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对策论文,监管体系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根据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这是中国央行职能的第四次分离,必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银监会设立后,在迅速进行机构设立和人员调配的同时,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对商业银行的检查摸底,并积极而高效率地配合有关部门起草、修改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据悉,将陆续出台的制度规章更接近国际银行的通行做法,也体现了中国金融业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有利于加强监管,减轻金融机构负担,增进透明度,促进金融创新。
从银监会的职责、管理要求和成立后的积极行动等方面看,银监会今后将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和频度,扩大监管范围,增强专业性、超前性、透明度、国际化。这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银监会的设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粗浅的分析,并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个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监管体系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根据中国银监会总结的监管经验和刘明康主席透露的信息,银监会实施银行监管工作将遵循:一是必须坚持法人监管,重视对每个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二是必须坚持以风险为主的监管内容,努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平,改进监管的方法和手段;三是必须注意促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形成和内控效果的不断提高;四是必须按照国际准则和要求,逐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从银监会、人民银行的职能定位,银监会的管理要求和成立后的积极行动等方面看,可以分析出监管体系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将产生八大影响。
(一)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和频度,实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监管
银监会正式挂牌之后,就向外界透露过它正在布置四项现场检查,其中就包含对非信贷类资产现场检查、表外资产现场检查、贷款五级分类现场检查和特定贷款现场检查。2003年5月,银监会发布消息说,近期正在部署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非信贷类资产进行检查。6月,银监会又发出通知,将对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表外项目和表外业务情况进行全面调查。7月消息说,从2004年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取消现在并存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为切实防范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银监会还制定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同时,中国银监会将陆续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重要监管规章。
可见,银监会接手银行监管后,将彻底改变原来的被动监管、无力顾及、不系统、不连续的局面。在检查摸底后,银监会的监管力度、频度将大大加强。
(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未来监管环境下将更为重要
为规范监管行为,树立和维护监管人员廉洁从业、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中国银监会党委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提出“约法三章”,要求银监会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监管过程中,(第三条)必须做到:不得接受被监管单位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旅游度假和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贵重礼品等。可见银监会的成立必将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徇私情,力避歪道,塑造公正廉洁、严肃政纪的监管队伍形象。这表明,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必将被毫不留情地揭露,并处罚整改。问题的揭露、处罚力度加大,监管查出的问题将得到不折不扣的整改。
而且,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情况是,许多问题是不能重复地出现和存在了。今年以来,审计署一系列审计行动带有很强的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的用意。6月,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作审计工作报告时,以异乎寻常的坦直态度把建设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丑事”全部曝光。明年审计署还将继续组织对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进行审计。就在银行业遭遇银监会、审计署的检查之际,财政部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会计信息检查。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会检”检查的重点首推金融业,而且强调“金融业的检查重点是银行”。这些都表明,商业银行除了踏实抓好内控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之路外,别无选择。
(三)银监会成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被提上特别重要的议事日程。刘明康主席强调,对银行的监管,必须坚持以风险为主的监管内容,突出整体风险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这表明,中国几十年来的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传统将让位于以风险监管为主的新体系。风险的防范将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四)监管将推动国内金融深化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银监会的成立是一个制度性变革的标志。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和混业经营发展必将加速。市场成为银行经营最主要的风向标,而行业的经营环境也将更为公平、透明和规范。因此银行业在经营、管理、准入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会迅速加大。此外,央行独立性增强以后,将进一步加快金融子行业的竞争程度,同时加快混业经营的发展步伐。由于目前存在分业经营管制,混业经营的突破口将最先表现在产品创新上。因此,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将在与金融监管的博奕中取得突破和发展。而且,银监会的监管将以突出风险控制原则、满足市场需要、鼓励有效竞争原则来控制金融深化和创新。
(五)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降的压力和强制性要求将加大,同时,商业银行清降不良资产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将大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银监会的成立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高额不良资产有关联。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还需要存款保险机构以及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合作。银监会的成立可以改变由中央银行一家独揽、手段单一的被动局面。
(六)规范经营和适度竞争将被鼓励和得到充分发展。适当的市场竞争和规范化监管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规范经营也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银监会必将更重视对银行的规范经营进行监管。行业竞争规则将朝市场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方向发展,而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客户认同度、市场占有率和内部管理效率。
(七)国有银行的改革问题首当其冲。银监会的成立为国有银行扫清了以前存余的行政性负担和负面影响,同时本次政府机构改革也将为银行的两权分离问题提供解决的契机。加入WTO对银行业的改革定了时限。国有银行的改制只能加速进行,股权转移方代表明确以后,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良资产的处理。因此银监会成立以后必将致力于监控贷款风险、鼓励扩大贷款总体规模、促进银行拓展新的盈利业务、维护行业盈利空间、向管理要效益等几项工作。
