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冲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银行论文,货币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5-0047-05
信息技术革命使人们的交易方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催生了替代现存货币的电子货币①,也促动了学者们的思想实验。本杰明·弗里德曼提出电子货币会使中央银行成为仅有象征性兵力的军队,对法偿货币和储备需求的下降使得中央银行即使仍有控制其负债的垄断能力,但垄断已毫无价值。电子货币突破货币的先行约束,使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总量的控制力,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萎缩使规模较小的货币政策操作无法影响大规模的经济运行[1]。金的观点更为激进,他指出:在未来社会中所有的清算都将通过电子账户间资金的实时转移来实现,此时提供清算服务的可能是专业的软件公司而不是传统的中央银行,对中央银行通货及储备的需求为零使中央银行无法影响短期利率[2]。道德也指出电子科技发展使市场力量腐蚀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新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进而降低了中央银行对货币系统的有效杠杆控制,即降低了中央银行影响利率、汇率和货币供给的能力[3]。学者们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不仅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效力,也会影响铸币税收入决定中央银行的运行。因此,从需求角度探究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
一、仅从替代现金的过程看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
在此,不考虑相关交易主体对交易媒介偏好的变化,仅分析货币替代过程。当电子货币替代中央银行通货,将通过现金归行和现金回笼导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增加。在日常经营中,商业银行会保留一部分现金,即窖藏一部分中央银行的通货以满足客户提现的需要。商业银行所窖藏的货币不能给其带来任何收入,反而要支付保存成本。因此,商业银行保留的窖藏货币仅限于业务需要量,不会保留过多的现金。网络交易的兴起使得现金的需求下降,人们会将多余的现金存入银行转化为储蓄存款以生息获利。这将导致商业银行业务库中的现金增加,商业银行会将多余的现金返还到中央银行。一方面,现金从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回流到中央银行的发行库;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贷记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从而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增加。由于基础货币是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共同组成的,所以,在现金回笼使流通中现金减少的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随之增加,基础货币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从现金回笼角度看,电子货币替代现金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但是,现金回笼导致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却不是中性的。“当电子货币被全部用于一次性支付时,社会货币供给总量不受电子货币存在的影响,电子货币只是传统货币在支付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变换”[4]。这种判断值得商榷。即使电子货币被全部用于一次性支付,但由于发行和赎回之间有个时间差,当电子货币滚动发行时,总会有一部分剩余资金成为发行者获得的“免费”资金。也正是这部分“免费”资金吸引私人部门发行电子货币,如果这部分免费资金是以通货购买电子货币的形式形成的,随着现金重回银行体系并参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必然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二、经济主体交易方式的变革使中央银行的负债收缩
1.私人部门网上交易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但不会降为零
网络交易的兴起使很多私人部门争先恐后开展着一系列花样繁多的关于电子货币的研究和实验项目,并逐渐走向实用化。“为促进新型支付系统的发展,私人机构需要无政府干预的实验自主性”[5]51。各种电子货币分散发行的现实给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带来了冲击,中央银行的法偿货币被私人发行的电子货币替代,并且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替代效应非常明显[6]。但是公众对中央银行通货的需求量仍将存在,不会降为零。“现代支付科技对货币使用只有很小的影响………现金交易仍将存在”,“毒品交易者的存在将使货币需求,即对中央银行负债的需求不会消失”[7]。“与十九世纪中叶不同,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发展良好的货币和支付制度,以及作为硬通货的国家货币。而在十九世纪中叶,私人部门认为自行设立规则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近期,我们会发现一些资产雄厚、资信等级很高的公司发行电子支付工具,如储值卡或数字货币。这种私人发行金融工具的情况在其他金融产品领域早就很普遍了,例如在衍生工具及商业票据市场即是如此。总之,电子货币可能会逐渐普及,但它在我们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会远远小于过去私人货币曾发挥的作用”[5]51。因此,尽管与经济规模相比,基础货币会持续下降,但对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却不可能消失,自由银行学派学者所描述的不是货币经济也不可能存在[8]。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及其自由银行业思想的理论意义远大于其实践意义[9]。
2.商业银行仍会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储备,但储备额会下降
