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和实施空间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研究论文,素养论文,地理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空间认知和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空间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空间素养。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和科学界开始关注空间素养(也称空间能力),国内也有诸多学者关注地理空间思维要素与空间思维培养。空间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许多相关知识散落在不同的学段。初中阶段经纬网、地图、地球运动及区域地理知识,多从初步感知和建立空间概念方面表现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等;高中阶段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内容等,多从原理上阐述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位置与分布导致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格局、空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联系及空间运动变化规律。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旨在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深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空间认知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但对于分散在不同学段的相关内容,如果在教学中处理不好,就会使教学内容显得割裂、零散,容易停留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上。如何由具体知识教学转向空间认知、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持续培养,指向学生空间素养的系统培养,本文从整体把握的视角进行相关探讨。 一、基于学科本质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空间素养,明确其教育价值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空间的视角与思想方法是学科本质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的觉察与分析、空间记忆、空间联系的想象、空间推断等空间思维,是空间认知能力的构成要素。一个人的空间素养表现为其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具备空间认知观念、空间思维模式和空间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进行空间观察、空间记忆、空间想象、空间思维和空间表达来解决问题。 空间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空间思维能力。美国国家科学院全美研究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将空间思维定义为:有能力理解空间关系,知道地理空间如何展示,能对有关的空间概念进行推理并做出决策,由地理空间概念、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和地理空间推理过程三部分构成。具备空间素养的学生具有两个特征:①具有空间思维的心理准备和思维习惯,知道何时、何地、怎样及为什么进行空间思维。②具有在获取足够信息的情况下运用空间思维的能力,对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过程等空间呈现方式有广泛且深入了解,掌握空间表征工具和推理方法,以及利用辅助工具和技术进行空间思维。 中学地理教学中蕴含的空间认知能力、体现空间素养的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价值主要集中在三方面:①对地理位置的觉察和辨识,即空间定位和空间定向能力。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围绕地球运动、经纬网、不同尺度的区域位置与分布等内容,高中地理中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等内容,都呈现出观察者对自身与所处空间之间关系的思考能力。②对空间分布的认识,即借助地图等空间表征工具进行空间观察、空间想象、空间记忆能力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如地球光照图等,有着丰富的空间观察、想象与记忆能力要素,需要以地图、图表、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已有表象为根据,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形状、结构、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概括性的空间结构新形象。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这种心理和认知过程,促进其或进行图文转化,或根据地图及其他图像想象出直观形象。③对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过程的认识,即空间分析、空间综合和空间推断等空间思维能力。初中地理中的区域联系与发展、高中地理中的区位选择及人地关系等内容,都反映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的空间关系和空间联系的认知和判断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关注学生空间视角是否形成的角度落实教学重点: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空间、场所的差异表现出应有的关注;理解空间历程对于所关注现象的分布、类型及活动特性的重要意义;注意所研究议题、现象或状况与其所在区域的关系。 例如,“疆域与行政区划”是初中学段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掌握中国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基础,更是建立和形成空间概念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描述事实性知识,而是要挖掘出其蕴含的空间素养内容和教育教学价值,设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要学习中国地理,必须先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形成空间概念。因为空间位置制约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和资源环境,并影响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从初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入手,挖掘空间素养的教育价值,并围绕教育价值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主要表现在四方面:①正确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优劣势,进而产生爱国之情;②通过中国的位置、面积、疆域范围等知识,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领土意识和海洋意识;③通过读图观察分析、空间想象等,学会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训练学科方法和培养地理空间思维;④建立起后续区域地理尤其是中国和乡土地理的空间概念和知识基础,奠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因此,该部分内容教学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力求帮助学生建立如下深层知识:①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我国地理位置、与邻国位置的关系、我国主要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空间关系,以构建空间概念;②形成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的宏观分析思路及读图、空间认知方法,进而转化为区域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发展自身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③在具体知识基础上建立爱国情怀、海洋意识和领土意识。 二、用核心概念统整初高中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空间素养培养目标要求 空间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经验不同,空间认知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下页表1所示)。 因此,需要站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视角下,借助地理核心概念进行教学内容的统整,以便宏观确定初高中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主题下空间素养的目标要求,再微观分析不同学段特定教学内容在空间认知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例如,运用“地理空间”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人文地理部分教学内容的统整,可以形成如下页图1所示的内容体系框架。通过空间分布、空间格局关系的觉察和空间相互作用的认知判断,以及空间过程的分析、想象和模型表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进而培养以空间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空间素养,并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空间基础。 三、借助学习进阶分析,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空间素养的目标表现水平 核心素养需要系统化的培养,其过程是在同一个空间素养主题(或学科核心概念)下,不同学段若干节教学内容的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聚焦核心概念统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学习进阶理论,进行指向空间素养的若干“主题”路径的进阶分析,进而刻画和明确学生空间素养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中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标准。这样有助于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的空间素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评价。 例如,将人文地理部分就“地理空间”为统整线索,“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空间过程”作为学习进阶的三个维度,进行主题内容下空间素养的进阶分析,形成如下进阶路线:初高中不同学段可以设计为“空间感知、建立概念—要素联系、空间综合—原理深化、时空综合—迁移运用、空间解释”的空间素养进阶水平发展路线,分别对应特定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指向空间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求,从而把空间素养的培养放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的时期内,分层次、分阶段、连贯且不断深入地逐渐实现空间素养培育、空间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显然,这个进阶路线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相吻合,即地理空间认知能力需要以常见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和变化事实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和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展开。 以核心概念统摄下“农业”内容主题指向空间素养的学习进阶路线(见图2)为例,分析初高中不同学段与之相关的空间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达成空间素养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标准。 初中阶段“农业”内容指向的空间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达成空间素养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标准如下: 水平1: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表现和类型,概括其特点。 该水平要求学生利用地理图像和地理信息技术,充分感知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结构,丰富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地理空间表象。所以评价重点是空间感知,建立农业生产活动在某地区分布的空间表象和空间分布概念。 水平2: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分析说明我国某一农业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感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必要性。 该水平要求学生以我国区域为载体,既通过我国农业分布概况认识农业的空间分布,又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这一人文因素与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农业生产活动与其他要素空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联系。 高中阶段“农业”内容指向的空间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达成空间素养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标准如下: 水平3:利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以某地区为例,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加深对“区位”的理解。 该水平通过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等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些区位因素是优势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相较而言,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这些内容既体现相互作用的空间素养要素,也用农业区位论原理深化了农业在区域中与其他要素的全面综合和时空综合。 水平4:以我国和世界典型地区为例,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该水平要求学生认识农业地域类型是人们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进行农业产业分工的产物,农业区位因素决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是主导区位因素影响空间选择的结果。同样,该内容既体现了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过程,又用原理深化了农业在区域中与其他要素的全面综合和时空综合。 高中地理复习阶段“农业”内容指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达成空间素养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标准如下: 水平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该水平要求学生认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人类应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不同,应对的措施也应有针对性。此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前面所学原理和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区域的农业条件和问题分析,达到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的目的。 本文以地理空间素养为例,试图在整体把握的视角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空间素养和教育价值,进行指向空间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用核心概念统摄初高中教学内容,用学习进阶理论进行初高中教学内容的统整和同一主题内容下的进阶分析。以此明确学生在某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不同学段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前后递进衔接关系;明确不同教学内容用以发展学生某一核心素养的指向目标及认知水平与表现标准,使地理核心素养得以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地理教学对全面把握和实施空间素养培养的研究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对全面把握和实施空间素养培养的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