手,加宽课本知识。如讲完课本上有关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可引导学生考虑这样的问题:高大地形对气流既有阻挡作用,又有分流作用,那么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对中纬西风又有什么影响?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必然会搞清冬季影响昆明地区的西南暖气流的成因,使学生对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了解得更深更透,在回答此问题时也就思路清晰,表述时准确无误。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教学中长期的艰巨任务,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总之,我们应力求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标签:;  ;  ;  ;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