由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构成了基础货币,而且一些国家如我国,以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因此,学者们关于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政策的争论也反映为对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储备未来的变化持不同的观点。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为满足客户对现金的需求保留存款账户以备提现;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存款保留特定比率的储备;三是为了避免日间拆借和隔夜拆借的高成本而持有一定储备用于清算。针对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储备需求的三种不同目的,我们分别从这三方面分析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储备需求的影响。
(1)公众对中央银行通货的需求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不会为零
纸币所具有的匿名性、非界质依赖性及法偿货币背后的国家信用,使得公众对中央银行通货的需求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即使人们用维萨卡或万事达卡或其他类型的电子手段进行支付,但最终都反映为对通货和存款货币的追索权。因此,为满足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商业银行就须通过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以从中央银行获得现金。只有商业银行成为中央银行的客户,中央银行才能通过借记商业银行存款账户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现金,现金才能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流向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并通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流向社会公众手中。因此,商业银行为公众提供的提取或存储现金业务使得商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但随着电子支付科技发展使现金需求量下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量也会随之减少,进而储备需求下降,即商业银行不必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中保持较多的资金以备随时的提现需求。但由于公众对中央银行通货的偏爱仍然存在,即使无法制定存款准备政策,商业银行也必须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以满足公众对中央银行通货的需求。因此,从商业银行满足客户提现的角度看,电子货币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额,但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不会降低为零。
(2)公众变动货币资产组合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网络银行与电子支付科技的发展使得套现成本下降,人们会增加储蓄存款这类生息资产的持有量,从而对不生息的交易类账户(即可开列支票的账户或借记卡账户,通常称之为活期存款账户)及现金的需求下降。公众对货币资产的调整改变了存款的结构,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额及其构成。
首先,电子货币替代现金影响了商业银行法定储备的构成。有些国家规定法定准备金必须是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另一些国家,如美国,商业银行的窖藏现金也可算作法定储备。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使商业银行为满足日常经营所保留的窖藏现金也随之减少。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时,在窖藏现金也可算作储备的国家,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会随着窖藏现金的减少而增加;而在窖藏现金不算作储备的国家,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不会发生变动。因此,无论是否将窖藏现金算作法定储备,电子货币替代现金对商业银行法定储备总量不产生影响,只能影响法定储备的构成。
其次,电子货币替代活期存款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通常各国所确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存款的流动性成正比,流动性最强的活期存款适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高,储蓄存款次之,定期存款最低。电子货币替代活期存款将减少交纳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基数,而且公众对生息资产持有量的增加使存款结构中适用较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存款减少,导致商业银行需要交纳的法定存款准备数额下降。特别是目前很多国家都没有把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存款纳入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约束的范围内,这会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储备数额。即使规定电子货币存款要同活期存款一样按同样的准备金率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额也会降低。这是因为一部分电子货币是脱机型的,如储值卡中的货币余额是由卡中的芯片存储的,银行无法确知电子货币账户的余额,这使得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践操作中很难对此类电子货币存款征收储备。
最后,电子货币的跨国性及网络金融的虚拟加剧了各国中央银行的竞争,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下降趋势。由于大多数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国家对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支付利息,这使得法定准备金相当于对商业银行征税的赋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承担的赋税越重,越不利于发挥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电子货币和网络金融交易有很强的跨国性,使各国中央银行面临着金融管理制度的竞争,将迫使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降低法定存款储备率。尤其是当某外国金融机构迅速地通过公共计算机网络吸纳本国国内居民存款时,为确保本国银行的竞争力,中央银行将面临降低准备金比率的压力。因此,电子支付科技的发展将加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趋势,从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储备也将趋于减少。