(八)监管将引入国际标准,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监管要求加强。银监会的成立将促使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专业化程度加强,银监会更可能采用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因而促进商业银行向国家标准靠拢。而且,行业监管的规范化发展将使行业竞争规则产生较大的改变。银监会的最终任务之一是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必将引进先进国家的银行监管经验和要求,其中尤以《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蓝本进行有效监管。
二、商业银行在新监管体系下的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因为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要完全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现代商业银行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的要求,需要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大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短期目标策略,按照有效监管的要求,进行金融创新、不良资产清降、内部控制强化,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第二步,实施长期目标策略,着力解决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的现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银行制度,同时,构建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文化,变他律监管为自律监管,以期风险防范的长效管理。
(一)商业银行应对监管的短期目标策略
1.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997年9月,经过十个成员国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的共同努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银行监管的审慎原则。银监会设立后,必将全面引进并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些核心原则。因此,商业银行要按照核心原则来构建“有效银行监管”的基本框架,以期在应对监管的同时,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的银行,要建立和运用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测量银行面临的风险大小,以此决定自己对资本补偿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中的意外风险。同时,为预期风险的损失建立准备金,特别是贷款呆账准备金,要在合理的贷款分类制度基础上,以不同贷款的不同损失权数计提。要时刻关注自身的备付金比例指标、拆借资金比例指标、存贷款比例指标、资产流动性指标等,确保不低于要求。
2.加大内控制度建设,从自身强化监控做起,切实提高自身的规范化经营管理水平
说到实质上,应对监管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强化内控建设,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是必由之路。内控制度的建设,其实是为保护家园而修筑的防洪堤坝,即使没有银监会的敦促,商业银行也应积极而切实地做好。在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提高自我监管能力的同时,从容应对监管是最好的选择。完善的银行内部控制由五个相关部分组成:整个机构的控制环境、鉴别评估风险的程序、防范化解风险的管理程序、信息报告体系以及对以上体系的稽核监督。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具有覆盖所有决策过程、操作过程的内控制度,要使各岗位都受到制约,要完善授权、会计出纳、债权债务管理、新业务开展、风险评估的相关规范。目前,商业银行应对监管亟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规范管理,整合机构,强化高端监控。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根据其业务性质、发展战略的不同和市场的变化进行最优设计。要始终将效益、客户和市场放在中心位置上,围绕市场拓展和风险控制的目标建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承担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承担市场职能的部门建立起一致的责任和考核机制。同时,要对业务量大、业务面广又相对独立的业务(如一些大规模的代发工资黄金客户及中间业务等)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方式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应发挥计算机在管理上的作用,上级行应对新一代综合应用系统进行深度的管理开发,进一步改进报表和数据库的内容并挖掘其内在价值,开发出非现场综合分析及预警系统。针对本地区社会信用状况及现今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现实,更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客户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尽快建立完整的信息支持系统,用于客户风险管理及业务拓展的全过程。
(2)内控措施与经营目标相联系,着力于内控机制的建设,制定合适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用于指导每天的经营活动,而经营活动又要受内控制度的控制。控制目标很显然是为经营服务的,但有时又与经营目标之间相冲突,如一味地强调资产安全性则可能造成经营的低效率,相反,一味强调效率,就要承担资产损失的风险。因而内控措施要考虑到与经营目标相配合,做到控制措施服务于经营目标。其中合适的经营目标是指符合市场和竞争实际的、有可能实现的中长期经营指标和管理指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分步计划。其次建立以人为本的控制机制。我们要实行对外有竞争力、对内有激励作用的合理的员工薪酬政策,明确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行为标准。考核机制要具有科学性、连贯性,切不可朝令夕改。另外高风险业务应予以特别关注并优先处理,对风险控制的关键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松懈。
(3)建立员工自我约束机制,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在众多的内控防线中,最软弱的防线也许就是员工的自我控制防线,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约束机制。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即使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我”也不应该去做“坏”事,不应该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更何况还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摆在面前,还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只要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保证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很多风险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3.按照防范风险的要求加大金融深化和创新的步伐
从创新的历史发展看,金融创新其实是对金融监管的规避和突破,金融创新和监管是一对相互矛盾的事物。尽管银监会明确表态,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创新,这并不表明商业银行可以逃避监管,自由创新。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紧紧结合当前的金融形势和未来的金融发展趋向,设法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进行金融创新。这首先涉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定位。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应该确立这样的市场定位:全能化、网络化、精品化、效益性原则。结合目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笔者认为,一要建立金融创新的信息反馈机制。金融创新往往起源于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或念头,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许多金融创新就有可能失之交臂。金融创新机制要求建立一支专门的金融创新队伍,这支拥有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队伍必须能够把一线职工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设想加以分析研究和开发,及时创造出本行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把握好这样的过程:一线员工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到客户的需要和效益的增长点,并设法去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提高银行的效益,慢慢在实践中找到实现这个设想的载体或仅仅是大体轮廓,剩下的工作由专门的金融创新人员去开发和创造,一线员工在实践中对产品服务进行实践和挑刺后,将信息(主要是实用性、风险性和效益性)反馈给金融创新人员,金融创新人员再进一步优化,达到精益求精,使金融创新不间断地延续下去。二要大力实施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与应用战略,创建能满足顾客多方面需求的金融百货公司。自1997年金融业进入微利时代和买方市场以来,银行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水平的竞争。