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论文,信息传播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市场的不断完善,网络的功能和网络信息内容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网络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提供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平台,而且演化成了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动员力的重要新闻传播工具。
所谓舆论或言论,从广义上讲,就是指民众发表的议论或意见;从狭义上讲,言论指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我们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讨论网络信息中的言论——网络言论,指的是网民通过投稿、发帖子等方式在网络信息中传播的议论或意见,较长篇幅的评论文章和一两句话的论坛讨论都在此列,同时也指网站发布的新闻。
网络信息的产生和发展不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言论空间,而且鉴于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它给言论提供的空间也是空前自由的。近年来网络的交互性功能越来越强,各个网站为了加强其吸引力,把加强网民的参与和交流作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与服务来开发。由网民发布的信息越来越多,网络信息的舆论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1 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表现形式
网络上存在着各种信息发布平台,因此网络信息舆论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网络新闻及专题。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将新闻作为其提供信息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新闻主要由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针对日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报道,一般以“新闻频道”这类专栏的方式发布,对于一些重大或突发事件,网站跟踪该事件发表系列报道,并有针对性地登载评论文章和链接相关报道。这一载体较为专业、正规,是网民获取准确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正面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和方式。现在有很多新闻类站点提供RSS订阅功能,大大方便了网友迅速获知最新的新闻信息,并根据其提供的摘要信息有选择地阅读新闻和发表评论。
2)网络评论专栏。网络评论专栏主要是指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评论文章,有一定的长度,能独立成篇,就像报纸的言论专栏。这类评论文章是网民通过浏览网络信息中所报道的重要新闻事件,或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就事说理,提出一些看法。如人民网推出新闻评论性专栏——“人民时评”,每日刊发一篇署名文章,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等发表评论。
3)网络即时评论或跟帖。读者即时评论或跟帖是指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对某条感兴趣的新闻迅速作出回应,长短不限,这种形式是报纸上没有的。读者在即时评论中能自由、方便地发表言论,突出网络传播互动特点。
4)网络论坛言论。网络论坛和电子公告栏则是网民围绕网络编辑推出的话题各抒己见,讨论交锋,发布网络评论文章。论坛上的意见通过各种“帖子”来表达,“帖子”又分为“主帖”和“跟帖”。“主帖”一般是某个网民提供某一事件内容,或者对某一个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其他网民通过“跟帖”来对“主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补充“主帖”的内容。通过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一个话题在论坛上获得大量的关注,信息不断扩散增加,从而形成各种网络舆论。迄今为止,BBS论坛仍然是网络舆论最活跃、最密集的领域。国内首屈一指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典型。闵大洪先生认为,强国论坛让用户对国际国内大事有“表达权利”,已经成为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民声集散地,并且“强国论坛突破了舆论一律”,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窗口”。
5)博客。博客是一种个人日志形式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由于它的进入门槛很低,信息发布自由度和开放度很高,以及具有跟帖评论、推荐阅读、RSS订阅等的互动功能,使得它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很多在网络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博客转化为网络“意见领袖”,他们的文章、观点往往会被人大量引用、转载,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
6)帖吧。帖吧从本质上讲跟论坛并无区别,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创建极为简单,并且对创建主体无严格限制。②它的主题比论坛更为具体集中,因为一个帖吧就是根据一个主题来命名,所有的讨论也是在同一个主题下。③更为个性化。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创建个人帖吧,而且可以创建与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事情相关的各类帖吧。在浏览帖吧页面的时候,还可以方便地将帖吧或帖吧中的帖子推荐给帖吧中的好友甚至QQ、MSN上的好友。有些帖吧还支持手机WAP功能,通过手机都可以查看关心的话题、最新的回复信息,并发布自己的信息。这些特点使得帖吧成为网络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集散地。
7)点击排行。网站对新闻性内容进行点击率的排行,比如新浪设有“热门排行榜”;搜狐设有“热点新闻”的排行栏目,包括“昨日国内点击榜”、“昨天国内热帖榜”、“昨日国际点击榜”、“昨天国际热帖榜”等;网易设有“即时热门新闻”专栏。排行榜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引导方式,它可以作用于网民的阅读心理,刺激更多的人阅读上榜新闻,具有使热点新闻热上加热的效果。
8)在线调查。网站发起民意调查,这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已经相当普遍。网站选择的民意测验选题往往是热点新闻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调查结果(赞成、反对、持其他态度者的比例等等)可使读者了解围绕该事件的社会意见分布状态,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因此,在线调查的题目选择、提问设计等,具有明显的舆论引导作用。
在这几种比较典型的网络舆论发布形式之外,电子邮件的群发布、即时通讯(诸如QQ、MSN)的“群用户”,是组织传播和个人传播的重要结合,对于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原因