而对于一些已经放弃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国家,如加拿大、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由于已经实行了零准备率,所以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这些国家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需求已不产生影响,但这些国家的零准备率政策将对仍在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国家造成压力。
(3)电子支付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清算账户余额有双重影响
对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需求,使商业银行在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约束时也必须保留部分储备。保留储备是用于清算目的,而且持有储备存在机会成本,因此,商业银行会根据清算中可能需要的支付数额保留储备。要确定最优的储备数量,商业银行就要在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及为弥补储备不足而拆入资金所耗费的成本之间进行选择。持有储备数额较少,损失的机会成本少,但是一旦出现支出的资金额大于储备额,商业银行将承担拆入资金进行清算的成本。因此,最优储备数额将使增加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等于因增加储备避免拆入资金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如果电子支付科技发展能改变增加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或边际收益,那么,商业银行用于清算的储备数额将受电子支付科技的影响。持有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等于市场投资回报率减去中央银行为超额储备支付利率的差,这取决于资金的供求情况,并不受货币形态的影响。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取决于储备不足发生的概率和拆入资金的成本。电子支付科技发展不能影响储备不足可能发生的概率,但可能影响拆入资金的成本。拆入资金的成本既包括由资金市场供求情况所决定的拆借利率,也包括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如佣金费用、电话、电传费用等,电子支付科技革命的发展降低了银行同业间融通资金的交易成本,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为清算目的保留的储备。虽然弗里德曼提出,私人清算组织的发展向中央银行清算账户提出了挑战,商业银行可能不在中央银行而是在其他私人机构开设清算账户,从而对中央银行清算储备的需求为零。但正如欧洲中央银行指出的,“我们有理由推断:中央银行通货的信誉以及中央银行不存在信用风险,能保证中央银行的通货将继续成为银行间清算的媒介”。“赎回电子货币的约束也使中央银行必须发行用于最终清算的媒介”[10]。而且,只要政府要求税款必须以中央银行负债支付,就会存在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清算账户的需求。因为私人部门交纳税款通常是以开出银行支票的方式进行的,最终清算通过借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贷记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完成。因此,虽然私人清算机构的出现会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清算账户的需求,但不会为零。
从另一方面看,电子货币大量替代现金降低现金结算比重又会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对清算资金的需求。电子货币替代现金需要依托商业银行提供的转账结算服务,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的转账结算需求应保留一定的清算准备金。非现金结算比例的增加说明客户对商业银行转账结算服务的需求增加,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增加了的转账结算需求所持的清算准备也会随之增加。因此,电子支付科技对商业银行清算储备金的总影响取决于两种作用机制的力度大小,当电子支付科技降低商业银行拆借资金的交易成本,使得清算需求下降幅度大于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转账结算需求增加的清算需求时,电子支付科技对商业银行清算储备需求的总体影响是负的,即会降低商业银行清算储备需求;反之,电子支付科技对商业银行清算储备需求的总体影响就是正的。
由流通中的现金及商业银行储备构成的基础货币是各国中央银行负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即使电子货币不会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也会使中央银行的负债收缩,但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央银行的负债不可能为零,这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三、中央银行面对冲击仍能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
1.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保留的备用金仍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支点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清算机制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中央银行是无风险的,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不会破产倒闭;其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可以为清算者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弥补清算资金的不足,而且当银行面临严重流动性问题时也可以提供最后贷款给予资金支持;最后,中央银行曾实施法定储备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而这些存款账户是可以用于清算的,中央银行清算系统的历史渊源使其较人们设想的私人电子支付系统具有先行优势。因此,私人电子清算系统无法替代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商业银行仍会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储备账户用于清算。尽管对中央银行负债的总需求有所下降,公众持有的中央银行通货以及商业银行用于清算的备付金所构成的基础货币仍足以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支点。