能否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顾客选择银行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全能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应该能保持不断更新的机制。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金融创新综合系统,构建创新业务人员和专业开发人员联动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更新升级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运行,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使商业银行的产品能始终保持常换常新的态势。三要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彻底更新网络系统,促进商业银行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时代已进入以网络和高科技技术为主的新经济时代,网络化也成为金融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世界IT大王盖茨说过,如果传统银行业不对当前的电子化发展做出应有的应对的话,那么,传统的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因此,可以说网络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平台,商业银行必须大力改造全国网络信息系统,抢占网络竞争的制高点,以网络为依托,带动和促进其他金融创新的发展。
4.努力清降不良资产,减轻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威胁
应该认识到,设立银监会不是杜绝银行不良资产的决定性因素,它只是强化银行监管的一种手段。防范并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关键还在于银行自身的努力,靠外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主要还得靠银行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清降不良资产需要内外部综合环境的治理,其中商业银行在自身内部清降资源的整合、措施的创新、力度的加大上下工夫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外部环境的治理和优化。从内部的潜力方面说,要建立统一的机构、善战的队伍、灵活的机制、完善的激励、可靠的约束等制度体系。可以考虑的是实施不良贷款分账经营、集中清收管理,推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行长负责制和“买单制”。按月对不良资产上升行行长实行首问制和追究制,约见质询,要求有关行及资产经营部经理主要精力抓清收,并将资产质量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对不良贷款上升的行,年末要相应扣减经营利润。要加强不良贷款预警预报。对即将到期的客户贷款进行监控管理,督促基层行及时制订清收预案,提前采取清收、盘活措施,防止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因为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内容庞杂,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应对监管,就要努力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商业银行应对监管的长期目标策略
如果说,商业银行应对监管的短期目标在于通过能够以较快速度取得较明显效果的措施,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达到形式的优化,那么,其长期目标主要在于着力解决“治本”的问题。
1.构建“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文化。在金融大开放的格局下,我国银行业可依赖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最需要、最缺乏的不是产品和服务,不是规模和创新,而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创造风险收益的经营观念和以此为核心的积累的文化底蕴。我国银行的风险文化受历史上经济体制转轨等因素的影响,经营思想和运行方式上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也孕育了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风险文化。我国加入WTO后,逐渐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商业银行群雄逐鹿的格局,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文化。
风险控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市场定位、业务管理、内控机制、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而银行风险又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等特点。因此风险控制注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富有凝聚力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统一了全行上下的思想认识,可以培育出强有力的、有理念、有审慎工作习惯的队伍。
同时,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经常因主观因素而失效,即“内控失灵”。其主要原因:一是无法杜绝决策失误;二是很难防范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串通舞弊;三是受及计者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解决“内控失灵”的最好办法是加强“软控制”,实现“动态管理”。“软控制”要求管理阶层具有科学而稳健的管理风格,员工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内控意识,企业具有严谨而规范的内控文化。管理层和普通员工都应明确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内部控制各程序中全力以赴履行自己的职责。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应努力实现内部控制的“动态管理”,内部控制绝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2.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刘明康主席曾表示,银监会监管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我们认为,与其它企业的改制一样,要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必须从产权制度着手,实现产权主体的明晰化和多元化。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产权制度不完善造成的。而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现实选择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即通过股份制改革,在保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分离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所有权和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权。换言之,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行使所有者的决策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法人制度,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原有的机关式管理走向法人治理。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活力和竞争能力,改善经营效益。
3.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治理环境。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董事会、股东、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整套关系。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经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能够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使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有益于公司和股东的目标,也能提供有效的监督,从而激励公司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基于产权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公司的价值准则、行为规则及其他行为标准,以及确保这些价值准则、规则和标准实施的体系;明确的计量公司业绩和个人贡献的政策;清晰的职责和决策权限,包括建立从个人到董事会的审批等级体系;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制等等。
标签:不良资产论文; 银监会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内控管理论文; 金融监管机构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风险内控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风险控制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银行论文; 客户管理论文;