随着网络上各种信息发布形式的增加,网民们获得了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之所以呈现出舆论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网民不仅可以在网络上浏览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对各种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在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产生了即时的互动关系。除此之外,在网民与网民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个人传播于一体,除了网络媒体针对广大网民的点对面传播之外,网民与网民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快捷地进行相互传播,通过BBS、新闻组、电子邮箱等各种方式,进行点对点传播、点对面传播、面对面传播。因此,网络媒体的互动既包括媒体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又包括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这两个层次的互动,成为网络媒体最吸引网民的特色功能之一,不仅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效果。
2)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又一个巨大的差异之处,也是造成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媒体上,信息内容的报道是受到各种限制的。由于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政府对于媒体的管理一直较为严格。相比较而言,网络媒体受限制程度较小,整体开放性更高。网络媒体的开放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的开放性。网络媒体讨论的内容范围广泛,从日常琐事到时政热点,从明星娱乐到文化教育,从财经动态到国际格局,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科技……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在网络这个媒体平台上,各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呈现,很多在传统媒体上无法报道的内容在网络媒体上都可以发表出来。其二是传播主体的开放性。网络媒体的参与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以及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借助网络信息自由地选择各种渠道来发表他们的观点、见解和意见,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在线交流,即时交换意见。
这种开放性使得各种话题都有了讨论的空间,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很容易形成各种网络舆论。这些舆论既可能是针对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产生,也可能是针对一些日常很少涉及的边缘性话题展开,从而使网络舆论呈现多元化格局,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都获得自己的存在土壤和发展空间。例如最近因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而闹得沸沸扬扬的“铜须事件”。这是一起因为网络游戏导致的第三者插足事件。如果在传统媒体中,这一类事件一般都处于主流舆论范围之外,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事件却成为热门舆论话题。
3)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网络媒体的匿名性特征。而匿名性特征正是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重要原因。在网络空间里,每一个网民都处于一种匿名状态中,网民的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一个ID帐号,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在这个ID帐号之下,网络用户失去了身份、性别、年龄等显著性的外在特征,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扮演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身份。这种匿名性使得网民获得了一种表达的安全感和前所未有的自由,从而可以在网络媒体上发表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表或不能发表的意见。网民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修改,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量多面广的网民自由发布言论,表达个人观点。因为这种匿名性,人人可以发言,人人敢于发言,网络媒体上各种意见和评论增长迅猛,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
4)网络传播技术的影响。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匿名性都是由于网络媒体的技术特性带来的。这些技术性特征使网络媒体为网民的意见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实际上,媒体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从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从电子传播到数字传播,技术在人类传播的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它对人们的交往和沟通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新技术带来了更多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这对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以Web2.0代表之一的博客为例,博客不仅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且具有更为简易的交互功能,网民只需在自己浏览的博客上输入一个验证码就可以发表看法。因此一旦在博客上出现网民感兴趣的话题,很快就会吸引大量的跟帖评论,形成各种网络舆论。因此网络传播的各类新技术最终都会对网民的信息传播造成各类影响,进而影响到网络舆论的产生。
5)网民的社会心理需要。网络媒体的各种特征,诸如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跨时空等都是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表层原因,这些特性使得网民的舆论具备了一个出口和平台。而深层次原因来自网民的社会心理需要。