2.中央银行的存款便利业务可控制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存款便利,即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其公布的利率为金融机构清算账户中的余额(是正数)支付利息。无论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冲击有多大,中央银行都有为其负债确定利率的权利,同时中央银行作为政府银行的特殊地位及相应的非盈利性质赋予了中央银行为电子资金设定名义利率的能力。从而使得中央银行无须进行大规模交易就可以影响利率。根据资产边际产出相等原则,当中央银行变动储备利率时,私人资产持有者(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的私人机构)的套利行为将使隔夜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确定的储备利率同向变动。因为对于私人机构来说,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的条件是市场隔夜利率等于储备利率加上从中央银行获得清算服务的边际效用,当边际效用为常量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其支付给储备存款的利率,就可以实现对市场隔夜利率的控制。当边际效用为零时,中央银行确定的储备利率就是市场隔夜利率。即使不考虑清算服务的边际效用,中央银行存贷款便利的组合也可以确定银行间拆放资金的利率区间[11]。只要中央银行能控制短期名义利率就足以管理宏观经济。如果中央银行控制了隔夜拆借利率,那么,隔夜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通过套利活动使其他短期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这将使长期利率相应增加,因为长期利率是当前短期利率与对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加权平均数。如果价格水平调整是缓慢的,名义利率的变动将导致实际利率变动,这将对真实的产出和就业率产生影响。即使价格水平调整很迅速,利率变动也将影响名义总需求,从而中央银行仍能控制通胀率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法律赋予的特权成为中央银行保有货币控制力的最后屏障
不仅政府征税的特权会维护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必要时相关法规的修订和新设,会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保障。电子货币会使中央银行的负债大幅降低,引发中央银行破产倒闭的观点实际上有一个隐含假设,即中央银行会“不作为”,会完全顺应市场的变化。然而,中央银行在货币制度变迁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政府是否真的愿意放弃其发行货币的权利是值得怀疑的。如前所述,目前各国允许电子货币分散发行是因为作为一种新的支付科技,它正在研发之中,需要竞争的环境来促进其创新,需要给予宽松的政策以使本国支付科技不会落后于其他国家。实际上,各国中央银行都在密切关注着网络货币的发展,如美联储已积极推动网络货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以及清算方案的论证,组织商业银行、大型超市、电信企业等机构协商制定一系列关于电子货币的技术标准和兼容模式,力图建立一个以普遍认可的标准为基础的开放式的清算系统。此外,美联储还在研究将其管辖下的银行间支票净头寸清算系统和远程个人支票成像认证系统运用于结算银行间的电子货币往来[12]。欧洲中央银行在《电子货币报告中》明确指出,“欧洲中央银行仍将继续监督电子货币领域的新发展,并估计它对货币政策和支付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可能会做出新的政策建议,包括如果有必要由欧洲中央银行自行发行电子货币”[10]。可以想象,当电子货币科技成熟后,中央银行完全可以像当年垄断纸币发行一样以法律垄断电子货币的发行权。因此,“货币非国家化”仅仅是一个构想。面对电子货币的挑战,中央银行会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失去对货币的控制。而且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完全自由的经济运行会因市场失灵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福利,在客观上也需要中央银行拥有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各国货币制度具体细则的差异会使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各国中央银行都面临着负债收缩的压力。鉴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及操作指标仍采用数量型指标,中央银行负债的收缩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应加强人民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引导商业银行保留用于清算的储备;在继续实施对中央银行负债付息政策的同时,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建设,尽早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价格型指导转变;同时,密切关注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可借鉴欧洲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约束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以维护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力。
注释:
①这里的电子货币是包括了银行卡的广义电子货币,即所有电子支付工具的总称。虽然从根本上挑战中央银行法币的是电子现金,即狭义电子货币,但作为私人发行的电子支付工具都会形成对中央银行法币的替代,进而影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电子货币的概念。
标签:电子货币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基础货币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电子支付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法定存款准备金论文; 银行清算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货币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