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纽带。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人们通过各种传播方式进行交往和沟通。而舆论往往成为社会整合的一种机制而发挥作用。因此公共舆论,在网络媒体,甚至是大众媒体产生之前,就已经是一种广泛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伴随着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舆论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因此其发展更为迅猛。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人们通过自我表达不仅仅是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实际上自我表达更多时候是为了获得或明确某种社会地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因此自我表达是社会人的一种心理需要。而人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对此作出反应,自我表达就是他们的反应方式之一。而网络媒体恰恰提供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可以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的平台,因此网络媒体上充满网民的各种意见和评论,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趋势也随之形成。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发言空间有限,而且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除了一些活跃的“意见领袖”,诸如报刊评论员、专栏作者、时评家外,普通的读者或者观众很难在大众媒体上获得发言的机会。即使他们的言论能够在大众媒体上发表,也因为各种“把关”环节而失去了最初的意义,甚至可能会与发言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意见相反,而普通的读者和观众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实际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当受众接触到传统媒体上的各种新闻和信息,他们产生的各种看法和意见,很难在媒体上反应出来,最大可能性是成为一些口头传播的内容。因此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事件要转化为舆论事件存在各种限制性因素,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并不明显,传统媒体更多的体现的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在传统媒体中,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之后,即使它引起了受众的关注,成为受众议论的话题,一般也只会形成一个“口头舆论场”,而无法形成“媒体舆论场”。这实际上造成受众的舆论与媒体舆论之间的差异和偏离,媒体无法准确反应出受众的意见,受众的观点又得不到表达的空间。
而在网络媒体上,“把关人”的作用受到削弱。“事前把关”被“事后把关”取代,“微观把关”更多的让位于“宏观把关”,传统的“把关”机制在网络媒体上开始失效。网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自己最原始的意见,而不是经过层层“把关”加工后出现的意见。而且由于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网民的意见表达获得巨大的自由空间,网络技术带来的个性化使得网民能够更为自主地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见。在网络媒体上,每一个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和舆论焦点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都有自由发言的可能,这些使得人们满足了自我表达的社会心理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络媒体上各种意见会如此之多,如此之复杂,进而使得网络舆论变得多元,并且不断地对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影响。
3 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问题分析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一方面使得人们获得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人甚至认为网络空间可以成为一个“公共领域”,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但是根据网络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固然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了一个言论平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对政府舆论导向的冲击。我国政府在媒体管理上一直都强调舆论导向。这一点是由媒体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决定的。媒体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政治属性,而后者决定了政府对它的管制。媒体的内容是一种精神产品,对人的态度和思想会产生各种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对于媒体的管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舆论导向就是政府对媒体的管理方式之一,并且长期以来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整合、社会动员和思想宣传,舆论导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提供指引作用,并且保证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完整性。
但是政府舆论导向由于媒体行业的发展演化遭到各种挑战。首先是党报党刊等舆论导向的基本阵地在媒体的市场化竞争中逐步边缘化,从而使得舆论导向的作用减弱。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是对政府舆论导向的又一个严重冲击。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对于政府舆论导向的冲击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各种主流新闻网站,特别是政府主办的新闻网站在网络媒体中的影响力不足。在网络媒体中,各种商业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论坛和博客成为网民关注的中心,而主流新闻网站受到关注较少,也较少成为网络舆论主题或中心。有时候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主流新闻网站的内容被其他商业门户网站转载后成为热点讨论的话题,而在它们自身的网站上却较少被人关注。
其次,网络舆论多元化对于单一的舆论导向是重大的挑战。在网络舆论中,各种思想和意见都拥有了发表的平台,其中很多观点与政府期望的方向存在偏异甚至完全相反。更关键的是,网络上这些与政府舆论导向不相同的舆论很容易获得各自的支持群体。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于一体的特性,使得在网络媒体上各种舆论都能获得支持呼应的群体。并且由于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往往越是与主流思想相违背的思想越能获得更为广泛和热烈的欢迎。而政府舆论导向的单一性在多元化的网络舆论面前往往失去效果,政府通过各种“把关人”设置的舆论限制在广大的网民和舆论信息面前也往往显得乏力,这些都表明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对于政府的舆论导向是重大冲击。
第三,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在网络上开始失效。传统的舆论导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舆论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是一种控制型的舆论,而网络舆论是一种自发型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鲜明的差异。这对于政府的舆论导向显然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传统的舆论导向往往通过政府指令,以新闻通稿、评论员文章、典型人物报道等方式自上而下地达成,而在网络媒体上,这种模式对于网络舆论的影响程度在减弱,甚至失去效果。网民不再接受别人强制性的宣传或思想,而是主动获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和思想,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这种网络舆论与政府的舆论导向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明显。
第四,国外的思想意识形态开始广泛渗透。在传统媒体上,由于政府管理严格,形成了与国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条“隔离带”。虽然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国内媒体上关于国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在思想传播领域依然有着各种控制,在舆论导向方面更是有着严格管理。在网络媒体上,由于网络媒体的跨时空特征和开放性特征,这条“隔离带”已经消失了。网民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国外的信息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国外的各种意识形态、潜在势力也可以通过网络很容易地渗透到国内的网民群体中间来。这显然会对政府的舆论导向构成另一种挑战。
2)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冲击。公信力是媒体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媒体品牌建立的基础,受众忠诚度形成的基础,而且是媒体竞争力的基础。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客观、公正、权威性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这几点在网络媒体上都存在相当距离。而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更是对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一个冲击,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论中非理性的声音对于理性声音的冲击。有人曾认为网络媒体将成为一个“公共领域”。然而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除了对任何人任何话题开放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是在“公共领域”里面的讨论必须是理性和批判性的。按照这一标准来看的话,网络媒体空间现在还无法称之为“公共领域”。因为就网络舆论来看,现阶段非理性的观点往往掩盖了理性的观点。
在网络媒体上,因为“把关人”的缺位,很多虚假信息泛滥,同时为了吸引眼球,各种耸动性的内容也层出不穷。这些内容一出现马上就引发大规模的议论。而网民往往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热烈发言。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特征,这些发言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而并不是理性的探讨,或是有建设性的争论,结果往往演化为不同群体间的谩骂攻击、言词侮辱。2005年网络上流传一张据称是演员章子怡在《艺伎回忆录》中与日本演员的裸戏照片,结果在网络上引起网民一片讨伐之声。事后证明此事纯属伪造,但是从中暴露出来的网络舆论非理性特征却十分明显。大量网民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纷纷用各种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而没有人来思考事件的真相、反思自己情感出发点的正确性。
在网络媒体上,各种“圈子”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往往不是走向开放性的理性讨论,而是陷入险隘的“山头主义”的非理性争论。今年2月发生的“韩白”博客之争,就鲜明地体现出了网络媒体上各种势力的“圈子”之争和非理性争论。
网络舆论的这种“非理性”属于一种“集体非理性”的特点,它不是从理性和批判性的基本立场出发,而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一种情绪性的宣泄,这使得网民评论常常带有片面性、情绪化特点。例如最近关于“一个馒头的血案”引发的陈凯歌和胡戈之间的官司,网络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陈凯歌缺乏娱乐精神和宽容态度,却忽略了这个官司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点上。这种集体非理性产生的网络舆论往往演变为一场语言狂欢,各种情绪化语言铺天盖地,强制性地迫使理性的声音、批判的声音、对立的声音消失。“沉默的螺旋”在集体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中作用明显,理性的声音成为沉默的声音。
相当多的人误认为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应该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可以不负责任地传播任何信息,因此在网上散布种种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诋毁企业信誉的现象屡见不鲜。时下,因网上言论而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发表消息或言论的成本及风险很小,这使得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敢于散布种种虚假的、不健康的、对国家和政党有害的消息和言论。这种游弋在网络上没有任何责任风险的观点对国家掌控的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不断挑战着官方意识形态,蓄积着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现阶段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带来的潮流是拒绝高尚,拥抱庸俗;拒绝深刻,拥抱浅薄;拒绝精英,拥抱草根;拒绝独立,拥抱盲从;拒绝思考,拥抱消费。这些使得网络媒体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还有很远距离,而且离成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媒介行业也任重道远。
3)新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产生。网络媒体给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也对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从历史上来看,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由垄断到扩散的过程。与之伴随的是一个权力由上到下分散的过程。在大众媒体出现之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往往掌握在政治、知识和商业精英阶层手里,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精英阶层拥有更多的信息,也就相应获得更多的垄断性权力和利益。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上的信息传播获得极大发展,广大民众通过大众媒体获取到了更多的信息,从而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也使自身的社会素质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各种垄断性的权力被逐步打破。网络媒体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而网络信息搜索工具的出现,使网民能更快捷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因此,信息的价值成为网络传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急速增长,在解决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却又带来了新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社会大众缺乏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量的信息被封锁和垄断,使得社会大众处于信息匮乏和信息饥渴的状态中。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使得社会大众的信息匮乏得以解决,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逐步消除。然而与此同时,海量信息带来的后果却是人们发现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难度相应地大为增加。人们现在处于一片信息的海洋之中,然而这片信息海洋中大量的信息是垃圾信息或者冗余信息,不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极大地妨碍了自己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即使搜索引擎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要想准确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依然十分困难。这就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而网络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强化了这一新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在网络媒体上,由于“把关人”的缺位和匿名传播,使得任何人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言,导致各种垃圾言论层出不穷。一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应该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土地,他们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却拒绝担负相应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又给他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使得在网络舆论中,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言论铺天盖地,各种诽谤性的、攻击性的语言层出不穷。这无数的垃圾言论、粗俗言词构成了网络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严重阻碍了网民的信息获取和社会认知。网民处于这种舆论包围之中,要想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困难重重。
由于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控制机制,通过舆论这种控制机制,一个利益群体可以动员群众按照其目标行动。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各个利益群体都在发挥影响,而各个利益群体的“意见领袖”一般成为舆论的发动者和指挥者。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舆论方向,动员网民为其利益服务,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往往会故意隐瞒某些不真实信息。这是对信息价值的严重损害。而网民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对事实真相加以了解,往往成为各个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利用的工具。而真正具有理性、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又由于网络舆论的强制性压迫而无法表达出来,或者无法被网民接触到。结果网民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耸动性的、容易激发其情绪反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往往是某些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为了某种目的而加工过的,其目的往往就是为了获得舆论关注,从而达到自身的各种目的。而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又促进了这种虚假信息的不断泛滥。信息不对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带来的大量垃圾信息和各种利益群体有目的的信息操纵,使得网民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筛选、甄别、辨认、检验,这些将大大增加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
信息不对称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大众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网络舆论带来的各种耸动性言论、宣泄性语言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舆论的狂欢”,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而被加工和操纵的信息更是会构建一个与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信息环境,从而影响到网民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第三个后果,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使得那些能够熟练操纵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和利益群体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网络中“注意力”和“影响力”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带来各种利益,而那些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则不仅其声音无法被人听到,而且由于网络舆论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化冲动,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猛烈的攻击和谩骂,最后常常是在居于强势地位的舆论下变得沉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其背后所带来的利益和权力,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是我们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问题,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形式的不断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分析和研究,将随之不断更新和深化。
标签:舆论导向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网络言论论文; 社会舆论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网络自由论文; 观点讨论论文; 传统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